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國時期的背叛,人們會想到呂布。呂布殺害了丁原和董卓,他以不忠聞名。但另有一個人,他的行為比呂布更極端。這個人名叫笮融。
呂布的背叛有明確的動機。笮融的背叛似乎是一種模式。他投靠一個收留他的人,然后就殺害這個人。他把這種行為重復了三次。他利用宗教來偽裝自己,這使他的行為更加復雜。
![]()
笮融是丹陽人。漢末時期,他聚集了數百人。他知道這點力量不夠。他需要一個靠山。他選擇了徐州牧陶謙。
當時陶謙正受到曹操的威脅。他需要人手和軍隊。笮融的到來對他有利。笮融展現了一個特點:他對佛教很感興趣。這在當時并不常見。陶謙信任了他。
陶謙犯了一個錯誤。他讓笮融管理廣陵、下邳等地的漕運。這是徐州的經濟命脈。笮融獲得了巨大的權力。
![]()
他立即開始濫用這個權力。他把本應上交的錢糧據為己有。但他沒有私下揮霍。他用這筆錢做了一件大事:修建佛寺。
他修的寺廟規模很大。史書記載,這座寺廟可以容納三千人。他用黃銅鑄造佛像,再在外面涂上黃金。
佛像穿著華麗的衣服。他還利用這個寺廟來提升自己的聲望。每到浴佛節,他都舉辦大型施舍。他沿路擺設食物和酒水。百姓可以隨意取用。
![]()
在那個戰亂和饑荒的年代,食物就是生命。數萬百姓來參加活動。他們稱笮融為“活菩薩”。他們不知道這些食物來自被侵吞的公款。這個行為讓笮融在徐州底層獲得了極高的聲望。他用信仰和食物,為自己建立了一個保護殼。
笮融的善行是偽裝。陶謙死后,徐州陷入混亂。笮融的真面目暴露了。他的第一個目標是廣陵太守趙昱。
趙昱是陶謙的舊部。他出于好意接待了笮融。笮融卻在宴會上殺了他。然后,他命令部下洗劫了廣陵城。他帶著搶來的財物渡過長江。
他需要一個新的藏身之處。他去投靠駐扎在秣陵的薛禮。薛禮和笮融是丹陽同鄉。在當時,同鄉關系是一種很強的紐帶。
薛禮接納了他。不久,孫策的軍隊打了過來。薛禮在前線抵抗。笮融在背后等待時機。當薛禮戰敗時,笮融發動了攻擊。他殺死了薛禮,吞并了他的部下。
![]()
笮融知道自己不是孫策的對手。他再次逃跑。他向南進入豫章郡。他投奔了揚州牧劉繇。劉繇當時正需要人手對抗孫策。
他任命笮融去“協助”豫章太守朱皓。朱皓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員。笮融抵達豫章后,重復了他的行為。
他趁朱皓不備,發動突襲,殺害了他。笮融占據了豫章郡。他在短時間內連續殺了三個收留他的人。他的行為模式很清晰:投靠、利用、殺害、占據。
笮融的行為激怒了劉繇。劉繇親自帶兵討伐他。笮融的軍隊沒有戰斗力。他們是一群匪徒。劉繇的部隊擊敗了他。
笮融再次逃跑。他逃進了深山。這一次,沒有新的“恩主”可以投靠。他的名聲已經徹底壞了。
![]()
他的結局很突然。他不是死在戰場上。他被當地的山中百姓認了出來。這些百姓殺了他,把他的首級送給了劉繇。這個惡人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但故事并沒有結束。一件奇怪的事發生了。在笮融最早“行善”的下邳和廣陵,百姓開始紀念他。他們為他修建了廟宇。他們稱他為“笮王菩薩”。人們供奉他,向他祈禱。
這是一個巨大的矛盾。為什么人們會供奉一個殺人兇手?答案在于亂世的生存邏輯。對于后世的我們,忠誠和品德很重要。
![]()
但對于生活在漢末的災民來說,活下去是唯一的目標。他們不關心政治。他們不認識趙昱或薛禮。他們只記得一件事:在他們快要餓死的時候,有一個叫笮融的人,給了他們一碗飯。
那碗飯是真實的。那座金色的寺廟給了他們精神上的安慰。百姓的記憶很簡單。他們記住了施舍,忘記了暴行。史書記載了笮融的罪惡。民間卻流傳著他的“香火”。
他們供奉的不是那個殺人犯笮融。他們供奉的是那個“施舍食物”的形象。這個形象滿足了他們在絕望中對食物和秩序的渴望。
![]()
因此,這個三國時期最惡劣的背叛者之一,卻在民間信仰中獲得了一個“菩薩”的稱號。這是亂世中一個真實而又荒誕的記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