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協)
轉自:中國科協
以前大家經常說“不要在網上亂搜醫療建議”,因為網上信息不那么可靠,患者又不可能準確描述自己所有的癥狀成了而大語言模型 AI 時代,又出現了一種新風險,網上尋醫問藥禁忌中,恐怕必須再加上一條“不要隨便讓 AI 提供醫療建議”了。
![]()
圖片截自論文頁面
不久前《內科醫學年鑒·臨床病例》(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Clinical Cases)就報道了一起神奇的病例——有人因為聽信 AI,把自己吃成了多年未見的溴中毒。
AI 真敢建議,患者真敢實踐
這個病例,只能說從頭到腳都寫著奇葩二字。
這人一開始去急診室,是說他鄰居在給他下毒,當時沒有說自己在吃任何藥物。住院之后才得知,他平日有好多食物都不吃,水也是自己在家蒸餾了才喝,在醫院雖然一直說口渴但又不信任別人給他的水。住院 24 小時后,他的偏執狂癥狀越來越嚴重,出現了幻聽幻視,還試圖從醫院逃跑,結果被強制收押并打了抗精神病藥。
等到藥物生效,患者冷靜下來之后,醫生才算問出來真實情況。原來,這位患者特別特別害怕吃到對身體有害的食物,這也不吃那也不吃,已經把自己餓到了多種維生素欠缺的地步了。而就在這時,他又在網上看到了關于食鹽的文章,得知食鹽對身體很不好。
就在研究食鹽危害的過程中,他靈機一動,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華點”:食鹽的化學成分是氯化鈉,但為什么文獻都在關注鈉對身體的傷害,沒人關注氯呢?超市只能買到低鈉鹽,為什么買不到低氯鹽呢?難道這個氯,對身體竟然沒有一點害處嗎?能不能不攝入氯呢?
![]()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既然網上沒人說,那就得靠自己了,患者詢問了 ChatGPT,結果 AI 給出了“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用溴來代替氯。
這位患者真的這么干了,然而這并不是個好主意。
看似六七八分像,其實完全不一樣
溴,元素符號 Br,在周期表上位于氯的正下方,是個普通人不太容易接觸到的元素。大概一百年前,溴中毒還算是醫生經常能遇到的事情,因為當時溴被認為擁有鎮靜效果,很多非處方藥物里含有溴鹽,什么治失眠、治焦慮、治歇斯底里,都能用到。當然,要是一不小心吃多了,那就從治焦慮一躍而成致焦慮,引發運動失調和各種幻覺,嚴重的可以導致昏迷,順便還附送厭食和便秘之類的癥狀。
為什么會這樣呢?溴和氯都是鹵族元素,最外層都是 7 個電子,化學性質很相似,在簡單的化學反應里確實可以相互代替。人體攝入溴離子后,它也會“冒充”氯離子去參與各種生化反應。
但是一旦反應真的開始,它就露餡了:生化反應非常精密,哪一步速度稍微跟不上,活性稍微差一點,就會導致大范圍脫節。神經系統的正常運行相當依賴于氯離子,所以如果被溴離子冒名頂替,遭到的破壞也尤其嚴重。
人體可以排出體內的溴離子,但速度算不上很快,大概 9 到 12 天才能排出一半。所以如果持續攝入含溴的食物或者藥物,溴可以逐漸積累,造成更大傷害。歷史上,溴中毒一度占到了精神病院住院人數的 8%。后來大家都知道了溴的危險性,藥物紛紛棄用它,溴中毒也就難得一見了。
沒想到如今因為 AI 的建議,溴中毒又迎來了難得的“文藝復興”。可喜可賀,還好,這位病人在住院三個星期之后,中毒癥狀逐漸緩解而順利出院了,兩周后的復查也沒有問題。希望他能就此放棄對低氯飲食的追求吧。
這種“精神”病
大概已經在路上了
如此說來,雖然這個病例本身是罕見的奇葩,但它卻反映了更廣泛的現象,那就是所謂的“聊天機器人精神病”(Chatbot psychosis)或者“ AI 精神病”。
這個詞語形容的不是 AI 本身犯病了,而是用戶在和大語言模型 AI 聊天的過程中產生或者加劇了精神病癥狀。一個非常典型的場景是,用戶相信某種陰謀論,AI 沒有否定反而迎合并鼓勵用戶,并且幻覺出支持這一陰謀論的各類證據,導致用戶深陷其中,日常生活和社交瀕臨崩潰,甚至采取極端行為。
目前這一現象還不是正式認定的診斷,也幾乎沒有相關科學研究,但已經引起了媒體的重視,積累了數量不少的個案。或許不久之后,我們就能知道這一現象的嚴重程度究竟如何。
相信奇怪的信念,這本身相當常見。但人終究是社會動物,需要身邊同道之人的支持,才能毅然決然地一路走進溝里出不來。歷史上要找到這樣的同伴往往需要拋家棄子,互聯網出現后就可以到小眾論壇里尋找同好了。
而生成式 AI 的時代,連人類同道都不需要,管你有什么怪念頭,AI 都能給你提供無限的支持和情緒價值。畢竟目前的大語言模型距離真正的通用智能還頗有一段距離,如果不把它設定為“應聲蟲”,就無法給用戶良好的使用體驗。但是這種體驗是否值得付出幻覺、謠言和 AI 精神病的代價,我們作為普通用戶有沒有選擇權,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據報道,OpenAI 已于 10 月 29 日更新了 ChatGPT 的使用政策,禁止其在某些原本被認為最具價值的應用領域提供服務 —— 例如解讀醫學影像、協助醫療診斷,以及提供法律或財務建議。
此舉旨在防止 ChatGPT(以及其他任何 OpenAI 模型)輸出可能被視作專業性、受托性或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建議,以符合歐盟《人工智能法案》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相關指導要求。
策劃制作
作者丨范崗 科普作者
審核丨于乃功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