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
“相比蘇錫常都市圈,南京周邊城市經濟基礎較弱,又是省際毗鄰區域。”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甄峰直指南京都市圈的短板。緊接著,他話鋒一轉,“當然也不算很差,而且這幾年都在快速發展”,這話像是在給“十五五”期間南京都市圈的新一輪發展打氣。
![]()
南京都市圈所轄城市
2021年2月,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同意《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成為國家層面首個獲批的都市圈規劃。根據這份規劃,南京都市圈是一個跨省都市圈,成員包括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和常州的溧陽、金壇。
其實,南京都市圈的歷史還可以往前追溯。1986年,南京區域經濟協調會成立,范圍覆蓋南京、合肥等蘇皖贛三省的16個地市,協調會的成立不僅有江蘇、安徽兩省的倡導,也獲得當時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的支持,它被視為南京都市圈的前身,如此算來已近40年。
今年8月,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2026—2030)編制工作啟動,甄峰擔任新一輪規劃編制課題總負責人,本輪規劃總體分為1個規劃總報告和5項專題研究。最近一段時間,甄峰忙著在周邊城市調研、座談,同時每周與課題團隊召開項目會,梳理調研情況、推進規劃編制。
10月9日,國慶假期后首個工作日,推動長三角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研討會在滬舉行,《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 提升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水平行動方案》正式印發。在長三角力促都市圈同城化發展大趨勢下,甄峰的底氣更足了:“我想南京未來的發展肯定要緊緊抓住南京都市圈這8個城市,因為只有他們才把南京叫‘南哥’。”
“徽京”并非戲言
“經過20余年的建設發展,南京都市圈已取得顯著成效,目前正處于從‘地理鄰近’邁向‘功能提升’的關鍵階段。”這是在今年8月南京市發改委組織召開的專題座談會上,甄峰對新一輪都市圈規劃編制總體思路的概括,也是采訪中他屢屢提及的一句話。
甄峰的這個判斷,有一部分是基于他的親身經歷。1997年,尚在讀碩士的甄峰拿著圖紙,只身一人前往常州金壇的茅麓鎮做規劃。當時交通不便,雖然從南京到茅麓鎮只有約80公里,卻需要先坐公交翻越紫金山,前往鎮江,再換乘小巴車,奔波大半天。沿途經過很多鄉村,農民們上車下車,籃子里、布袋里還裝著雞鴨。
近30年過去了,現在的金壇是南京都市圈的主要成員。甄峰分析,交通是都市圈發展最關鍵的因素之一,以金壇為例,隨著兩年前滬寧沿江高鐵的開通,從南京南站前往金壇站近100公里的路程,僅需約半小時,方便沿途往來的同時,也便于南京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
一列動車組列車經過滬寧沿江高鐵江蘇常州段。 新華社 陳暐 攝
“金壇進入南京1小時通勤圈,與南京的時空距離急劇縮短,同城化效應顯著增強。”正如其團隊成員、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特聘副研究員陳培培所說,作為南京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屬常州的金壇與溧陽正逐漸從地理上的邊緣轉變為功能上的前沿。
跳出省內,南京都市圈還納入了4座安徽城市,其中,“小馬”(馬鞍山)、“阿滁”(滁州)還因在今年的“蘇超”比賽中支持“唯一南哥”(南京)而在全國吸引不少關注,也難怪多年來,南京在坊間被戲稱為“徽京”。
說是戲言,但足以佐證的案例卻比比皆是——
為什么南京的地鐵喜歡往安徽修?這是前幾年南京都市圈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比如,南京地鐵S3號線(寧和城際)高家沖站、S8號線(寧天城際)金牛湖站幾乎修到安徽地界,目前正在建設的寧馬城際鐵路即將具備通車運營條件,屆時南京、馬鞍山兩地中心城區可實現30分鐘通達。如此,區位優勢正被不斷轉化為“通勤圈”“生活圈”“產業圈”。
甄峰還拿出一組有力的數據——科技輻射度,這也是南京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重要指標之一。從2019年到2024年,南京的輻射指數從-389增加到1172,說明南京不斷擺脫中心極化趨勢,對周邊城市形成有效的輻射帶動,其中都市圈成員吸納了20%的技術轉移,同時比例正大幅提升。以淮安為例,從2019年到2024年,南京技術轉移到淮安的數量從18項增至52項。同時,在整個技術轉移網絡中,以前的南京都市圈是南京一家獨大,現在通過南京都市圈的協作,蕪湖、馬鞍山等地的中心地位也在顯著提升。
“斷裂點”西移
不只是周邊城市需要南京的輻射帶動,在甄峰看來,“南京同樣需要更為廣闊的發展腹地”。
![]()
甄峰在接受記者采訪。
采訪中,甄峰提到了一個城市地理學中的“斷裂點”概念,其用于測算核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輻射范圍,距離越遠,城市影響力越小,直到被臨近城市的影響取代,兩座城市作用力的均衡點就被稱為“斷裂點”。
