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期督導老師:王倩老師。
*本期督導內容來自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有彌聯合心理咨詢師內部團督,經過改編,隱去了來訪者的個人信息,督導文章主要用來交流與學習。歡迎投遞簡歷加入有彌聯合心理,參與我們的內部督導。
近一年來,有一類案例頻繁出現在督導中,那就是:來訪者通過溝通事件來避免直接接觸自己的情緒體驗。我們尚不清楚這是因為當前人與人的交流方式發生改變引起的,還是因為這是在Ai的時代,在被繁忙事件占據的時代,人們逐漸發展出的新傾向。
雖然原因不明,但這是每一位咨詢師都可能面臨的情境。而我們要思考的是,在來訪者并不直接在移情關系中展露對咨詢師的情感需求或依賴時,治療的部分要如何導入兩人的關系中。
![]()
王倩老師提到,假設來訪者使用自己的自我功能,將一件件事情、一片片信息區域集中在一起,用這樣的方式來避免思考,這顯然是極其不劃算的防御方式,因為存儲、消化這些事件是極其耗能的。
當我們看到來訪者使用了這樣的防御時,需要思考來訪者是在防御什么。來訪者帶著滿身的一片一片的鱗甲來到咨詢室,和咨詢師隔著鱗甲在交流,這呈現的是一種怎樣的組織自己的狀態?
一個人關注著生活環境里發生的這件事和那件事,但很難將關注點指向自己時,這會讓人聯想到一個場景:一直在外兜兜轉轉不能回家的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無法回家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家里充滿了某種令人窒息、焦慮的氣息,使回家變成一件極具阻力的事。而在外面晃著,從一件事情關注到另一件事,這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也就是說 一個人選擇用很多事情來占據自己的認知,這些認知拒絕和情感聯系在一起,也拒絕被放置在關系中梳理 。我們需要理解來訪者組織自己認知的方式,是否這樣做能完全替代情緒感受,還是說來訪者用這樣的方式能應對怎樣的環境,又或者這些無法被整合的,一片片的認知里包含了來訪者難以觸達的困難。
![]()
而在這種情況下,假設咨詢師的注意力被來訪者牽引著指向了那些事件,咨詢師可以想一想這種注意力的遷移和跳躍本身會帶給自己怎樣的感受。
王倩老師舉了一個例子:
在現在這個充斥著AI與短視頻的世界里,我們有時也會和部分抑郁癥患者一樣,用跳躍避免停留。比如,在某個抑郁癥患者的研究里發現,患者早餐醒來以后會瘋狂刷手機屏幕,讓屏幕上的視頻也好其他內容也好,一個個地劃過去,并不把注意力投向任何一條視頻,只是需要不斷劃動。這個劃動的過程,體現的是抑郁病人晨起的一種狀態,也許是絕望,也許是一種切斷,他們不希望任何內容攝入眼簾,沒有一件令自己心儀的事會想讓自己打開與這個世界聯系的通道。但他們又不能停留,因為已經醒來,就不能停留在令自己更加郁悶的內在世界里,仿佛被某種需要驅使著要跟現實有互動,但又要避免真切地感受到或者看到與現實的接洽,于是會不斷地劃動屏幕但不投入進任何一條內容中。
這些劃動的動作,不一定是完全被動的,有可能是來訪者選擇用這樣的方式組織起防御,既讓自己不停留,又讓自己不感受。 那么,我們如何與這樣的來訪者工作?盡管咨詢師可能很想在某一個內容上停留談談感受,但來訪者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因此如何能開啟來訪者與咨詢師之間相互的接洽,就成為當前的主要問題了。
![]()
圖為王倩老師在給公司咨詢師做內部督導
![]()
我們的生活是如何被組織起來的?王倩老師談到其中一個面向:
“一個人能感到自己是屬于某個地方的,是要朝著現實成長的,自己未來要和怎樣的人組建家庭,以及會和自己的后代有關系。這些是非常明確的朝向,如果這個部分升華就會成為使命,如此,一個人的生活就被組織起來了。 無論這種使命是某種價值、信念、意識形態還是內在身心的驅力水平,不管升華的程度如何,這些都是我們組織自己生活的方式。 ”
但對于那一類認為每個人提供給自己的信息和感覺都是隨時可變的,沒有一個人可以作為自己的坐標來定位的,那他們會對現實有怎樣的觀感?也許對這類來訪者而言,他們不知道自己正身處何處,也不知道應該如何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以及身邊的事,也不知道自己與咨詢師應該在怎樣的關系維度上才能相處好。來訪者在做的,是把所有的事情原原本本記錄下來,但因為某種困難無法去加工這些事情,也因此無法形成自己的見解、看法,更加無法基于自己的認同,對這些事情做標識,做進一步的象征化。
對來訪者而言,發生在自己生活里的那些種種事件,像是壓縮包一樣存儲在頭腦里,而每一件事情上其實是有情緒標簽的,但這些事情無法被組織出一種較為完整的觀感。這是這類來訪者會遭遇的困境,而在這樣的困境中,來訪者也會倍感疲累,也確實無法完成組織的工作。
![]()
那么,咨詢師要如何與來訪者工作?
