![]()
本報訊(通訊員 覃津津)立冬將至的紫陽縣,寒氣已悄然凝結,山間的茶樹仍擎著蒼綠,與坡上泛黃的銀杏相映成趣。錄音棚內,57歲的紫陽民歌手李德堂深吸一口氣,一嗓子吼出了《花花太陽花花云》:“花花太陽(呃嗨哎那)花花云(唻哎),花花乖姐長成(啰嗬哦)人(咧)……”那高亢的通山調,帶著山野特有的質樸,穿透錄音棚的玻璃窗,在寂靜的山谷間悠悠回蕩。“這首歌我唱了幾十年,今天能被存進‘數字庫’,值了!”李德堂搓了搓手,眼角眉梢都浸著藏不住的欣慰。
這一幕,正是紫陽縣搶救原生態民歌工作的生動寫照。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紫陽民歌跟其他地方傳統民歌一樣,也面臨著傳承人老齡化嚴重、年輕一代參與度低、傳承斷層風險加劇的挑戰。如何讓這項傳統非遺在新時代煥發生機?一場守護文化根脈的接力行動正在這片茶鄉大地如火如荼地展開。
“再晚幾年,很多珍貴的民歌可能就永遠消失了!”紫陽縣民歌漢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王佩小心翼翼地翻開一本泛黃的油印本《紫陽民歌》,其中記載的許多風俗歌曲,如今已無人能完整演唱。這份出版于上世紀的手抄本,記錄著許多瀕臨失傳的古老曲調。
2023年8月,王佩參與了縣人大組織的民歌立法調研工作。調研團隊先后赴四川南充、西昌,貴州黎平、榕江,湖北利川,陜北榆林等地考察。“這次調研讓我深受觸動。”王佩回憶道,“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紫陽各鄉鎮都成立了業余劇團,從業人員近千人。而現在,除了民歌公司的20余名專業演員外,活躍的民間社團屈指可數。”
一組數據更令人憂心: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兩次民歌采錄中,共收錄了100多位民間歌手的5000多首曲目。如今,這些優秀歌手大多已離世,健在的也年事已高。“民歌保護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王佩的語氣中透著緊迫感。
轉機出現在2025年3月1日,《安康市陜南民歌保護傳承發展條例》正式施行。以此為契機,紫陽縣于同年5月啟動了民歌數字資源庫建設項目。該項目計劃用三年時間,對散落在民間的原生態民歌進行系統性搶救。“我們不僅要記錄旋律和歌詞,更要完整保存演唱風格、歷史背景和傳承人的口述歷史。”王佩介紹道。
這項工作面臨著巨大挑戰。許多老歌手居住在偏遠山區,有的甚至需要徒步數小時才能抵達。更令人痛心的是,在采錄過程中,不時會傳來某位老歌手離世的消息。“每次聽到這樣的消息,都讓我們倍感壓力。”紫陽民歌數字資源庫建設項目組成員金存說。
截至目前,團隊已完成10位原生態民歌手的采錄工作,并初步搭建起數字資源庫的框架。按照規劃,到2027年將建成包含音頻、視頻、圖文等多媒體資料的完整數據庫,同時出版四卷十冊的《紫陽民歌全集》。這些珍貴資料不僅將為學術研究提供支撐,更將成為紫陽民歌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我們正在和時間賽跑。”王佩站在資料室里,周圍堆滿了待整理的錄音帶和手稿,“每一首被記錄下來的民歌,都是留給未來的文化瑰寶。”窗外,又一陣山歌飄來,仿佛在回應著這份文化守護的執著。
如今,紫陽民歌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走出了一條“活態傳承、創新表達、融合發展”的特色路徑,讓傳統民歌在新時代綻放出絢麗光彩。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