甄峰分析道:20年前,南京和上海輻射范圍的斷裂點在常州的金壇以東,如今斷裂點的范圍在繼續向西轉移。近年來,南京隔壁鄰居鎮江就頻頻上演“研發在上海,制造在鎮江”的“雙城記”。當地一項統計顯示,上海是近3年鎮江市外項目來源最多的城市。同時,甄峰提到了一個更為直觀的生活場景,“滬寧高速向西過了常州,車流量明顯下降”,這說明南京都市圈城市間聯系的緊密程度和要素流通量,遠不及蘇錫常都市圈。
甄峰牽頭的新一輪規劃,尤為關注都市圈內部的要素統籌,包括土地要素、園區合作以及文旅資源等。以文旅為例,“我們當時規劃南京都市圈時,也考慮到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潛力空間,但實話實說,城市的國際影響力有限”。甄峰曾做過比較,新加坡人口僅600多萬,一年卻有1000多萬人次的國際游客,反觀南京雖擁有900多萬人口,每年國際游客量僅百萬級人次。相比之下,南京的國際游客數量甚至不及蘇州,“國際游客從上海入境之后,通常會到蘇州感受小橋流水的江南文化”,這反映了上海大都市圈的資源匹配。
不久前,甄峰曾給南京相關部門提過建議——圍繞南京都市圈開發精品旅游線路等深度游產品,“把都市圈的人文資源、文旅資源整合起來”。此舉除了可以滿足都市圈內的出游需求,也是南京打造重要國際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一環。
從區位上看,南京地處江蘇的西南一隅,其北、西和南三個方向均與安徽交界。隨著安徽被納入長三角,南京的區位發生了一些變化,在甄峰看來,實際上南京從邊緣變成了長三角的地理“C位”,由此南京都市圈將在長三角城市群和長三角一體化中發揮“承東啟西”的作用。
如此南京都市圈,將如何做好連接長三角核心區與帶動長三角向西輻射的橋梁?一方面,南京都市圈向東要做好和上海大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之間的錯位和銜接工作,向西與合肥都市圈形成良性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助力居中城市的發展。
另一方面,都市圈之間可以尋找更多的合作契機。比如南京除了在都市圈內完成生產制造外,還可與制造能力更強的蘇錫常都市圈聯動,形成更多產業鏈等方面的合作。這不僅符合甄峰希望把南京都市圈打造成“產業協同的創新都市圈”的規劃設想,也呼應了近年來上海、江蘇兩地政府工作報告中頻頻提及的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發展。
南京都市圈人
早在2005年,甄峰便參與了《長江三角洲區域規劃》(江蘇部分)的編制工作。當時滬蘇浙兩省一市還沒有完善的溝通機制,“各自編制”規劃中的本省(市)部分,“之后提交國家發改委,最終拼在一起”。他表示,當時主要是實現政府的意志,較少有跨省的專家溝通、交換意見的環節,也未進行公眾征求意見。
可喜的是,20年間,長三角的規劃編制早已大不相同,甄峰說:“大家的意識和發展階段都不一樣了,現在的體制機制正不斷完善。”新一輪規劃尤為注重吸收各地的利益訴求、意見建議。
“開門做規劃”,是甄峰牽頭此次規劃編制的重要原則之一。從9月16日起,南京相關部門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起了為期一個月的“我為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2026—2030)建言獻策”活動。同時據透露,除了此前為期一個月的公眾意見征求外,在明年2月前后規劃中期修改階段以及成果形成階段,還將繼續征求公眾意見。
“此次做規劃的著眼點是人民是否滿意。”甄峰表示,其背后是編制規劃正從“政府的規劃”轉變為“人民的規劃”。簡單來說,以前對規劃實施的評估主要關注指標是否完成,但如今:“我們更加考慮成效,不僅是看指標的完成情況,還要看指標完成后帶來的具體效果。”甄峰解釋道,比如關注人口城市化這一指標,還將關注其帶來的就業、社會保障以及老百姓滿意度等內容。
都市圈發展的實際成效,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公共服務方面,針對不少為了照顧孫輩離開家鄉的“老漂”,醫療無疑是他們極為關心的話題,甄峰建議,在都市圈的異地就醫中,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實現CT等醫療檢查結果的互認,打通就醫壁壘;再比如園區合作方面,尤其是寧馬、寧滁等省際毗鄰區的合作,在整個都市圈的融合發展中可以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相比項目、產值,外界更為關心其打破省際壁壘,探索成本共擔、利益共享體制機制的省際合作“樣板間”作用。
![]()
近年來,來安縣汊河鎮依托區位優勢和“頂山—汊河”跨界一體化發展契機,成為承接南京產業轉移的前沿陣地。 新華社 孫駿 攝
著眼全球,世界級城市群均呈現顯著的“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同心圓結構,其中都市圈“承上啟下”。早在2000年,甄峰就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了“長三角居民”的概念。他設想,未來,南京都市圈的人將不再區分來自南京、鎮江還是馬鞍山,而是要有一種意識——“我們是南京都市圈人,都市圈內的人相見,就像見了自家兄弟”。基于此,長三角范圍內才能形成區域共同體意識,即“大家都是長三角人”。
如今,從長三角整體發展態勢來講,南京處于不進則退的區域競爭中。“但既然大家都叫你‘南哥’,就要有大哥的樣子。”甄峰邊說邊肯定地點頭,“要帶著大小兄弟們一起把這個圈做好,把大家的事情做好。”
原標題:《南京坐實“徽京”,竟與上海輻射力西移有關?未來五年南哥如何帶好小馬、阿滁》
欄目主編:陳抒怡
本文作者:解放日報 任俊錳
題圖來源: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