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謀士如云,他們以智謀左右戰局、影響政權興衰。本次排名以謀士的戰略規劃能力、關鍵決策成效、歷史貢獻度為核心依據,輔以典型案例解析,展現頂尖謀士的智慧魅力。
1. 諸葛亮(蜀漢)——“臥龍”,戰略天花板
核心定位:蜀漢政權的戰略奠基人、內政與軍事雙料大師。
![]()
案例解析:隆中對定三分天下: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以《隆中對》為其制定核心戰略。
“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這一戰略精準預判了天下格局,讓此前屢戰屢敗、無固定地盤的劉備有了清晰方向。此后劉備聯合孫權赤壁破曹、取荊州四郡、入蜀奪益州,短短十余年便建立蜀漢政權,完全印證了《隆中對》的可行性。
后期諸葛亮北伐雖未成功,但以益州一州之力抗衡曹魏,憑借“木牛流馬”“八陣圖”等智謀保障后勤與戰局,其戰略定力與戰術能力堪稱三國之最。
2. 郭嘉(曹魏)——“鬼才”,戰術奇謀無雙
核心定位:曹操統一北方的“第一功臣”,擅長精準預判與奇襲戰術。
![]()
案例解析:十勝十敗論定官渡基調+一計定遼東:官渡之戰前,曹操面對袁紹“兵多將廣”的絕對優勢心生疑慮,郭嘉提出“十勝十敗”論,從道、義、治、度等十個維度剖析曹袁優劣,徹底堅定曹操決戰信心。
戰役中,郭嘉獻策“輕兵奇襲烏巢”,直擊袁紹糧草要害,成為官渡之戰逆轉戰局的關鍵。更令人稱奇的是,郭嘉臨終前為曹操留下平定遼東的計策:
“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不可加兵。公孫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擊之,必并力迎敵;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
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公孫康斬二袁首級獻來,不費一兵一卒平定遼東,其預判之精準堪稱“神算”。
3. 賈詡(曹魏)——“毒士”,謀斷極致利己且精準
核心定位:亂世中“活下來并活得好”的智謀典范,戰略決策從不失手。
![]()
案例解析:勸張繡歸曹+阻曹操伐吳:賈詡早年輔佐張繡時,兩次獻計擊敗曹操(第一次設伏殺典韋、曹昂,第二次預判曹操“歸師勿遏”而設伏)。
但當袁紹與曹操同時招降張繡時,賈詡力勸張繡歸曹——理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袁紹強而驕,曹操弱而求賢;曹操必不計前嫌以向天下示德”。
這一決策讓張繡得以善終,賈詡也從此躋身曹魏核心謀士圈。赤壁之戰前,賈詡勸諫曹操: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可惜曹操未聽,最終慘敗。此后賈詡輔佐曹丕,獻策“先滅蜀再平吳”的戰略,雖未親見實施,但也為曹魏后期統一奠定思路。
4. 荀彧(曹魏)——“王佐之才”,戰略規劃與內政基石
核心定位:曹操的“蕭何+張良”,既掌內政后勤,又定戰略方向。
![]()
案例解析:迎漢獻帝+官渡守后方:公元196年,荀彧力勸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將漢獻帝迎至許昌。這一決策讓曹操獲得了政治上的絕對主動權,此后“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曹魏發展的核心優勢。
官渡之戰期間,曹操前線糧草告急,心生退意,寫信給荀彧商議。荀彧回信:
“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此信堅定了曹操死守的決心,最終等到奇襲烏巢的機會。此外,荀彧為曹操舉薦了郭嘉、荀攸、陳群等大量頂尖人才,是曹魏人才體系的奠基人。
5. 陳宮(呂布/早期曹操)——“剛直謀士”,戰術謀劃見長
核心定位:兼具忠義與智謀的悲劇性謀士,曾為曹操、呂布核心智囊。
![]()
案例解析:助曹操取兗州+濮陽大敗曹操:陳宮早年追隨曹操,在曹操勢力微弱時,獻策說服兗州豪強,助曹操順利接管兗州,使曹操有了第一塊穩固的根據地。后因曹操殺害邊讓等名士而與曹操決裂,轉投呂布。
輔佐呂布期間,陳宮多次獻上奇計:公元194年,曹操征討陶謙,陳宮獻策呂布“襲取兗州”,一度讓曹操陷入“無家可歸”的絕境。
濮陽之戰中,陳宮設伏誘曹操入城,差點將其活捉,若不是呂布認不出曹操,三國歷史或將改寫。可惜呂布剛愎自用,多次拒絕陳宮的關鍵建議(如曹操攻劉備時,陳宮勸呂布襲許昌,呂布因妻子阻撓而不從),最終兵敗被擒。陳宮臨死前“寧死不降”,其智謀與氣節令人惋惜。
6. 周瑜(東吳)——“周郎”,軍事謀略與戰略格局兼具
核心定位:東吳政權的軍事奠基人,赤壁之戰的主導者。
