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10月28日,2025樹石論壇——以保護與更新為核心的建筑教育論壇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14號樓報告廳召開。論壇由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主辦,由業余建筑工作室聯合創始人、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可持續建造實驗中心主任陸文宇,法國國家建筑與遺產之城現代中國建筑觀察站站長佛朗索瓦·蘭德(Fran?oise Ged)共同召集。來自中國美術學院、法國建筑科學院、法國文化部、法國國家建筑與遺產之城、法國特色小城鎮聯盟、法國夏約大學、AREP法鐵設計集團以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東南大學、香港大學等學院和機構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發言和討論。
![]()
![]()
論壇現場
![]()
論壇學術召集人:陸文宇 & Francoise Ged
![]()
![]()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余旭紅教授致辭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余旭紅在開幕致辭中首先代表學校向與會專家表示歡迎,對兩位學術召集人致以敬意。他介紹了中國美術學院與法國的深厚淵源,從1924年留法學生在巴黎創立霍普斯會,到1928年學校在西子湖畔創立,始終秉持“培養有創造力的人”的辦學宗旨。他簡要回溯了中國美術學院建筑學科的發展歷程。余旭紅院長特別感謝了王澍教授重建中國美術學院的建筑學科,提出“重建一種當代中國本土建筑學”的學術主張,并以25年的教育實踐持續堅持和貫徹這一主張,產生了深遠的國內外影響。余旭紅院長期待我校能夠通過樹石論壇這樣國際化的學術平臺,汲取全球智慧,在保護與更新領域開拓更多成果。
![]()
法國建筑科學院院長Catherine Jacquot教授致辭
法國建筑科學院院長Catherine Jacquot教授以文明傳承的視角,闡述了建筑在時間維度上的深刻意義。她追溯了法國建筑科學院兩百余年的歷史使命,強調建筑知識與文化的代際傳承的重要性。Catherine Jacquot女士精辟地指出,建筑是“涵蓋過去,銜接未來”的時空媒介,面對當前生態與氣候變化的全球性危機,可以從建筑遺產蘊含的歷史智慧中尋找解決方案。她的發言完整呈現了建筑學在時間與空間維度上應有的深度與廣度。
![]()
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王澍教授致辭
業余建筑工作室聯合創始人、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導王澍教授對“樹石”寓意進行闡釋,指出其體現了從自然視角審視建筑的立場。他將當代建筑分為兩類:脫離歷史的現代建筑和承認在設計之前已有“存在”事實的建筑。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始終堅持后者,認為無論是歷史街區還是尋常生活空間都是遺產,建筑設計應當從這些遺存中生長而來。王澍教授強調,學院倡導的“重建一種當代中國本土建筑學”是以中國經驗為基礎,對全球建筑變遷作出回應。
![]()
論壇第一部分的報告和圓桌討論由陸文宇教授和佛朗索瓦·蘭德(Fran?oise Ged)女士共同主持,法國特色小城鎮市長聯盟全國代表、法國國家建筑師Alain Marinos,法國文化部遺產與建筑監察官Xavier Clarke de Dromantin,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導韓冬青,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建筑學院教授Edward Denison四位嘉賓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業余建筑工作室聯合創始人、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王澍教授,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建筑系本科項目主任Chee Kit Lai,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建筑歷史與理論主任任廣宇,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助理、建筑藝術系副主任蔣偉華與演講嘉賓進行了對談。
![]()
![]()
法國特色小城鎮市長聯盟全國代表、法國國家建筑師Alain Marinos
該報告由兩部分組成。Alain Marinos分享了關于當代建筑如何面對未來挑戰的理念和策略,當代建筑需超越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范式,轉向人性化空間營造。他回顧了現代主義運動的歷史語境,指出在以柯布西耶為代表的高效重建理念之外,始終存在著以費爾南·萊熱為代表的關注居民日常生活的聲音。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環境問題等新挑戰,Marinos強調建筑應回歸對歷史與文化的關注,并提出三項核心主張:建筑教育需回歸場所與社會現實;設計應尊重場地的物質與文化特征;建立居民參與設計決策的機制。
