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越然
近日,一位小學語文老師的課堂視頻走紅網絡。面對學生張口閉口“包的”“666”等網絡熱梗詞匯,教師直言“這是偷懶的表現,一說就會停止思考”,呼吁孩子們多說“文明的話、優美的話、生動的話”。這段視頻戳中了網絡時代語言表達生態的一大重要問題:簡化的“梗言梗語”逐漸擠壓規范表達的空間。長此以往,我們失去的或許不只是豐富的語言形式,更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紐帶。
說好中國話、寫好中國字,本質上是一場與文化根脈的對話。漢語歷經數千年發展,早已超越單純的交流工具,形成了一套承載思想、傳遞情感的完整體系。從古典文學的無盡美學,到成語、諺語里的歷史智慧與生活經驗,規范表達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前人對世界認知的沉淀。這種沉淀并非僵化的符號,而是能讓后人在使用中感知文化邏輯的“語言活化石”。教師對學生“只會玩梗、不會說話”的痛心,正是看到了語言簡化背后的文化斷層風險。當“666”“絕絕子”這類缺乏內涵的“熱梗”成為日常表達的主流,孩子們不僅會失去對語言美感的感知,更會逐漸脫離文化傳承的語境,也會弱化對不同情境下情感強度的把握。
在網絡文化深度滲透生活的今天,網絡“熱梗”與規范表達的話語權博弈,本質上是語言動態發展與文化傳承穩定性之間的碰撞。青少年作為網絡文化的活躍生產者和主力使用者,對鮮活、簡潔的“熱梗”充滿好奇;同時,他們正處在語言習慣形成的關鍵期,承擔著文化傳承的時代使命。
誠然,部分“熱梗”如“給力”“正能量”,因貼合時代情緒、傳遞積極價值,已有序融入規范表達體系,成為語言發展的有益補充。但許多低質、粗俗甚至帶有惡意的所謂“爛梗”,正在對語言生態造成隱性破壞。它們不僅侵蝕青少年的語言能力,更簡化且僵化了其思維過程。使用者容易形成路徑依賴,在需要表達復雜情感或觀點時,往往難以組織精準、完整的語言。教育界調研發現的“學生書面寫作詞匯匱乏、邏輯混亂”現象,以及課堂上贊美只剩“絕絕子”、悲傷僅有“emo”的窘境,正是這種思維惰性在語言輸出上的直接體現。
面對網絡“熱梗”與規范表達的交鋒,我們不能將其簡單置于對立兩端。語言的生命力源于持續吸納新元素,但這種吸納必須以守護文化根基為邊界。當前的核心困境,在于網絡的無界性模糊了不同語境的邊界,導致“熱梗”過度“越界”,侵占了本應屬于規范表達的領域。因此,做好“引導”與“區分”,追求“雙軌并行、互補共生”才是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理性選擇——在網絡社交與日常對話中,“熱梗”可以作為活躍氣氛的調味劑;而在需要精準表達思想、傳遞文化內涵的正式寫作與交流中,規范表達的嚴謹與深度依然不可替代。
具體而言,學校語言教育應超越單純的知識傳授,通過設計豐富多樣的場景化訓練,幫助學生建立“語境內適配”的表達意識,理解不同場合應有的語言姿態。同時不能放棄對表達能力的訓練,無論是寫作、演講還是日常對話,要幫助學生將語言知識轉化為生動表達,縮短“從書本到口頭”的距離,才能避免被“熱梗”鉆了空子。
在社會層面,則可探索間接建立一套“熱梗分級”機制。對富有創意、積極向上的“熱梗”,可通過主流傳播及詞典收錄助其“轉正”;對淺薄空洞、助長表達惰性的,需通過教育倡導降低其依賴;而對內涵消極、可能扭曲價值觀的“爛梗”,則必須依靠平臺監管與家校協同,構筑一道堅實的“防火墻”,降低其對青少年的影響。
?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更是文化的鏡像。理想的語言能力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在“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之間找到平衡,既能用規范表達傳遞深度思考,也能理解“熱梗”背后的時代情緒,既不被“熱梗”裹挾而失去表達能力,也不因固守傳統而脫離時代。小學教師的提醒,正是對這種平衡的呼喚,守護語言的文化厚度,不是拒絕變化,而是讓變化圍繞文化傳承的核心,讓漢語在接納新元素的同時,保持其獨有的魅力與深度。(作者是北京語言大學國際政治與傳播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