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朱萌麗
近日,《流俗地》作者、來自馬來西亞的華文作家黎紫書與遼京、孔孔、阿依努爾幾位青年作家一起,在北京展開一場深度文學對談。四位作家圍繞創作心態、家庭敘事與編輯合作等議題,兩代寫作者展開真誠交流。
![]()
四位作家
寫作是探索的游戲,故事如種子生長
幾位作家以不同的創作姿態,展現了當代寫作者的多元面貌。遼京剛剛憑《白露春分》獲得2025第八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首獎。她將寫作比作探索的游戲:“寫作的快樂在過程中就已實現。我更喜歡一邊書寫一邊發現,而不是按既定藍圖推進。”寫出長篇小說《我見夕陽與朝陽無異》的孔孔認為,人類對故事有著天生的癡迷。她的創作過程如同種子自然生長,從短篇逐漸擴展為長篇。
在她看來,寫作雖難,卻能帶來內心安寧。阿依努爾是一位來自新疆的哈薩克族寫作者,其非虛構作品《單身母親日記》近日出版。她回憶自己在中央財經大學求學期間,因思念故鄉而開始寫作。身兼編輯與母親雙重身份的她,堅持利用碎片時間寫作,用小黑本和平板記錄思緒。
![]()
黎紫書
在對話中黎紫書說,她發現三位青年作家的共同點是,她們的新作都不約而同地聚焦于家庭主題。孔孔回應說,家庭題材的書寫并非刻意選擇,而是在創作過程中自然浮現。“家庭是一個小世界。”她發現那些日常的聲響、語言和互動方式,都在無形中塑造著她的寫作視角。遼京在《白露春分》與《在蘋果樹上》中展現了對家庭敘事的不同探索。
她坦言,在《白露春分》中刻意使用有距離感的敘述語言,是因為希望“跟自身記憶和經驗有很深關聯的小說不要成為作家本人的沙盤”。阿依努爾的《單身母親日記》則呈現了另一種家庭敘事的可能。這部源自個人經歷的作品,記錄了她從書寫自我到發現家族脈絡的過程,“一開始我只想寫屬于我自己的故事,寫著寫著就開始拓展,寫到另外一方的故事,最后又寫到我父母。”
![]()
交流會現場
經驗分享:具體地去生活,堅持寫自己所想寫
面對評論,三位作家展現出不同的姿態。作為文壇新人的阿依努爾坦言珍視專業批評:“在這個時代,泛泛地讀一個人的作品都是很奢侈的事情,更何況認真地讀完給出評價。”她將編輯的修改意見視作“武林秘籍”,能幫助作品突破局限。孔孔則以辯證態度看待評論。她承認看到負面評價時“會生氣”,但會區分評論的價值:“如果是用心讀完書的讀者或評審給出有邏輯、思考的評價,我會認真閱讀。”
遼京笑稱自己“油鹽不進”,但她特別看重與讀者之間的共鳴:“每個人生中都有相似的時刻,這些時刻通過文字被喚起、共振,我創作的快樂也由此傳達給別人。”作為前輩的黎紫書則從評論中尋找知音:“我不相信評論能讓我變得更好,但我喜歡尋找那些能看穿我用心的評語。”她鼓勵青年作家不要過分在意評論,而要建立自己的美學標準。
在讀者互動環節,關于如何成為文學寫作者的困惑得到幾位作家們的真誠回應。遼京以自身經歷鼓勵新人:“我第一次發表是2008年向《北京文學》投稿,后來有十年沒寫作。重要的是堅持寫自己想寫的。”黎紫書則鼓勵打破對傳統出版途徑的迷信:“出版社編輯比你更著急找好作品。只要作品足夠好,總會被發現。”關于寫作與生活的平衡,阿依努爾分享了她的感悟:“每天騎電動車送女兒上學,車筐里放著稿子,我覺得自己和所有勞動者一樣。”孔孔建議保持開放的心態:“寫作沒有標準模板,有時候答案不需要一蹴而就,而是要具體地去生活、去體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