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薄薄的工資結算單,能否鎖定層層轉包背后的支付責任?近日,長春凈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憑借其創新的“穿透式調解”機制,對此給出了肯定答復。凈月法院成功調解了一起典型的建筑領域欠薪糾紛,不僅助力四名從事固化工作的工人追回欠薪,更從司法層面精準“定位”了上游分包單位的最終支付責任,為破解行業沉疴提供了“凈月方案”。
2024年5月至7月,司某等四名工人由被告周某招用,參與某廣場地下車庫地面墻面裝飾施工工程,從事地面固化工作。工程結束后,周某雖出具了工程結算單,卻遲遲未支付工資。司某等人多次催討無果后,向勞動監察大隊投訴。勞動監察部門迅速介入,并多次組織調解,然而周某及其上游分包單位某涂料有限公司相互推諉,拒不履行支付義務。在行政調解陷入僵局后,勞動監察部門依法引導工人向法院提起訴訟,實現了行政維權與司法救濟的有效銜接。
案件進入訴訟程序后,承辦法官充分考慮到農民工工資問題的緊迫性,迅速安排開庭。庭審中,法官精準梳理出“總包單位——涂料有限公司——自然人周某”的層層轉包鏈條,并當庭向雙方當事人闡明法律法規,明確指出涂料有限公司作為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分包單位,應對其再分包行為承擔連帶支付責任。經法官耐心釋法、積極引導,該公司當庭表示愿意履行支付義務,雙方達成調解協議。承辦法官在回顧案件時強調:“勞動監察部門的前期介入,為案件的成功化解奠定了堅實基礎。”正是監察階段固定的工資結算單、考勤記錄等核心證據,以及初步理清的法律關系,為后續司法程序鋪設了“快車道”。
案件通過“監察先行、司法兜底”的維權閉環,有效打通了農民工討薪渠道。“行政調解遇阻時,司法程序為勞動者提供了強有力的最終保障。”法官指出,“這份經法院司法確認的調解協議,與判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若義務方逾期不履行,工人可立即申請強制執行,這極大地降低了維權成本,提升了維權效率。”
一紙調解書,為農民工的辛苦錢系上了堅實的“法治安全繩”。案件不僅是凈月法院發揮審判職能、保障民生權益、優化營商環境的生動實踐,更是對建筑市場秩序的一次規范與警示。法官借此提醒:農民工務工時應增強證據意識,主動簽訂勞動合同,明確用工主體與工資標準,妥善保存考勤記錄、結算單、聊天記錄等關鍵證據;一旦權益受損,可依次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申請法律援助或提起訴訟。用工單位則應嚴格遵循《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規范分包行為,切莫將工程違法分包給不具備資質的個人,否則將依法承擔“終極買單”的法律責任。
來源:長春凈月區人民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