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國家臨床中心科技志愿服務行——關節專項能力提升五地聯動”活動在南京、山東、常州、渭南、新疆同步拉開帷幕。本次活動由國家骨科與運動康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家骨科臨床中心”)牽頭,聯合南京鼓樓醫院等五家醫院共同承辦,通過“線下培訓+全國直播”的創新模式,聚焦關節手術機器人這一前沿技術,旨在打破優質醫療資源的地域壁壘,將智慧骨科的精準與高效,傳遞至更廣闊的基層醫療。
![]()
國家級平臺引領,以科技創新與服務下沉為使命
作為本次活動的核心發起方,國家骨科臨床中心是我國骨科、運動與康復領域唯一的國家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骨科與運動康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松俊教授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國家級平臺的使命在于承擔國家責任,始于臨床原始創新,終于成果轉化與普惠應用。
![]()
“我們的使命是雙向的,”王松俊教授解釋道,“一方面是縱向貫通,從臨床需求出發進行原始科技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實現國產替代乃至國際競爭。另一方面是橫向普及,要把這些先進技術通過科技志愿服務等形式下沉,讓更多醫生掌握,最終惠及更廣泛的患者群體。”
王松俊教授強調,骨科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實現手術的“可視、微創、精準、智能”。在這一領域,中國的技術水平已與國際不相上下,在數字孿生和混合現實等方面甚至處于領先地位。然而,這些先進技術目前仍集中在少數大型醫院,如何讓其真正服務于基層,是國家臨床中心面臨的核心課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家臨床中心構建了線上線下聯動的推廣體系。線上,中心的在線教育平臺已吸引1800萬人次醫生觀看手術直播與回放,許多偏遠地區的醫生正是通過反復學習這些線上資源掌握了先進技術。線下,則通過“科技志愿服務行”這類活動,組織專家面對面與基層醫生交流,提供實操培訓,讓他們身臨其境感受并掌握技術。
王松俊教授特別闡釋了“數字孿生”與“混合現實”技術如何賦能精準手術。“我們通過融合術前X光、CT、核磁等多模態影像,為患者構建一個三維的‘數字孿生’模型。醫生可在術前進行反復模擬規劃,找到最佳手術方案。術中,通過混合現實技術將數字模型與患者身體精準匹配,醫生即可按規劃進行毫米級精度的操作。”他指出,這種技術不僅極大提升了手術精準度和康復效果,還能有效減少術中輻射,對醫患雙方都是一種保護。
此次“五地聯動”活動正是國家臨床中心提升技術普及效率的創新實踐。“通過多地同步開展,我們能以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密度,將技術傳播給更多醫生,讓優質醫療資源實現普惠化和均質化。”王松俊教授總結道。
臨床應用落地,機器人技術如何重塑關節置換手術
活動現場,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運動醫學與成人重建外科主任醫師王渭君詳細剖析了關節手術機器人為臨床帶來的革命性變化。他將機器人手術比作關節置換領域的“突破”,其優勢體現在多個維度。
“首先是術前規劃的個性化與精準化。”王渭君解釋道,“傳統手術依賴醫生經驗和二維X光片進行想象,而機器人手術通過CT數據三維重建,醫生可在電腦上模擬整個手術過程,預先規劃截骨、假體型號選擇乃至軟組織張力,實現‘量體裁衣’。”
其次是術中操作的極致精細。“機器人的精準度在0.5毫米以內,截骨量可進行0.25毫米的微調,這是人手難以企及的。”他對比道,傳統手術調整精度多在1~2毫米。這種精準度直接轉化為更好的臨床效果:假體位置更優,脫位風險和磨損率降低,使用壽命延長;肢體長度差異問題幾乎得以根除,而這在傳統手術中發生率曾高達10%。
此外,機器人技術顯著縮短了年輕醫生的學習曲線。“以往‘師傅帶徒弟’模式可能需要五六年,而機器人將復雜手術分解為標準化步驟,年輕醫生理解理念后,一兩年即可掌握核心技術。”王渭君補充道。
談及骨科的未來,王渭君認為數字化是核心趨勢。除了手術機器人,AI輔助影像診斷、全自動機器人研發以及面向患者的數字化科普教育,都在深刻改變骨科的診療模式。他描繪了未來全自動機器人的場景:“醫生完成規劃后,機器人可自動執行截骨,醫生只需進行假體安裝和最終確認。”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學部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倪明也從臨床實踐角度印證了機器人手術的優勢。他強調,術前精準規劃與術中機械臂的穩定執行,實現了從“經驗手術”到“智能手術”的跨越,同時減少了軟組織損傷,契合微創理念。通過本次五地聯動直播培訓,正是為了向基層醫院直觀展示機器人手術流程,破解其“技術復雜、流程煩瑣”的認知壁壘,推動技術下沉。
全周期康復保障,實現從結構重建到功能恢復的閉環
一場成功的關節置換手術,不僅在于精準的假體植入,更在于術后功能的全面恢復。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學部康復醫學科主任李曉強調了康復醫學在整個治療鏈條中的關鍵作用。
“骨科解決的是解剖結構問題,而康復醫學關注的是功能恢復。”李曉形象地說,“患者最終希望的是能正常行走、上下樓梯,享受高質量生活,這正是康復的目標。”她指出,現代骨科康復已發展出豐富手段,從傳統的物理因子治療、手法訓練,到中醫針灸,再到智能化的康復機器人和外骨骼設備,都旨在緩解疼痛、提升肌力、改善平衡協調能力。
針對患者出院后的長期管理需求,李曉介紹了數字化遠程康復模式。“通過APP云平臺和可穿戴設備,患者在家即可與康復團隊保持溝通,獲得專業指導,實現從院內到院外的全周期健康管理,確保手術效果最大化。”
![]()
通過國家級平臺的引領、頂尖專家的傾囊相授、前沿技術的現場演示,智慧骨科的種子正被播撒到更廣闊的基層土壤。隨著關節手術機器人等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患者將能在家門口享受到與頂級醫院同質化的精準醫療服務,真正實現“科技賦能醫療,健康惠及民生”的美好愿景。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