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海筑綠洲 產業譜新篇——2025年民勤縣農業發展成就斐然
今年以來,民勤縣錨定農業強縣目標,以糧食安全為底線,以科技賦能與模式創新為驅動,推動農業生產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生態向好的良好局面,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筑牢了“三農”根基,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轉型發展中書寫了生動樣本。
科技賦能: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民勤縣以“藏糧于技”破題,通過技術集成與設施升級,讓萬畝薄田蛻變為“豐產糧倉”,一系列科技賦能舉措的落地,構建起了糧食安全與耕地改良的雙重保障體系。
![]()
無人機飛防作業
增產豐收的背后,是科技力量的深度賦能。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專題授課100余場次,把土壤改良、作物管護等技術送到農民手中;無人機飛防日作業超5萬畝,實現病蟲害防治高效全覆蓋;膜下滴灌、智能水肥調控系統精準發力,讓每一寸土地都“喝飽吃好”。13.8萬畝高標準農田的建成投用,推動機耕、機收一體化全域覆蓋,糧食收割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40%以上。
“今年跟著項目用了‘三新’技術,特別是用了氮肥增效劑,玉米棒子比沒有用得大!剛才技術員測產,每畝多了100多斤,出籽率也高,效果還是很不錯的!”民勤縣大壩鎮村民張軍文高興的說。
至目前,完成糧食種植面積39.66萬畝,改造提升鹽堿耕地1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13.8萬畝,通過土壤改良、智能灌溉等技術集成,讓更多“零散田田”變成了“高產田”。
品牌引領:激活特色產業“新引擎”
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民勤縣通過“4+1”主導產業擴容提質,實現產業升級與農民增收雙贏,特色農產品品牌影響力持續攀升。
![]()
新建三代鋼架高標準日光溫室
產業規模與品質同步提升。三雷鎮中雷村、下雷村新建的三代鋼架高標準日光溫室里,村民高忠善望著長勢喜人的人參果苗信心滿滿:“今年,響應政策號召,搭建了一座三代日光溫室,九月中旬定植的人參果,現在苗子長勢特別好,預計12月份就能掛果,春節上市。”
今年以來,民勤縣新建日光溫室507座、拱棚1180畝、養殖暖棚1508座,特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5個,民勤沙蔥成功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蜜瓜、人參果、沙蔥被納入全國“兩會”保供農產品,實現從“好品質”到“好名氣”的跨越,為農民增收注入強勁動力。
節水革命:重塑生態農業“新格局”
民勤縣始終將節水增效作為農業轉型的核心突破口,通過技術推廣與模式創新,推動水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質的躍升。
![]()
南湖鎮西井村千畝馬鈴薯高效節水種植示范點
高效節水技術在田間地頭落地生根。在南湖鎮西井村千畝馬鈴薯高效節水種植示范點,種植大戶陳學發介紹,“今年我在西井村集中連片流轉土地1000畝,種植“甘農薯7號”,全部采用膜下滴灌壟作種植,畝均用水約280方,較傳統作物節水約200方,單方水效益達20元以上。”
今年以來,民勤縣推廣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面積94.6萬畝,“干播濕出”技術應用超70萬畝。建成智慧灌溉示范點7個,開展6類作物膜下滴灌極限節水試驗,讓農業用水方式從“粗放”向“精準”轉變,水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從“零散田”到“高產田”的蛻變,從“好品質”到“好名氣”的跨越,再到“粗放用水”向“精準滴灌”的轉型,民勤縣以實干蹚出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記者:王朝昀)
編輯:李筱 審校:李玉紅 責任編輯:閆銘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