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家經常說“不要在網上亂搜醫療建議”,而在人工智能時代,又出現了一種新風險:讓AI提供醫療建議。
![]()
圖片截自論文頁面
不久前《內科醫學年鑒·臨床病例》(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Clinical Cases)報道了一起神奇的病例——有人因為聽信 AI,把自己吃成了“溴中毒”。
AI 真敢建議,患者真敢實踐
這位患者來到醫院急診時,主訴是“被鄰居下毒了”,而后醫生還得知,他平日不吃很多食物,連外來的水也不放心喝。住院24小時后,他甚至出現了幻聽幻視等癥狀,最終被當作精神病收進醫院。
這是怎么回事?用藥后,患者冷靜下來,醫生才問出真實情況。原來,由于他特別害怕吃到對身體有害的食物,已經造成身體缺乏多種維生素,最近,他又在網上看到了“食鹽有害身體”的文章,開始進一步了解和研究。他想到,食鹽的化學成分是氯化鈉,但為什么文獻都在關注鈉對身體的傷害,沒人關注氯呢?超市只能買到低鈉鹽,為什么買不到低氯鹽呢? 難道氯對身體沒有一點害處嗎?能不能不攝入氯呢?
![]()
△食鹽,AI配圖。
由于網上沒有相關的資料,他轉而詢問了ChatGPT,結果 AI 給出了“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用溴來代替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他真的照做了。
看似六七八分像,其實完全不一樣
溴,元素符號 Br,在周期表上位于氯的正下方,是普通人不太容易接觸到的一種元素。大概一百年前,溴被認為擁有鎮靜效果,因此很多非處方藥物里含有溴鹽,用以治療失眠、焦慮等癥狀。然而,要是一不小心吃多了,就會引發運動失調和各種幻覺,嚴重的可以導致昏迷、厭食及便秘等癥狀。
為什么會這樣呢?溴和氯都是鹵族元素,最外層都是 7 個電子,化學性質很相似,在簡單的化學反應里確實可以相互代替。因此,人體攝入溴離子后,它也會“冒充”氯離子去參與各種生化反應。但是一旦反應真的開始,它就露餡了: 神經系統的正常運行非常 依賴氯離子,如果氯離子被溴離子頂替,神經系統遭到的破壞也將十分嚴重。
當然,人體可以排出體內的溴離子,但速度較慢,如果持續攝入含溴的食物或者藥物,溴可以逐漸積累,造成更大傷害。歷史上,溴中毒一度占到了精神病院住院人數的 8%。
沒想到,因為AI的建議,這位患者產生了“溴中毒”癥狀。
不一定靠譜,莫要輕信!
如此說來,雖然這個病例本身是罕見的奇葩,但它卻反映了更廣泛的現象:“聊天機器人精神病”(Chatbot psychosis),也稱“ AI 精神病”。
這個詞語形容的是,用戶在和AI聊天的過程中產生或者加劇了精神病癥狀。一個非常典型的場景是,用戶相信某種陰謀論,AI 沒有否定反而迎合并鼓勵用戶,并且幻覺出支持這一陰謀論的各類證據,導致用戶深陷其中,日常生活和社交瀕臨崩潰,甚至采取極端行為。
為了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在生成式AI的時代,不管是什么樣的想法,AI都能給提供支持。因此,作為普通用戶,一定要有一雙善于甄別的眼睛,莫要因為輕信AI,付出慘痛的代價。
微信編輯:桃子
本文來源:科普中國
還原事實,洞悉真相。
歡迎關注,留言舉報!
除了辟謠,這里還關注網絡熱點,及時回應網友關切,追蹤事件進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