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假設曾侯是當下一個普通人,我相信,他一定會用樸素但別致的瓷碗,為自己斟上一壺下午茶,將平凡的日子品出詩意。
每次遇到有一次性杯碗的用餐場合,我都免不了矯情地模仿一下魯迅小說里的九斤老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然后,就像祥林嫂一樣再次念叨起自己曾經(jīng)參觀曾侯乙墓展覽時的經(jīng)歷。
我清晰記得初次踏入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展廳的瞬間,雖然人頭攢動,但四周的喧囂仿佛一下靜音。
那些從2400余年沉睡中醒來的青銅器、漆器、玉器,靜靜地立于恒溫、恒濕的玻璃柜中,周身流淌著時光沉淀下的溫潤光澤。站在那套聞名天下的曾侯乙編鐘前,我除了被它龐大的體量和恢弘的氣勢震撼,更被那些繁復又精致的紋飾深深吸引——蟠螭紋、云雷紋、龍鳳浮雕……每一道刻痕,每一處鏤空,都像是無名工匠用盡畢生專注與虔誠留下的印記。
![]()
《文史博覽·人物》2025年第10期 《曾侯乙的下午茶》
它們不只是樂器,更是“禮”的化身,是古人用來和天地對話的神圣媒介。
這種對器物的極致講究,滲透在古時貴族生活的每個角落。那只精美絕倫的尊盤,口沿上層層鏤空的蟠螭紋細密如發(fā)絲,精巧得讓人懷疑并非出自凡人之手;那些繪著綺麗圖案的漆器,顏色歷經(jīng)千年卻依然鮮艷;就連日常吃飯用的青銅餐具,也個個造型端莊,紋樣肅穆。想象一下,在鐘鳴鼎食的宴席上,酒水注入青銅尊爵的聲響,筷子輕碰豆簋的清脆,都和編鐘的雅樂融在一起,構成一場視覺、聽覺、味覺全都到位的完整儀式。
古人說:“美食不如美器。”一件好的器物,能讓人對里面的食物、對接下來要做的事,生出一種珍惜和敬意。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只溫潤的瓷碗,和漫不經(jīng)心地撕開一個塑料碗的薄膜,這兩種動作帶來的心情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讓“吃”慢下來,有了對生命的鄭重和感恩;后者卻讓“吃”變成純粹的生理需求,甚至成了一種匆忙的負擔。
說到這兒,我總忍不住感慨:人類科技文明發(fā)展了2000多年,物質水平已經(jīng)前所未有的發(fā)達。可為什么,我們對日常生活反而越來越不講究了呢?尤其是看到一次性塑料桌布和塑制餐盒時,我就會想起“果腹”兩個字——吃飯這件事,此時已經(jīng)徹底拋掉了“享受”或“儀式”的概念,只為了最快、最省事地完成“吃”這個動作,然后被丟掉。
當然,我并非要否定塑料制品在特定場合的實用價值,也絕非主張現(xiàn)代人都要回到使用青銅器的時代,那是不切實際的浪漫懷舊。我所說的器物語言,關乎日常生活審美和精神維度。不可能人人都有曾侯的富足,但簡陋可以有雅致的樸素,粗拙也能有精致的浪漫。假設曾侯是當下一個普通人,我相信,他一定會用樸素但別致的瓷碗,為自己斟上一壺下午茶,將平凡的日子品出詩意。
器物承載的生活儀式感,并不是什么貴族式的奢侈,而是我們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實踐的對庸常生活的小小抵抗,是對自己存在的尊重和確認,是一種慢下來的智慧,也是重新發(fā)現(xiàn)生活美意的溫柔旅程,這大約也是器物想和我們說的話。
文 | 胡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