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曉龍
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堅持產量產能、生產生態、增產增收一起抓,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摘自“十五五”規劃建議
“比老輩人靠經驗估產準多了。”在黑龍江富錦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60歲的老稻農劉春打開手機里的“富農通”軟件,屏幕上顯示,他家水稻畝產1105斤,比產業園沒建時多300多斤。
種了30年地,劉春說,過去種稻就像跟老天爺賭運氣,“好年景一畝地收800斤,遇上災害,600斤都懸。”不僅如此,施肥全憑經驗,施多了苗被“燒”得蔫頭耷腦,施少了結出的稻穗又小又癟。到了秋收,一大早把糧拉到十幾里外的收購點,排隊到晌午。
幾年前,富錦市開始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在產業園第一次見到無人機撒藥時,劉春犯嘀咕:“這鐵疙瘩能比人撒得勻?”可看著無人機一天就撒完1000多畝地,他服氣了。
劉春也用上新科技。“今年夏天鬧旱情,要是以前早慌了。”他說,產業園的監測網絡早早監測到墑情變化,“地里沒受旱,稻子照樣精神。”
產業園還幫忙對接大米加工廠,使用“富錦大米”標識,比農戶零散賣每斤最高能多1元。劉春算了筆賬:自己流轉了500畝地,畝產1105斤,按照今年一斤賣1.8元,純收入能到15萬元。
日子寬裕了,劉春把村里的老房翻新,添置了熱水器和冰箱,去年還在城里買了房,“集中供暖,冬天不用燒煤,孫子寫作業也不怕凍手凍腳。”
劉春家的變化,是富錦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助農增收的縮影。產業園構建“天空地”監測網絡,配套智能灌溉、無人機等設備,推廣“龍粳31”“綏粳18”等優質稻種,引進48家規上稻米加工企業,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99.94%,農業科技貢獻率提升至71%。產業園所在的富錦市,耕地面積達976.1萬畝,去年糧食產量66.04億斤,是我國知名的產糧大縣。
展望來年,劉春有新期盼:“咱‘富錦大米’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可外頭還有人不咋知道,希望可以把名氣打上去,來年能賣更高價。衛星遙感、AI病蟲害識別這些技術,我們也不太懂,希望技術員能多來教教。”
再過幾天,村里要組織去產業園的科技示范園參觀,劉春報了名,“想看看明年能不能用上更新的技術。稻子長得好,錢包才能鼓嘛。”
本期統籌:張安宇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5日 04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