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天津工業大學中華器物藝術高等研究中心,空氣中彌漫著淡淡漆香。整個空間的設計呈“卷軸”狀,入口為卷軸開端,觀眾自此處步入,依次穿越八個主題展區,宛如在一部徐徐展開的歷史長卷中行走,親歷中華工藝的源流與演變。
![]()
圖說:中華器物藝術高等研究中心入口處。(羅婧 攝)
研究中心展示著眾多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髓的器物作品,其中就有鄭勇工作室的陶胎漆器代表作。一件件陶胎漆器在燈光下泛著溫潤光澤,似從歷史深處緩緩走來。所謂“陶胎漆器”,以陶為骨、以漆為衣,其工藝可追溯至戰國至東漢。鄭勇教授帶領團隊經過多年研究,復原了這一失傳技藝,形成包括高古胎、高古釉、跳刀紋、犀皮漆、暈金、百寶嵌等在內的系統工序。每件漆器都需反復上漆、晾干、打磨,歷時數月方能完成。不同階段的作品展現出由素到彩、由粗到精的變化,凝聚著傳統工藝的耐心與節奏。
![]()
圖說:左為陶胎纏枝葡萄瓶,中為漆扇,右為《富貴吉祥》。(羅婧 攝)
今年夏天,“鄭氏漆器”亮相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帶去兩件特別為峰會創作的作品,主題為“太平有象·暈金纏枝葡萄無極納福罐”。一件陳列于主會場,一件展示在新聞中心非遺體驗區。“葡萄象征繁榮昌盛、纏枝寓意團結相連,我們希望以古人之意,寄今人之愿。”鄭勇說。
![]()
圖說:太平有象·暈金纏枝葡萄無極納福罐。(羅婧 攝)
除了傳承古法,工作室也注重技藝的當代延展。團隊將漆藝與現代設計結合,推出文創飾品、茶具、筆筒等產品,讓非遺技藝融入日常生活。同時,面向師生與公眾開放體驗課程,吸引更多青年了解并親手實踐漆藝。研究生于耀坤表示:“漆器的學習沒有太高門檻,關鍵在于親手去做,坐得住。”
近年來,鄭氏漆器團隊立足高校平臺,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AI技術相結合,不斷拓展非遺的當代表達。作品被多家博物館和機構收藏,并走出國門,與德國、蒙古、意大利等國開展文化交流。
“守正創新,是我們的底色。”鄭勇說。“我們希望讓中國的漆藝,不只在博物館里被看見,也能在生活中被使用、被喜愛。”
行程的尾聲,卷軸緩緩收攏。這不僅是一場技藝的展示,更是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巡禮,見證著中國工藝精神的賡續與新生。
(中國日報天津記者站 閆東潔| 黃鱗壹 羅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