王倩老師談到一種可行的方式:
“ 如果說來訪者談論的事件和來訪者的內在是碎片般的狀態,我們或許可以把這些碎片之間可能的關聯呈現給來訪者。 因為來訪者在敘述的過程中可能并不能意識到哪些碎片之間是關聯在一起的。就像玩拼圖,首先拼出來的都是局部,這些局部拼接可能可以讓來訪者獲得一些信息。因此,當咨詢師意識到來訪者今天談的內容跟上周談的某些方面可能有關時,也許可以指出這種關聯。 這些關聯可能會讓來訪者感受到,這些事情不是只能以數字的方式累加在自己心里的 ,比如一千件事,或者兩千件事,而是這件事和那件事也許可以歸在一個類別里,而這一類的事情有可能潛藏著怎樣的情緒。有時候來訪者很難有足夠的精力和機會跟咨詢師在每一件事情上工作,并經過這件事透徹了解背后的意涵。”
![]()
王倩老師談到這種方式背后的邏輯,當來訪者講述的某些事情積攢得很多了時,咨詢師可以嘗試性地給出解釋,哪怕這個解釋很粗糙,只是標定了這類事件帶給來訪者的底色,比如是悲傷的或者焦慮、窒息的等等。這些事情聚攏起來時,這些感受可以放在關聯的事件上。此時,來訪者不斷講述的事件就變成了一種承托強烈感受的工具。于是感受不再變成無盡下落的無底洞。
這是在到達象征層面之前的一種“等同狀態”。 咨詢師并沒有改動強烈情感底下的那些底層事件,因此來訪者不會因為咨詢師交付的評論而感到不安。也就是說來訪者還是站在自己對那些事件的認知上,只是目光望向了咨詢師給出的回應。也許來訪者不一定會接受咨詢師的邀請去做更加縱深的工作,但即使只是想一想事件之間的聯系,這些基礎的工作點點滴滴關聯在一起時,來訪者可能會獲得一些意識之下的感受。即使這些工作是十分微小的,并沒有按照分析性治療的要求來明確凸顯移情以及解釋,但這些微小的工作仍然是被尊重和認可的。仍然是對讓來訪者能感覺到自己內在的焦慮或者崩潰的感受有一定幫助的。
![]()
換句話說,在基礎工作未能建立起來前,咨詢師基于事件給出的解釋或者分析有可能會變成一種壓力。也就是說超出來訪者功能水平給出的解釋會像在來訪者本就不太結實的框架上又扔了一塊石頭。來訪者需要消化和理解這塊石頭。
如果來訪者是有能力與咨詢師一起工作,咨詢師給出的解釋也許會是很有討論價值的,但在考慮來訪者的功能水平時,需要認識到來訪者象征功能的困難。來訪者可能會讀不懂咨詢師解釋里的那些意涵,這很可能會觸發來訪者將咨詢師識別為一個不穩定客體的模式。
王倩老師談到, 在探索與解釋之間也許存在中間區域,相對日常化,不是那么深入的解釋,咨詢師做的是最基礎的工作,也許就是墊一兩塊磚,讓來訪者能識別出來這些回應離自己的認知不遠,是來訪者有把握能判斷的 。事實上這在談論的是,咨詢師是否能在來訪者有限的認知范圍內,敢于把自己加工出來的解釋或者理解,與來訪者的認知水平匹配,變成非常基礎的材料呈現給來訪者,允許來訪者在自己有限的認知和象征的功能下對這些材料做選擇。
這個過程是需要慢下來,要給來訪者時間,就像是跟著慢動作教學那樣,一點點的跟上治療的進程。比如,人在壓力太大的時候就需要釋放,而釋放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散開來,僅僅保有局部的認知功能。如果這個時候咨詢師敲黑板要讓散開的來訪者記重點,來訪者就需要重新調動起來,勉強支撐著自己到達那個咨詢師希望與自己溝通的維度上,但這個過程里的來訪者是艱難維持著聚攏的。
這個時候,需要咨詢師向來訪者遷移,就像小孩子散落一地的玩具,家長要求孩子在五秒鐘之內概括出玩具的特點,這對來訪者而言是無法完成的。但如果咨詢師只是跟來訪者商量,我們一起給玩具按顏色分分類,黃色的放進這個框里,紅色的放進那個框里,這是在給來訪者一些非常簡單的把握的辦法。
比如,來訪者談論了很多最近生活和工作里發生的變故,咨詢師的回應比起把這種變故關聯到來訪者的早年體驗和養育關系上,不妨試試告訴來訪者:“我注意到你提到了很多話題都是跟變動有關的”,僅僅這樣一句平實的話,然后停下來等待來訪者的回應。這句簡單的話語把散落的事件牽引在了一條線上,但咨詢師沒有過多的言語,也沒有其他假設,只是告訴來訪者,這些部分也許是可以放在一起來看的。接下來的等待,就是在給來訪者時間,以一種可控、可識別的方式,慢慢跟上對這些關聯的思考,甚至是潛藏的感受。
![]()
王倩老師談到,當我們呈現一些平實的感受時,意味著這些感受關聯到了來訪者真實的生活體驗,也意味著講出這些話的時候,咨詢師不得不校驗,這是否有關聯到自己真實的生活體驗。對于在多變環境下成長的來訪者,我們能不能構筑起與現實觀感一致的真實,是很重要的。
那些基礎的工作,那些細微的支撐性的架構是在使來訪者確認自己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可以不必斷裂,來訪者依然可以待在現實里,雖然現在還搞不清楚很多事情背后究竟是什么,但咨詢師做的是和來訪者一起待在來訪者的現實里,不同的是咨詢師同時會回望來訪者的無意識。雖然此時來訪者還不敢回望,但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結成了某種聯盟,無論是等待也好,還是慢動作分解也好,咨詢師如果能調和并向來訪者遷移,咨詢師和來訪者一起面對的將不再是血淋淋的,悲慘的路。
本期督導老師:王倩博士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秘書長、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精神分析師,直接會員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China Annual (國際精神分析雜志中國年卷)主編
?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therapy in China(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在中國)雜志副主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合基地主任
開始預約心理咨詢
![]()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