![]()
案例解析:赤壁之戰破曹+規劃取蜀戰略:公元208年,曹操率百萬大軍南下,東吳朝野一片投降之聲,周瑜力排眾議,向孫權分析“曹操四患”(北土未平、不習水戰、糧草不足、水土不服),堅定孫權抗曹決心。
隨后周瑜擔任孫劉聯軍統帥,制定“火攻計”,利用黃蓋詐降、東南風等有利條件,在赤壁大敗曹操,徹底粉碎了曹操“一統江南”的企圖,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戰后,周瑜提出“取蜀并張魯,聯馬超以抗曹操”的戰略,計劃先取益州,再與曹操二分天下。
可惜周瑜在準備實施戰略時病逝,年僅36歲,否則東吳的歷史可能更加輝煌。
7. 司馬懿(曹魏/西晉奠基人)——“冢虎”,隱忍與戰略持久大師
核心定位:曹魏后期權臣,西晉政權的實際奠基人,擅長持久戰略與權謀。
![]()
案例解析:耗死諸葛亮+平定遼東:諸葛亮北伐期間,司馬懿擔任曹魏西線統帥,面對諸葛亮的屢次進攻,他采取“堅壁清野、以守為攻”的戰略,不與諸葛亮正面決戰,利用曹魏雄厚的國力消耗蜀漢軍隊。
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派人送女裝羞辱他,司馬懿仍不為所動,最終諸葛亮積勞成疾死于五丈原,蜀漢北伐徹底失敗。
此外,公元238年,司馬懿率軍平定遼東公孫淵,采用“聲東擊西”之計,先佯攻遼東西南,引誘公孫淵主力,再率主力突襲遼東都城襄平,最終擒殺公孫淵,平定遼東叛亂,鞏固了曹魏的北方邊疆。
后期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奪取曹魏政權,其權謀之術也堪稱頂尖。
8. 陸遜(東吳)——“江東儒將”,后發制人與軍事奇謀
核心定位:東吳后期軍事統帥,挽救東吳于危難的關鍵人物。
![]()
案例解析:夷陵之戰破劉備+石亭之戰敗曹休:公元22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率數十萬大軍伐吳,東吳朝野震動。陸遜被任命為大都督,面對劉備的銳氣,他采取“誘敵深入、堅壁清野”的戰略,率軍退守夷陵一帶,與劉備對峙數月。
待劉備軍隊士氣低落、補給困難時,陸遜抓住機會,采用“火攻計”,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劉備僅率數人逃回白帝城,東吳徹底解除了蜀漢的威脅。
公元228年,陸遜又在石亭設伏,大敗曹魏大將曹休,斬殺曹軍萬余人,繳獲糧草器械無數,鞏固了東吳的江北防線。
陸遜的智謀不僅體現在軍事上,還曾勸諫孫權“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兼具軍事與內政眼光。
9. 魯肅(東吳)——“魯子敬”,戰略遠見與外交大師
核心定位:東吳“聯劉抗曹”戰略的奠基人,杰出的外交家。
![]()
案例解析:榻上策+聯劉抗曹:早在諸葛亮《隆中對》之前,魯肅就向孫權獻上“榻上策”,提出: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此策為東吳制定了長期發展戰略。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魯肅第一時間意識到“聯劉抗曹”的重要性,親自前往當陽會見劉備,促成孫劉聯盟。
赤壁之戰后,魯肅又力勸孫權“借荊州給劉備”,以鞏固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這一決策讓東吳獲得了穩定的盟友,避免了被曹操單獨消滅的風險。
魯肅的戰略遠見為東吳的生存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0. 法正(蜀漢)——“蜀郡太守”,戰術奇謀與進諫核心
核心定位:劉備取益州、定漢中的關鍵謀士,深受劉備信任。
![]()
案例解析:定軍山奇謀斬夏侯淵:公元217年,法正獻策劉備“取漢中以固益州”,并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
公元219年,漢中之戰進入關鍵階段,劉備率軍與夏侯淵對峙于定軍山。法正觀察地形后,獻策“聲東擊西”:先派一部分軍隊攻打夏侯淵的側翼張郃,引誘夏侯淵分兵救援;待夏侯淵兵力分散后,再派黃忠率軍突襲夏侯淵大營,居高臨下發起猛攻。
劉備依計行事,黃忠果然斬殺夏侯淵,曹軍群龍無首,劉備趁機奪取漢中。這一勝利讓蜀漢獲得了重要的戰略要地,為諸葛亮北伐奠定了基礎。
此外,法正還擅長進諫,劉備稱帝后欲伐吳,諸葛亮曾感嘆“若法孝直在,必能制主上東行也”,可見其在劉備心中的分量。
三國謀士實力相近者眾多,如荀攸、程昱、龐統等均為頂尖人才,本次排名側重“戰略影響力+關鍵謀略成效”,不同視角下排名或有差異,但上述十人皆為三國智謀的代表人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