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籽來自不同的牧場》/王小忠/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5年4月
《草籽來自不同的牧場》是王小忠最新的散文選集,它延續了王小忠對于草原人民“環境與生存”“活著與更好地活著”的思考主題,是其《黃河源筆記》《洮河源筆記》等散文集的續篇,也是他在甘南草原繼續行走的結果。
王小忠散文寫作的特點首先是真實與真誠,他詳盡地勾勒著自己的文學地圖,讀者可以追隨他的腳步,去草原進行另一種形式的“旅行”,這種旅行不是成群結隊,而是與天地自然相處、與花草動物同行,孤獨卻不寂寞。王小忠在書寫草原獨特風景的同時,也書寫著草原的貧瘠、沙化、枯寂的現實及現代性沖擊帶來的新的發展困境,這種“陌生化”更新了我們對于草原的審美想象。
生存是人類的第一要義,作為普通的個體生命,是怎樣在草原上生存生活,與牛羊為伍,與自然為伴的?為了表現真實的狀態,王小忠并不懼于“露怯”,這種“露怯”不僅表現在他并沒有將草原進行美化書寫,將之塑造成人人向往的心靈圣地和療愈場所;還表現在不拘于自我心理狀態的“暴露”。王小忠顯示出了一種生命“在地”的狀態,這是他的寫作姿態,也是他的生活狀態。讓人真切感覺到了他是浸潤在這片土地上的,他和他筆下的那些生活在甘南的西北兒女并無不同,同樣擁有生活的煩惱、生存的壓力、現實的焦慮及對未來的迷茫。
他看到草原發展的問題、看到現代性對人類的生存環境的改變,感嘆逐漸式微的草原文明以及神圣信仰,但卻無能為力。他以足夠的真誠,老老實實地記錄著他所感知到的一切,從而呈現出最為樸素的真實。只有面對這樣的草原、這樣的生活,我們才能真正地撫摸到草原的肌理與褶皺,真正地懂得它與愛護它,繼而在這樣的現實里生長出堅韌的力量,還草原一份靜穆、一份莊嚴。
王小忠的散文同時具有故事性特征,可讀性很強。在以表現自我、抒情達意為主要特征的散文書寫中,敘事其實一直備受冷落,而這或許也是散文“難讀”的原因之一。近年來“非虛構”興起,一個重要的文體特征就是敘事性的加強,作為小說要素的“故事”成為散文敘述的中心,而伴隨著的則是立體的人物形象塑造,這在他獲得第十三屆駿馬獎的《兄弟記》中表現突出。在本選集的《河源紀事》《車巴河紀事》和《草地紀事》中,王小忠繼續了這種“紀事”特征:《河源紀事》是其記錄在黃河源頭行走的故事,他記錄著沿途經歷的人事、歷史故事以及對于草原現狀的反思;《車巴河紀事》是他在龍多村做駐村第一書記時的記錄;《草地紀事》則由七篇短文組成,其中有遙遠的回憶,有初戀的惆悵,亦有蛇、候鳥和花朵的故事。作品同時塑造了一系列生動的人物形象,通過他的文字,草原兒女的豪爽、樸實和堅韌也逐漸呈現在讀者眼前。
王小忠的散文里,還處處體現出對于生存現實的思考、詰問及對生命的感悟。對沉寂與喧囂、神圣與貪婪、堅守與迷失、欲望的滿足與心靈的蒙蔽等一系列現代性矛盾的持續關注,也是他散文里一以貫之的主題。他雖然直面難題與困頓,但依然書寫著那些善良和純厚,傳遞著光明與溫暖的力量。
因此,對于王小忠來說,他對黃河源頭草原生態及民生狀態的真實書寫是他尋找自我、保持一個作家應有尊嚴的重要方式,具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雙重意義。他用腳步丈量故鄉的大地,用心靈捕捉人物平凡而又獨特的傳奇和各自斑斕的內心世界。時間消磨著生命,萬物在時間中改變,在命運里妥協,又有誰不是在大地上流落,直到歸于塵土?這種蒼茫之感中的命運和人生的書寫,顯示出王小忠散文真正的厚重之處,也正是在這厚重之中,矗立于歷史和社會變遷中的那些無言的精神堅守才顯得尤為可貴。
在遼遠蒼茫的草原上,王小忠也在堅守著,他背負著“文學的草籽”,在這寂寥又蒼茫的天地中尋找屬于自己生命的草原,并在行走中成長和修行,這是他作為一個作家、一個生命,連接時代與大地的正確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