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查看詳情
今天,西湖大學發文:《原芝加哥大學講席教授林文斌,正式入職西湖大學》。
“聽說Wenbin Lin要去西湖了?”
最早得知“林文斌”要來的消息,不是因為人力通知,也不是源自西湖師生,而是一個多月前,出現在西湖大學公眾號留言里的“小道消息”。
林文斌是誰?問Deepseek,它回答說——
這個名字對應著多位在不同領域有顯著成就的華人,排名第一的“林文斌”,是世界知名華裔化學家、材料化學家和腫瘤學專家,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James Franck講席教授。
他是金屬有機框架(MOF)領域的世界領軍人物之一,致力于設計和合成新型的MOF材料,并將其應用于催化、氣體存儲和分離,特別是在生物醫學領域。
他開創性地將MOF材料用于抗癌藥物的靶向輸送,開發了可以用于免疫治療、光動力治療等過程的多種新型納米藥物,是兩家臨床階段生物制藥公司的創始人。
他因在功能分子材料領域的開創性貢獻獲得眾多國際榮譽,是歐洲科學院、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及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的院士。
總結一句話:他是一位頂尖科學家,致力于用先進的化學材料(特別是MOF)來創造更有效的癌癥治療方法。
此時,“小道消息”的主角,在美國芝加哥的家里一番搗鼓,終于找到了一個尺寸夠大的行李箱。或許是因為太久沒有使用,箱子的一個滾輪在抵達目的地時已經壞了,但它堅持完成了光榮使命,滿載著歸國的行李,陪伴它的主人抵達此行的終點。
11月3日,傳說中的“林教授”,全職加入西湖大學理學院,任化學講席教授、可持續發展與人類健康分子材料實驗室負責人。
![]()
PART.01
一次跨界:從農民的兒子到科學家
打開西湖大學官網,“林文斌”的主頁已上線。在他“理學院講席教授”這個身份之后,多了一句話:同時在西湖大學醫學院和工學院兼任職務。
也就是說,他一個人橫跨了三個學院。
這不是“兼帶”,而是“必須”。
林文斌長期專注于人類健康方面的分子材料設計與研究,他的課題結合了無機化學、材料化學、納米化學等化學的細分方向,在大類上,又把化學、醫學與工程交織在了一起,所以,他成了西湖“跨界”尺度最大的科學家之一。
這也完美對應了Deepseek給出的三個身份:世界知名華裔化學家、材料科學家和腫瘤學專家。
事實上,他人生的開篇,就起源于一場“跨界”。
林文斌成長于福建福清的一個沿海小村莊,這個村莊歷史上最有名的人,就是林則徐的祖父林正澄,一個窮愁潦倒的廩生。他的父母和村里絕大多數人一樣,以務農為生,兩個人加起來也就讀了三年書。
作為農民的孩子,林文斌五歲前就已經會干許多活了,放牛、捕魚、養鴨、種蘑菇,甚至上集市擺攤賣魚……學習?那是忙完農活以后的“副業”。
即便如此,一位縣城里的親戚還是發現了他的讀書天分,將他轉去福清二中讀初三。這偶然的一小步,顛覆了他的整個人生。中考時,林文斌不負眾望,考了全校第一名。高考時,他再次“高歌猛進”,一舉“闖”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系,在當時,這所學校的錄取分比清華北大還要高。
而高考前,父親鼓勵他的一句話,林文斌至今記憶猶新:“他說,你如果能上福清師專,我就在村里擺酒(慶祝)!”
