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種子。夏、秋二季采收,曬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燙,曬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團,曬干。
![]()
【性狀】
本品為類球形的種子團,直徑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間有黃白色的隔膜,將種子團分成3瓣,每瓣有種子多數,粘連緊密,種子團略光滑。種子為卵圓狀多面體,長3~5mm,直徑約3mm,外被淡棕色膜質假種皮,種脊為一條縱溝,一端有種臍;質硬,將種子沿種脊縱剖兩瓣,縱斷面觀呈斜心形,種皮沿種脊向內伸入部分約占整個表面積的1/2;胚乳灰白色。氣香,味辛、微苦。
【炮制】
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性味與歸經】
辛,溫。歸脾、胃經。
【功能與主治】
燥濕行氣,溫中止嘔。用于寒濕內阻,脘腹脹滿冷痛,噯氣嘔逆,不思飲食。
【用法與用量】
3~6g。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
【注意】
本品溫燥易傷津耗液,故陰虛血少、津液不足以及未見寒濕者慎用。
【配伍應用】
草豆蔻配吳茱萸
草豆蔻行氣散寒,燥濕止嘔;吳茱萸祛寒止痛。兩藥相伍,行氣散寒、燥濕止痛作用較好,適用于脾胃氣滯,寒濕郁阻的腹痛、嘔瀉。
草豆蔻配高良姜
草豆蔻燥濕行氣,兼有開胃消食作用;高良姜溫中散寒止痛。兩藥合用,共奏溫中行氣止痛之功,適用于脾虛氣滯、寒濕中阻的食欲不振,脘腹脹滿疼痛。
草豆蔻配厚樸
草豆蔻燥濕健脾,溫中止痛,和胃止嘔;厚樸行氣化濁,溫中止痛,消脹除滿。兩藥伍用,具有溫中止痛,散寒除濕降逆的功效,用于寒濕困脾,氣機不暢所致的脘腹疼痛、嘔吐納呆等癥。
草豆蔻配白術
草豆蔻辛香走竄,燥濕悅脾,行氣和胃;白術甘補,益氣健脾,燥濕。兩藥合用,共達燥濕健脾和胃之功,用于濕困脾胃或脾虛濕盛所致的納呆不食,嘔吐泄瀉、脘痞或痛等癥。
【鑒別應用】
草豆蔻與豆蔻
兩者均為芳香化濕的常用藥,功能行氣快胃,溫中化濕,止嘔,用治濕濁阻滯中焦,腹脹食少,脘腹疼痛,嘔逆反胃等。但草豆蔻行氣作用較之豆蔻略遜,而溫燥濕濁之力則較之略勝。故草豆蔻善治中焦寒濕郁結,又能健脾散寒,澀腸止瀉,用于寒濕郁滯,脾虛久瀉。而豆蔻善理脾肺氣滯,用于牌胃氣滯,濕溫初起等。
【方劑舉隅】
厚樸溫中湯(《內外傷辨惑論》)
藥物組成:厚樸、陳皮、甘草、茯苓、草豆蔻仁、木香、干姜。
功能與主治:溫中行氣,燥濕除滿。用于脾胃寒濕氣滯證,脘腹脹滿或疼痛,不思飲食,四肢倦息,舌苔白膩,脈沉弦。
草豆蔻散(《圣惠方》)
藥物組成:草豆蔻、木香、桂心、人參、甘草、白術、干姜、陳橘皮。
功能與主治:益氣溫中,燥濕止嘔。用于霍亂吐瀉,臍下氣筑,心悸煩悶。
草豆蔻丸(《丹溪治法心要》)
藥物組成:白豆蔻、白術、三棱、草豆蔻、半夏、砂仁、片姜黃、枳實、青皮、良姜、陳皮、桂皮、丁香、蓬術、木香、藿香、小草等。
功能與主治:燥濕健脾,行氣止痛。用于肥人胃脘當心痛,或痞氣在中脘不散。
【成藥例證】
健胃片(《臨床用藥須知中藥成方制劑卷》2015年版)
藥物組成:柴胡、蒼術(米泔制)、草豆蔻、陳皮、延胡索(醋制)、川楝子、白芍、山楂(炒)、雞內金(醋炒)、六神曲(炒)、麥芽(炒)、檳榔(炒焦)、生姜、甘草浸膏。
功能與主治:疏肝和胃,消食導滯,理氣止痛。用于肝胃不和,飲食停滯所致的胃痛,痞滿,癥見胃脘脹痛,嘈雜食少,噯氣口臭,大便不調。
【本草摘要】
《名醫別錄》“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開寶本草》“下氣,止霍亂。”
《本草綱目》“治瘴癘寒瘧,傷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婦人惡阻帶下,除寒燥濕,開郁破氣,殺魚肉毒。”
作者:廣東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 林穎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