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談哲敏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中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是學校發展的生力軍,更是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先鋒力量。面對新時代新征程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如何通過科學的評價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青年教師的潛能與創造力,是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必須回答好的時代課題。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門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在深化教師評價改革、激發青年教師隊伍活力方面作出系統部署,為高校推進相關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文件強調要“改革考核評價機制,激發青年教師隊伍活力”,并明確提出完善科研考核評價、優化教育教學評價等重點任務。這深刻揭示了科學的評價機制對于促進青年人才成長發展的關鍵作用,也為高校指明了改革方向。
持續完善科研考核評價,牢固樹立質量與貢獻導向
文件明確提出要完善科研考核評價,而完善高校教師評價的第一步,在于徹底扭轉長期以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片面化、功利化導向。事實上,簡單的量化指標難以衡量真實的學術貢獻與長遠價值,甚至可能束縛青年學者挑戰學術前沿的決心。近年來,南京大學推進以質量與貢獻為核心的科研評價體系改革,教師評價的標準緊扣人才培養實績、學術貢獻與社會貢獻。特別是對于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中做出重大貢獻的教師,在其申報高級職稱時,對其論文數量等量化指標不作限制性要求,突出強調教師的真正價值在于對國家、社會、學科的實質性貢獻。同時,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制度,從根本上克服“重數量、輕質量”的頑疾,引導教師潛心鉆研、追求卓越,在職稱評審等工作中,學校要求教師精選最能代表自身學術水平和價值的有限成果參與評審,引導評審專家深入審視其研究的原創性、前沿性、系統性與長遠影響力,而非簡單地數刊物、看影響因子。這一制度為甘坐“冷板凳”、勇闖“無人區”的學者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讓青年教師能夠安心從事前沿科學領域有挑戰性的基礎核心問題研究。
深化分類評價與長周期評價,充分尊重學科與人才成長規律
文件強調要統籌考慮青年教師職業志向、學科領域、崗位角色的特點,科學設置考核周期。這精準把握了不同學科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內在要求。高校在推進分類評價改革時,應結合青年教師發展階段、研究領域、崗位特點,根據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學科,設置差異化的評價標準。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以及專用先進技術、智庫研究、冷門絕學等特殊領域和方向,實行單列指標、單獨評審。同時,為落實“探索長周期評價”要求,學校要深刻理解重大原始創新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劍”的積累,對處于事業發展初期的青年人才,特別是將主要精力投入于搭建高水平實驗平臺、組建科研團隊、培育新興方向的青年教師,即使短期內論文成果“顯示度”不高,只要平臺建設進展順利、研究方向明確且處于國際前沿,均應在聘期考核中給予充分肯定和持續支持。例如,學校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一位從海外留學歸國的青年教師,前三年將主要精力投入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實驗平臺搭建,科研成果數量較少,但學校充分肯定其工作價值,給予穩定支持。最終,他帶領課題組成功制備出一類基于鈣鈦礦氧化物的新型二維材料,取得突破性成果,獲得國內外同行高度評價。這種“靜待花開”的耐心,是對科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最深刻的尊重。
完善同行專家評議機制,著力維護人才評價公信力
文件明確提出要完善同行專家評議機制。在“破五唯”背景下,同行評議作為重要的定性評價手段,其科學性與規范性至關重要。學校致力于不斷完善這一機制,精心設計評審方案,著力平衡“大同行”的視野廣度與“小同行”的專業深度,兼顧“校外同行”的相對超脫與“校內同行”的知根知底。在實踐中,學校逐步建立更專業的“小同行”專家庫,對不同的學科方向提出差異化的評審標準,并力求評審結論既客觀公正又專業權威。在2024年度的職稱評審中,校外高水平專家在會評專家中的占比超過40%。值得一提的是,學校積極承擔教育評價改革的相關試點工作,重點圍繞建立科學規范的同行專家評議機制和代表性成果評價制度,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高校教師同行評議工作,建立分領域同行專家數據庫,探索構建多元多維評價機制和對評審專家的“反評價”機制,進一步促進高校教師評價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
優化教育教學實效評價,引導教師回歸立德樹人本位
文件將優化教育教學評價作為重點任務,強調要完善教學質量評價制度,強化青年教師教書育人責任感。這要求高校必須旗幟鮮明地將教學業績和育人成效擺在中心位置,引導教師回歸教書育人的主責主業。南京大學將教學工作量、課堂教學質量、課程建設成果、學生指導實效作為教師職稱晉升、評獎評優和聘期考核的核心依據,對于教學投入不足、質量評價持續不佳的教師,嚴格執行一票否決。學校致力于構建一套更為科學、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改變過去單一依賴學生評教的模式,綜合運用專家現場聽課、教學規范檢查、教學改革項目成果、課程思政實效、學生成長反饋等多維度評價。鼓勵教師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學,用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實現科教深度融合。同時,顯著加大教學業績和成果在績效分配、職稱評聘中的權重,特別是對在國家級、省級一流課程建設、優秀教材編寫、重大教學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獎勵,真正讓用心教學、育人成果顯著的老師有獲得感、成就感、榮譽感。
突出發展性評價,構建青年教師成長良性生態
評價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簡單的甄別與篩選,而是為了促進青年教師的全面發展與持續成長。文件強調要提高管理服務水平,為青年教師營造良好成長氛圍。這要求高校對教師的評價工作必須從單純的考核管理轉向促進教師全面發展。將評價機制從管理“指揮棒”、結果“檢測站”升級為成長“推進器”、發展“加油站”。對于青年教師,堅持不唯“帽子”,不片面看重當前成果的數量,而是重點評估其發展潛質、研究方向的前沿性以及未來的成長空間。把每一次考核評價視為一次由高水平專家團隊為其進行的全面“體檢”和精準“把脈”,為其后續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幫助教師明確方向、補齊短板。評價的生命力在于結果的有效運用,通過崗位聘用制度,建立“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流動機制,將評價結果與教師的崗位聘用、薪酬待遇、職稱晉升等緊密掛鉤。對考核優秀者,不僅提高其績效待遇,更敢于給予長期穩定的支持。實踐中,學校系統構建覆蓋青年教師職業發展全周期的支持體系。通過成立“南京大學青年人才發展促進會”,打造從入職適應、能力提升到成熟發展的全過程成長方案。通過開展一系列入職培訓輔導、組織與領軍人才面對面交流、校領導午餐會等活動,為青年教師搭建學習、交流、合作的平臺。鼓勵青年教師參與跨學科研究團隊,積極營造愛才敬才、近悅遠來的學術文化和育才生態。
教育部文件的出臺,為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南京大學將始終心懷“國之大者”,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最高追求,以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為基本準則,持續深化教師評價改革,不斷完善富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南大特質的教師評價體系,讓每一位青年才俊都能在南大這片創新的沃土上盡展其才、夢想花開,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南京大學校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