歷史上的林正澄,雖然苦讀經書,卻一直止步于“閩縣廩生”,只能長年隨叔父游宦,郁郁不得志。而林文斌依靠自己的天賦和努力,終于超越了先輩,踏入一個全新的世界。
![]()
2023年,在諾貝爾紀念館跟諾貝爾銅像合影
PART.02
二次跨界:十年三次“被迫”轉向
在上世紀80年代末,出國前想跟異國的博導聯系,遠沒有現在動動手指那么方便。因護照耽擱,林文斌赴美延期,抵達美國伊利諾伊時,學校已經開學,他原本想選的導師,實驗室已滿員。
怎么辦?只能試試換一個導師。可是,換導師往往意味著換賽道啊。
林文斌知道這有多難,但他沒得選。第一次遠赴他鄉,英語又不好,能找到一位愿意接收自己的教授,已經算幸運了。
這位善意收下他的博導,是當時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工作的Gregory S. Girolami——他的導師Geoffrey Wilkinson,在1973年與合作者Ernst Otto Fischer一起因金屬有機領域的研究工作獲諾貝爾化學獎(這也是該領域目前唯一的諾貝爾獎)。于是,金屬有機就成為了林文斌讀博的方向。
未曾料想,這近乎“從零開始”的起步,會成為命運反復拋給他的課題。
讀博第三年,因為一個需要用到表面超真空設備的課題,他加入了Ralph G. Nuzzo的課題組,這位教授從事的是表面化學,林文斌又一次切換了方向。
拿到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博士后獎學金后,林文斌前往西北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招他的導師Tobin J. Marks,誤以為他曾跟著讀博期間的第二個博導做表面自組裝的研究,而事實上,他從沒有做過。
來都來了,能怎么辦?學吧。“強者從不抱怨環境”,這句話被林文斌演繹得淋漓盡致。
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近十年的“被迫”跨界、“被迫”交叉,像是為一顆即將破土而出的種子積蓄能量,不斷滋養著林文斌。“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不同的導師style(風格),讓我的眼界比別人都要寬一點,在后來我自己的獨立科學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林文斌有句繞口令般的感言:真正的交叉學科就是真正地把各個領域交叉結合在一起。在MOF的世界里,他一直是那個“先行者”,是極少數能夠做到把分子合成、材料設計與表征、生物學“跑通”,“一條龍”結合到醫學上去的科學家。
![]()
2023年,在香港理工大學講學
PART.03
三次跨界: 化學家VS生物醫藥公司創始人
2022年,西湖大學首次啟動招收本科生,目前設置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人工智能等8個專業。每年,總有個別家長看到數理化這三個專業滿心憂慮:學這個有什么用?做老師嗎?
有沒有用?與學科無關,與想象力有關。
林文斌從獨立開展研究的第一天起,目標就非常明確:做“有用”的化學。
他巧妙融合了配位化學、納米技術與醫學,發明了用于生物醫學應用的納米金屬有機框架,在生物與生物醫學成像及癌癥治療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其中,有五個創新型納米材料,已從基礎研究成功轉化至臨床評估階段,他也從一名科學家,成功跨界為兩家臨床階段生物制藥公司的創始人。
![]()
2025年6月,林文斌入選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
讓我們回憶一下,Deepseek給“林文斌”注釋時用的一個新名詞:MOF,這是一個英文縮寫,中文名稱叫“金屬有機框架”。在剛剛過去的10月8日,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就是頒發給了MOF的研究工作。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種用金屬和有機分子共同搭建的“房間”,不僅“房間”大小可以精確設計,從原子尺度到幾十納米,連“房間”內的環境“裝修”也能根據需求度身定制——當這些房間連成一片、形成孔道,就能實現各種各樣的應用,比如儲氫、分離氣體,甚至精細催化。
MOF的概念自1995年正式提出至今,吸引了全球幾萬個研究組投身于這一領域,林文斌是最早介入的團隊之一。在他教職生涯的首站,布蘭迪斯大學的實驗室中,他開啟了對這個材料體系的研究。此后數十年里,他帶領團隊探索過許許多多可能的轉化方向,海水優化、太陽能等等,“能想到的我都做過”,最終選定了現在的兩個領域:催化和人類健康。
抗癌,是林文斌迫切希望助力的方向之一。在芝加哥大學工作期間,他就是該大學綜合癌癥中心的成員。
目前,全世界僅有的兩種進入藥物臨床階段的MOF,均出自林文斌實驗室,也都和癌癥治療有關。一種,指向放射治療,有著“微型能量放大器”的效果,能讓低劑量X光產生強效殺傷,既提升了放療效果,又減少了對患者的傷害,同時還激活免疫系統,為根除癌癥提供全新策略。另一種,能增強癌癥免疫治療的效果,當藥物顆粒抵達腫瘤時,使用X光或近紅外光照射,藥物中的光敏劑會被激活、產生活性氧,殺死癌細胞,癌細胞的死亡又會吸引免疫細胞前來“打掃戰場”并記住癌細胞的特征,從而啟動長期免疫記憶……
你看,看似抽象的化學,在此刻是否變得可感可知?
