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記者獲悉,“全運共此時——民間工藝中的體育運動”專題展覽日前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拉開帷幕。此次展覽以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承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為契機,從館藏中精選88件套體育題材民間工藝珍品,通過剪紙、石灣陶、楓溪瓷、廣彩、廣繡等多元工藝形式,將動態的體育賽事凝結于靜態的工藝作品中,為即將到來的全運會預熱,也為觀眾打造了一場“體育+文化”的沉浸式體驗。
![]()
“全運共此時 —— 民間工藝中的體育運動”專題展覽現場。
全運與灣區的三代情緣
展覽的舉辦,既是對粵港澳大灣區與全運會深厚淵源的回望,也是對體育精神與地域文化融合的致敬。1987年,廣州在改革開放浪潮中首次接過全運會接力棒;2001年,全運圣火再耀珠江,更開創港澳舉辦全運賽事的歷史;2025年,粵港澳三地首次攜手,續寫全運新篇章。三屆全運的印記,不僅見證了大灣區從相互連接到深度融合的壯闊歷程,更鐫刻著幾代人的拼搏記憶。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借此契機推出專題展覽,讓民間工藝成為承載體育精神的載體,實現文化與體育的雙向賦能。
跨越時空的體育工藝對話
展覽現場,不同年代、不同工藝的體育題材作品各具特色,每一件都藏著獨特的故事與匠心,吸引觀眾駐足細品。譬如廣州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現代陶藝先鋒者譚暢創作于1980年的《競技體育圖案陶掛碟》,邊長僅10.5厘米的陶碟上,游泳、射箭、舉重、足球、騎馬等競技項目被刻畫得栩栩如生。譚暢教授以獨創的形式語言,將運動瞬間的張力定格,讓觀眾直觀感受到競技體育的活力。
![]()
譚暢《競技體育圖案陶掛碟》。
又如清光緒廣彩海珠炮臺龍舟圖盤,口徑24厘米的瓷盤上,廣州珠江畔賽龍舟的熱鬧場面躍然眼前——清政府“廣東省河巡船”旗幟、海珠炮臺等元素清晰可見,既是對歷史場景的還原,也是廣彩工藝的生動呈現。
![]()
清光緒廣彩海珠炮臺龍舟圖盤。
再如民國時期“狀元坊謙泰造”廣繡羅傘,長170厘米、周長240厘米的羅傘通體絢爛,紅、紫、橙、玫紅等主色調搭配米黃襯色,華而不亂。上衽的蟒紋、中衽的巡街童子、下衽的瑞獸,再加上繡錦雞牡丹的飄帶,每一處紋飾都盡顯廣繡巧思。作為廣府扒龍舟民俗的“物證”,羅傘讓觀眾對傳統民俗與體育的關聯有了更深理解。
![]()
民國時期“狀元坊謙泰造”廣繡羅傘。
此外,1959年的足球瓷擺件、乒乓球瓷擺件,2010年楊文森創作的25厘米見方《競技體育圖剪紙》等作品,也從不同維度展現了體育與工藝的融合,既有對現代競技體育的呈現,也有對傳統民俗體育的記錄。
![]()
足球瓷擺件。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26年1月26日,展陳于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后東齋展廳、后東廂展廳。無論是想重溫全運記憶、感受傳統工藝魅力,還是探尋民俗與體育的關聯,都可前往觀展。通過這些跨越時空的工藝作品,觀眾不僅能領略匠心之美,更能觸摸體育精神的溫度,感受“激情全運會,活力大灣區”的時代氛圍——這場展覽,既是一次文化盛宴,也是對全民體育、文化傳承的有力推動,讓體育精神借由民間工藝,在新時代繼續傳遞下去。
![]()
楊文森《競技體育圖剪紙》。
展訊——
全運共此時——民間工藝中的體育運動
時間:2025年10月25日—2026年1月26日
地點: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鄭溫妮
圖片由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