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0日,臺北馬場町刑場上,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四人倒在血泊中。
就在這四個人被槍決的同一天,臺灣省主席陳誠突然下達一道命令:暫停全臺所有其他死刑的執(zhí)行。這道命令來得突然,讓所有人都懵了。
陳誠這個人向來雷厲風行,這次為什么會在殺人的同時又放人一馬,究竟是憐憫還是算計?
![]()
那個叛變者帶來的災(zāi)難
1950年1月29日晚上,國民黨特務(wù)抓到了一個大人物,這人就是蔡孝乾,臺灣地下黨的最高負責人。
誰也沒想到,2月4日這天出了岔子。押送蔡孝乾去醫(yī)院看病的特務(wù)一時疏忽,讓這位臺灣地下黨的頭號人物逃走了。
保密局上下急得團團轉(zhuǎn),陳誠聽說這事后大發(fā)雷霆。臺北城里到處都是搜捕的人,街頭巷尾貼滿了通緝令。
![]()
蔡孝乾逃亡的日子并不好過。他躲在基隆的一個小旅館里,每天提心吊膽。
很快,特務(wù)們就根據(jù)線索包圍了那家旅館,蔡孝乾再次被抓。這次他被關(guān)得更嚴了,審訊也更加嚴厲。
3月1日,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被捕。3月10日,蔡孝乾徹底垮了。長時間的審訊、刑訊和心理壓力讓他的精神防線崩潰。
![]()
他拿起筆,開始寫下一個又一個名字。這份名單越寫越長,最后竟然有150多人。
名單上有軍官、有教師、有學(xué)生、有工人。保密局的人拿著這份名單,連夜開始大規(guī)模抓捕。臺北的監(jiān)獄很快就關(guān)滿了人,審訊室日夜不停地運轉(zhuǎn)。
這段時間陳誠每天都要看審訊報告,每一份口供都要過目。臺灣的氣氛變得壓抑起來,街上的行人都行色匆匆,誰也不知道下一個被抓的會是誰。
![]()
保定同窗的一段舊情
吳石這個人在國防部擔任參謀次長,軍銜是中將。他讀過日本陸軍大學(xué),打仗的時候立過不少功。陳誠認識他,而且認識得很早。
兩個人都是保定軍校的學(xué)生。吳石是第三期的,陳誠是第八期的,算起來吳石還是陳誠的師兄。
1926年北伐期間的南昌戰(zhàn)役,當時陳誠因瘧疾高燒昏迷。
吳石時任作戰(zhàn)科長,親自率警衛(wèi)連沖入戰(zhàn)區(qū),將陳誠從炮火中背出三里地,并脫下自己的棉衣為其取暖。這件事陳誠一直記在心里。
![]()
抗戰(zhàn)結(jié)束后,兩個人見過幾次面。吳石在軍事上很有見地,陳誠也很欣賞他。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吳石跟著政府來到這個島上。他住在臺北的一個小院子里,日子過得平靜。誰也不知道,他其實早就投靠了另一邊。
現(xiàn)在吳石被抓了,陳誠坐在辦公室里,看著吳石的檔案。檔案上記錄著吳石的履歷,還有那次北伐救命的經(jīng)過。陳誠拿起筆又放下,放下又拿起。
保密局送來的證據(jù)一份接一份。吳石的罪名坐實了,他確實泄露了大量軍事情報。
![]()
蔡孝乾的口供里,吳石是重要的一環(huán)。保密局還從吳石家里搜出了一些文件,證據(jù)確鑿。
陳誠知道這個案子捂不住。吳石的軍銜太高,職位太重要,這個案子牽涉的面太廣。
臺北的報紙已經(jīng)開始議論紛紛,有些小道消息傳得滿城風雨。陳誠給蔣介石發(fā)了電報,匯報案情。
蔣介石在南京的回電很快就到了。電報上的字寫得很重,意思很明確:必須嚴辦,殺一儆百!
![]()
蔣介石對共產(chǎn)黨的滲透深惡痛絕,對叛徒更是毫不留情。他在電報里特別點了吳石的名字,態(tài)度非常堅決。
陳誠看完電報,把它放進抽屜里。他知道吳石這次真的完了。
不管過去有什么交情,不管北伐時有什么恩情,在政治面前這些都不算數(shù)。臺灣剛剛穩(wěn)定下來,國民黨政府需要立威,需要讓所有人知道背叛的代價。
吳石關(guān)在監(jiān)獄里,每天都在等待審判。他寫了幾封信給家人,字里行間透著絕望。
![]()
6月10日那個生死攸關(guān)的時刻
6月8日下午,陳誠在辦公室召開了一個秘密會議。陳誠在會上說,吳石案的審判結(jié)果已經(jīng)定了,死刑。處決日期定在6月10日。
會議室里的人都知道,除了吳石這幾個政治犯,還有三個刑事犯也判了死刑,本來也是定在6月10日執(zhí)行。
一個是盜竊犯,偷了不少東西。另外兩個犯的罪也不輕。按照慣例,這些死刑犯會在同一天處決,省時省力。
![]()
陳誠拿出幾份文件,讓幕僚們過目。他說話的語氣很平靜,但是在座的人都能感覺到他心里的沉重。
有幕僚提出,一天處決七個人會不會太多?臺灣才剛剛安定下來,老百姓的心還沒有完全定下來。
一下子殺這么多人,會不會引起恐慌?還有美國顧問團的人也在臺灣,他們會怎么看?