“希望合成此前不曾有過的材料,解決當下解決不了的問題”,這就是林文斌給化學設定的“用武之地”。
PART.04
再跨界:這一次回到了熟悉的“地方”
來西湖之前,林文斌已經先后“走過了”六個大學。
中科大畢業后,他先去了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讀博,然后在西北大學做博士后研究;第一份工作是在布蘭迪斯大學,一所美國知名的研究型大學;之后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化學系與藥學院任教,一干十幾年,一路做到杰出教授;2013年再加入芝加哥大學,任化學系與放射與細胞腫瘤學系詹姆斯·弗蘭克講席教授。
然后,他又一次改換路徑,走出舒適區,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土。
只是這一回,是最輕松的“跨界”。
在西湖,他嗅到了熟悉的“味道”。這里的開放、包容,對創新的渴求,對學科交叉的大力支持,都是最適合他生長的土壤。
他規劃了一張全新的“西湖藍圖”:“MOF是個可調控的材料體系,我會帶著實驗室,根據國內的社會情況、產業情況,從實際面臨的醫學問題出發,針對性地設計相應的材料,比如做抗腫瘤的疫苗,它可以用多肽做,也可以用MOF做。我也計劃做共價有機框架(COF),之前做得不多,在西湖可以真正地做起來了。”
![]()
2025年8月,林文斌以國際組委會主席身份在西湖大學主持ISHHC20國際會議
在芝加哥大學工作的時候,林文斌為了省去通勤的麻煩,買了距離學校步行10分鐘就能抵達的房子,所以他有駕照、會開車,但基本不用車。“我百分之九十、九十五以上的時間,都在校園里打轉。”林文斌說。
來西湖以后,更省事了,教授們的住所就在校園里,除了做學術報告,他想不出自己還有什么出門的理由。
所以,有想法的PI們、老師們、學生們,機會近在眼前。晚飯后,云谷的水環邊,那個傳說中的林教授,也許就漫步在前方!
個人簡介
林文斌,國際知名分子材料化學家與化學生物學家,金屬有機框架(MOF)領域的奠基者和引領者之一。
1988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學士學位;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師從 Ralph G. Nuzzo 教授與 Gregory S. Girolami 教授,于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隨后,他在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作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博士后研究員(NSF Postdoctoral Fellow)從事研究工作,師從 Tobin J. Marks 教授。
1997年至2001年在美國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化學系任助理教授;2001年至2013年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化學系與藥學院任教,歷助理教授(2001–2003)、副教授(2003–2007)、教授(2007–2011)及Kenan 杰出教授(2011–2013)。2013年起加入芝加哥大學,任化學系與放射與細胞腫瘤學系詹姆斯·弗蘭克講席教授。2025年加入西湖大學,任化學講席教授,可持續發展與人類健康分子材料實驗室負責人。
博士后招聘:https://www.westlake.edu.cn/careers/OpenPositions/postdoctoral_fellow/bshsci/202511/t20251103_60984.html
科研團隊招聘:
https://www.westlake.edu.cn/careers/OpenPositions/research_team/kysci/202511/t20251103_60989.html
來源 西湖大學
編輯 成嘉怡
審核 羅祎 王晨郁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