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
近年來,不斷推陳出新的網絡“熱梗”雖娛樂了大眾,卻也悄然滋生“爛梗”現象,引發家長們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廣泛擔憂。“你個老六”“笑鼠了”“丸辣”等“爛梗”,不僅讓家長與孩子的交流變得困難,更可能侵蝕青少年的語言體系與思維方式。青少年辨別力尚未成熟,往往未解其意便過度跟風使用。這些“爛梗”隱含低俗、粗鄙之意,長期浸染其間,猶如“素絲入染坊”,孩子們的價值判斷、審美情趣難免被悄然扭曲,甚至催生“語言貧瘠癥”——將一切崇高與深刻都消解為淺薄的調侃,最終導致對真實情感的麻木、對生命厚重感的鈍化。
網絡“熱梗”作為一種語言現象,本身無可厚非。它是網絡亞文化的自然產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網民的智慧與創造力。問題不在于“梗”的存在,而在于“爛梗”的濫用。為加強網絡語言治理,2024年10月,中央網信辦與教育部聯合啟動“清朗·規范網絡語言文字使用”專項行動,重點整治篡改音形義、編造網絡黑話、濫用隱晦表達等亂象。
守護青少年精神家園,抵御網絡“爛梗”的不良影響,不能僅靠禁絕與說教,而需家庭、學校、網絡平臺協同發力。家庭是第一道防線,家長應營造高質量的語言環境,提升自身網絡素養,通過親子閱讀、深度對話等方式,引導孩子感受漢語的韻律之美與意蘊之豐。學校應肩負語言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核心使命。語文教學要超越工具性,彰顯人文性,借助經典誦讀、寫作訓練、辯論演講等形式,讓學生建立起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聯結,獲得使其終身受益的精神滋養。
規范網絡語言,并非對“熱梗”一刀切地禁止,而應進行有溫度、有智慧的分辨與疏導。諸如“點贊”“給力”“硬核”等正能量流行語,之所以能融入主流表達,在于以生動、詼諧風格贏得公眾認同。這也證明,網絡空間完全有能力孕育優美、鮮活的高質量語言內容。唯有疏堵結合、揚優棄劣,才能推動高質量網言網語不斷涌現。網絡平臺作為信息“守門人”,必須強化責任意識,運用技術手段識別并限制低俗不良用語;內容平臺、媒體及文化工作者也應攜手推廣優質內容,共建清朗網絡空間,為青少年語言成長提供正向引導。
語言不僅是文化的載體,也體現個人修養,更關乎社會文明的高度。讓我們共同努力,不讓網絡“爛梗”絆住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腳步,引導他們在感受語言之美的旅程中,推動中華語言文化生生不息、繁榮發展。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文:萬文波(醫務工作者)
編輯:秦明睿
校對:馬楊
審核:李詩堯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