![]()
最后陳誠做出了決定。吳石等四個政治犯必須處決,這個沒有商量余地。
蔣介石親自批示的案子,必須執(zhí)行。那三個刑事犯的死刑暫停執(zhí)行,等過一段時間再說。
6月10日清晨,臺北的馬場町刑場,軍警把周圍的路都封鎖了,閑雜人等一律不準靠近。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四個人被押上刑場處決。
![]()
就在槍聲響起的同時,陳誠的命令也傳達下去了。命令很簡單:全臺所有其他死刑暫停執(zhí)行,具體執(zhí)行日期另行通知。
原本要和吳石一起被處決的三個刑事犯,就這樣逃過了一劫。
監(jiān)獄長接到命令的時候還有點發(fā)愣,不明白為什么突然改變計劃。這道命令沒有解釋,沒有說明理由,就是簡單的一句話:暫停執(zhí)行!
![]()
這道命令背后的深層考量
陳誠這個人做事一向果斷。他在軍中多年,該殺人的時候從不手軟。但是這次他在殺人的同時又放人,這里面到底有什么盤算?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帶來了幾十萬軍隊和上百萬難民。整個臺灣島亂糟糟的,治安很差,物價飛漲。
陳誠接手臺灣事務(wù)后,一直在努力穩(wěn)定局面。現(xiàn)在好不容易局面穩(wěn)住了,他不想再節(jié)外生枝。
![]()
一天處決七個人,這個數(shù)字太顯眼了。臺北城里的老百姓會怎么想?他們會不會覺得國民黨又開始大規(guī)模殺人了?會不會人心惶惶,覺得白色恐怖來了?
陳誠很清楚,人心一旦亂了,就很難再收拾。他需要讓老百姓知道,政府在處理案件,但也是有分寸的,不是濫殺無辜。
美國顧問團的因素也不能忽視。美國人在臺灣有很多眼線,他們會把臺灣的情況報告回華盛頓。
如果一天殺七個人,美國人會怎么評價?他們會不會覺得國民黨在搞恐怖統(tǒng)治?美國的援助對臺灣至關(guān)重要,陳誠必須考慮美國人的看法。
![]()
吳石這幾個人必須殺,這是政治需要。蔣介石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這個沒法改變。
國民黨政府需要通過這個案子告訴所有人,背叛的下場是什么。吳石的軍銜高,影響大,殺了他才能震懾住那些蠢蠢欲動的人。
那三個刑事犯就不一樣了。他們犯的是普通刑事案件,不涉及政治。殺不殺他們,對大局影響不大。
既然要控制殺人的規(guī)模,這三個人就可以暫緩處決。陳誠可能也想通過這個舉動,讓外界覺得政府在處理案件時是慎重的,不是見人就殺。
![]()
陳誠的日記里,6月10日這天只寫了一句話:"局勢尚穩(wěn)。"短短四個字,看不出他有什么情感波動。
他沒有寫吳石,沒有寫那段舊情,也沒有寫那三個被暫緩處決的刑事犯。
吳石的家人生活突然陷入困境。吳石被殺后,家里的收入斷了,妻子帶著幾個孩子不知道怎么辦。
這個時候陳誠暗地里派人送去了一些錢,幫助他們渡過難關(guān)。后來吳石的兒子要出國留學(xué),也是陳誠暗中資助的。這些事情做得很隱秘,外人都不知道。
陳誠做出暫停死刑的決定,到底是因為對吳石的舊情,還是純粹的政治計算?可能兩者都有。
![]()
他做不到救吳石的命,蔣介石的命令擺在那里,他必須執(zhí)行。但是他可以在其他地方松松手,給那些不該死的人一條活路。
政治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事情。陳誠要考慮臺灣的穩(wěn)定,要考慮美國人的態(tài)度,要考慮老百姓的情緒,還要執(zhí)行蔣介石的命令。
他在這些因素之間找平衡,做出了這個既殺人又放人的決定。
這個決定看起來矛盾,其實是他在特殊環(huán)境下的選擇。歷史就是這樣復(fù)雜,沒有簡單的答案。
信息來源:
1. 《陳誠先生回憶錄》,陳誠著,臺北:國史館,2005年
2. 《臺灣白色恐怖秘檔》,張炎憲主編,臺北:前衛(wèi)出版社,2001年
3. 《吳石案真相》,何虎生著,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年
4. 《蔡孝乾叛變始末》,王健英著,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0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