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人員正在培育馬鈴薯脫毒苗。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 翁劍 攝
日前,記者走進左云縣三屯鄉三臺子村發現,磨坊中莜麥堆成小山,標準化養殖場里牛羊成群,馬鈴薯種植大棚內綠意盎然,呈現出“糧滿倉、畜肥壯、薯苗旺”的興旺圖景。近年來,左云縣三屯鄉以小雜糧、生態養殖、優質薯種為著力點,把產業發展的“金鑰匙”交到村民手中,讓鄉村振興既有“顏值”更有“產值”。
“以前研磨莜麥需要到十幾里外的鎮上,如今在村里就能免費研磨,真是太省事了。”在三臺子村的便民磨坊中,村民張鐵軍捧著剛磨好的莜麥面粉笑著說道。據了解,這座投資40萬元建成的磨坊,配備了磨粉機、粉碎機、扒皮機,解決了全鄉1.6萬畝小雜糧的加工難題,讓普通雜糧身價倍增。經深加工的脫皮小米,每公斤售價8至10元,比普通小米價格提高近一倍。
依托“村老大”“寧魯”等本地品牌,三屯鄉的小雜糧從田間地頭走進周邊市場,成為村民的致富糧,便民磨坊研磨出的細膩面粉,如今成了鄉村產業振興的新希望。
在三臺子村標準化養殖場,80頭西蒙塔爾牛甩著尾巴悠閑吃草,1600只羊在圈舍里踱步。這座投資超300萬元的養殖場實行人畜分離的養殖模式,不僅使村民庭院變干凈,更通過標準化養殖提升了牛羊肉品質。
如今,三屯鄉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0.35萬頭和1.9萬只。村民不僅可以就近在養殖場務工,還能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參與養殖分紅。生態養殖讓養牛羊從“貼錢活”變成了“搖錢樹”,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在山西蓬勃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組培室,記者看到,一株株馬鈴薯脫毒苗在培養皿中茁壯成長;室外的鋼管溫室大棚里,晉薯16號“原原種”種薯排列整齊,綠油油的藤蔓透著生機;大棚外,振動篩選機正將收獲的馬鈴薯分類裝筐,準備運往貯藏窖。
據介紹,該公司年產1500萬株馬鈴薯脫毒苗、2000萬粒原原種、175萬公斤脫毒原種,打通從研發到供應全鏈條;推廣10多個馬鈴薯新品種,覆蓋30余萬畝土地,使農戶累計增收15億元。
如今的三屯鄉,小雜糧、生態養殖、優質薯種三大產業齊頭并進,讓土地產出更高、村民腰包更鼓,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 翁劍 通訊員 曹苗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