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吳寶平走進楊浦區延吉社區第三睦鄰中心,與近20位社區居民圍坐一堂,共同開啟了一場“指尖上的非遺傳承之旅”。這場海派非遺紫砂陶刻體驗活動,不僅是一次技藝的傳習,更是楊浦區推動高雅藝術深入基層、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生動縮影。當古老的非遺技藝“飛入”尋常百姓家,傳統文化便在鄰里之間找到了最鮮活的土壤。
![]()
大師親授!
吳寶平“手把手”帶居民玩轉紫砂
“紫砂陶刻,講求的是‘文心入陶、刀筆合一’。”活動伊始,吳寶平便點出海派紫砂陶刻的藝術精髓。他指出,海派紫砂陶刻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細膩與海派藝術的包容,堪稱紫砂器上的“點睛之筆”。為幫助零基礎的居民快速入門,吳大師從歷史淵源、工具使用講起,并現場示范基本刀法。
![]()
鋒利的刻刀在溫潤的紫砂坯體上流轉,從起筆、行刀到收刀,每一個細節都被耐心拆解。寥寥數筆,靈動的紋樣便躍然坯上,引得居民們連連贊嘆。
實踐環節,居民們手持專屬紫砂坯體,小心翼翼地拿起刻刀,從生澀的第一刀開始,逐漸找到手感,并不時低聲向大師請教技法難點。
![]()
有的居民選擇刻下簡約的花卉圖案,有的則嘗試鐫刻吉祥文字。大家在反復調整中,體會著指尖力度與刀痕深淺的微妙變化。
居民王阿姨展示著自己的作品,欣喜地說:“以前只在博物館隔著玻璃看紫砂陶刻,覺得離我們很遙遠。今天親手體驗才明白其中的門道,吳大師講解特別細致,這樣近距離接觸非遺的機會太難得了!”現場,每一件帶著溫度的作品,都承載著居民對傳統藝術的初次探索與由衷熱愛。
![]()
非遺“活起來”
從“殿堂”走向“鄰里”
王阿姨那句“在博物館里見過”,道出了許多非遺項目給人“高高在上”的普遍印象。而楊浦區正在做的,正是打破這層“玻璃”,讓非遺從“殿堂”走向“日常”,從“觀賞”變為“體驗”。
![]()
紫砂陶刻藝術,其起源本就與生活,尤其是紫砂壺藝深度綁定。它發端于元代,逐漸形成書畫、壺藝與陶刻三位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如果說歷史上是“文人雅士”的參與推動了紫砂藝術的繁榮,那么在此次活動,楊浦區的“社區居民”正成為非遺傳承的新生力量。
“非遺進社區”系列活動,是楊浦區致力于豐富社區文化內涵的重要舉措。它以睦鄰中心為載體,成功搭建起非遺傳承與群眾互動之間的橋梁。當居民親手觸摸坯體、握緊刻刀時,非遺不再是遙遠的歷史概念,而是可被感知、學習與傳承的鮮活技藝。
![]()
這種“零距離”的沉浸式體驗,激發了居民的文化熱情,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據延吉社區第三睦鄰中心負責人介紹,未來將持續引入更多優質非遺資源,開展多樣化文化體驗活動,讓非遺在社區落地生根,在“家門口”滋養居民的精神家園,在鄰里的歡聲笑語與專注神情中,助力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與時代創新。
文字 | 沈瑩
圖片 | 沈瑩
編輯|查藝寧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