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郵件,讓歐洲汽車業炸開了鍋。安世中國,這家手握汽車芯片核心供應權的巨頭,給歐洲八家一級汽車廠同步發去通知:想恢復芯片供貨?可以。
但報價單上的貨幣欄,只能填 CNY(人民幣)。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沒有緩沖期的鋪墊,這不是簡單的付款方式調整,而是一場精準的 “話語權反擊”。
![]()
安世的郵件發出后,歐洲車企有人火速跟進,有人慌不擇路。寶馬的動作最快,當天就緊急兌換 23 億元人民幣,生怕慢一步就被擠出優先供貨名單。對寶馬而言,早一天拿到芯片,就能早一天恢復產能,錯過的訂單損失遠比兌換貨幣的成本更可觀。
大眾也不敢怠慢,花了一天半時間,連夜把原本 10 億美元的信用證,改成香港離岸人民幣額度。從美元到人民幣的切換,看似只是貨幣符號的變化,實則是跨國企業對結算規則的被動妥協,背后是無數財務流程的緊急調整。
![]()
最尷尬的是法國車企。由于沒有提前布局人民幣儲備,又沒能擠進首批優先供應名單,他們只能四處 “掃貨” 人民幣。找離岸市場中間商高價收購,向有人民幣儲備的合作方拆借,甚至考慮用貨物置換,每一筆操作都要支付 2.5% 的匯差。有法國采購負責人直言:“這比缺芯片還貴,但不買,生產線就只能停著。”
那種 “有錢買不到,有貨拿不走” 的窘迫,讓歐洲車企真切感受到了 “人民幣不夠用” 的焦慮。這場看似 “突發” 的結算風波,實則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次生動實踐,帶來多重正向影響。
![]()
汽車芯片不是小眾商品,而是萬億級汽車產業的核心環節。人民幣能進入這個領域的結算體系,意味著其國際接受度從 “大宗商品” 向 “高科技產品” 延伸,打破了 “高科技貿易必用美元” 的固有認知。
寶馬、大眾的緊急兌換,法國車企的高價收購,都讓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交易活躍度大幅提升。企業主動儲備人民幣的需求增加,會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在全球貿易中的循環使用。
當歐洲頂尖車企都開始接受人民幣結算,其他行業、其他地區的企業會重新評估人民幣的支付價值。越來越多的跨國貿易可能跟進采用人民幣結算,讓人民幣的國際 “朋友圈” 越擴越大。
當中國企業掌握核心供應鏈話語權,當人民幣具備穩定的購買力和流通性,它自然會成為全球貿易中更具吸引力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