![]()
法國文化部遺產與建筑監察官 Xavier Clarke de Dromantin
Xavier Clarke de Dromantin通過三個典型案例展示了建筑領域從形式創新向人文關懷的轉變。波爾多城市廣場改造通過重建公共空間,成功激活了衰退的城市核心區域;波爾多歷史建筑翻新在保留原結構立面的同時,引入現代居住功能,實現遺產保護與現代需求的平衡;科西嘉島皮尼亞村改造則將在地文化元素融入空間更新,延續了傳統社區肌理。Xavier強調,當代建筑的重點應從推翻重建轉向既有建筑的再創造。真正的可持續設計需要超越“以舊換新”的思維,以居民生活方式與文化延續為基礎,通過精準的優化策略,使建筑成為連接傳統與未來的媒介。
![]()
![]()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東南大學韓冬青教授
韓冬青在演講中系統介紹了他主持的南京小西湖歷史地段的更新實踐。該片區占地4.69公頃,在保留7條歷史街巷、2處文保單位和30余處傳統院落的同時,以“歷史保護+民生工程”為定位推進更新。項目創新采用微型綜合管廊系統,構建多層套疊的公共空間體系,并通過“小西湖”的歷史源頭、始于明代的“快園”為節點傳承歷史文脈。在住房更新中,采用公房平移安置、私宅自主更新等差異化模式。機制上建立五方協商平臺,實現從征收轉向自主更新,形成“產權人+政府+社會資本”的多元資金平衡模式。這一實踐揭示了保護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展現了通過空間-主體-政策協同推進歷史地段更新的有效路徑。
![]()
![]()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建筑學院Edward Denison教授
Edward Denison在演講中提出,建筑保護需超越單體修復,轉向系統性方法,將其置于歷史、環境與社會整體脈絡中審視。為應對建筑領域的“資源開采”邏輯,他提出“修復性建筑”范式,旨在修復建筑與星球的關系。以其主導的阿斯馬拉項目為例,這座非洲唯一的現代文化遺產地融合了意大利殖民風格與本地工藝。通過學生主導的3D建模、社區調研與公眾參與,項目不僅提升了遺產可視化程度,更促進了跨文化合作與本地認同,構建了學術與公眾對話的平臺,為全球現代遺產保護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模型。
![]()
上午場圓桌論壇圍繞“空間生活品質與建筑”展開深度討論。蘭德女士首先提出歷史建筑與受損建筑如何回應品質議題。蔣偉華反思建筑與生活的關系,強調未來建筑需融入街區語境。任廣宇提出需要重新思考現代性、品質與建筑的當代定義。王澍教授以杭州中山路改造為例,指出生活品質的再定義需尊重既有生活痕跡,推動“城市復興”而非拆遷。陸文宇教授補充提出“城市有機更新”理念。Xavier Clarke de Dromantin強調建筑師應深入場地,使建筑融入環境與集體生活。Alain Marinos引用“我們即是遺產”的觀點,指出遺產需要持續更新。Chee Kit Lai指出建筑教育需彌合與實踐的脫節,讓設計更接地氣。Edward Denison則認為建筑狀態與生活品質未必直接相關,厄立特里亞雖經濟落后,但社區與文化充滿活力。專家們認為,建筑應超越形式,關注人文價值,創造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未來遺產。
![]()
![]()
![]()
論壇第二部分的報告和圓桌討論仍由陸文宇教授和佛朗索瓦·蘭德(Fran?oise Ged)女士共同主持,法國建筑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功勛勛章獲得者Benjamin Mouton,王維仁建筑設計研究室主持建筑師、香港大學建筑系教授、前系主任王維仁,法國建筑科學院院士、Architecturestudio合伙人Roueida Ayache三位嘉賓做了高水準的學術報告。在圓桌討論環節,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副院長陳立超,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城市設計系主任0livier Greder,與主持人和演講嘉賓進行了對談。
![]()
![]()
法國建筑科學院院士、法國國家功勛勛章獲得者Benjamin Mouton教授
穆東教授以巴黎圣母院重建為例,深入探討建筑遺產修復中的“真實性”議題。2019年大火后,修復工作遵循《威尼斯憲章》精神,堅持忠實還原原則。通過實驗室檢測篩選相容石材,運用傳統斧作工藝重建木構架,沿用傳統方法修復鉛制屋頂,確保材料與工藝的真實性。現代科技為修復提供關鍵支撐:3D掃描技術提供精確數據,歷史圖紙與檔案支撐重構決策。Benjamin Mouton指出,“原真性”不僅在于形態復制,更體現在不同時代修復痕跡與文化記憶的疊加中。遺產價值既屬技藝層面,更蘊含深層文化精神。過去從未消逝,它以物質與非物質形態持續影響當下,賦予當代建筑面對災難與修復的新意義。
![]()
![]()
王維仁建筑設計研究室主持建筑師,香港大學王維仁教授
王維仁在他主持的“谷埔愿景”項目中,秉持“小規模、低干預、重社區”原則,通過系列微更新實現歷史文脈延續、空間功能活化與生態生活融合的多重突破。歷史建筑修復方面,啟才學校從廢棄校舍轉型為“藝術谷埔”展覽空間,完整保留1932年軍校風格立面與教室布局,延續建筑原有的愛國精神與教育價值。公共空間活化中,“谷埔客廳”延續傳統議事氛圍,學校廣場升級為復合型公共場景,廢墟花園以生態園藝實現變廢為寶。生態與生活融合層面,生態廁所減少對濕地環境影響,棄耕梯田通過復耕計劃恢復農業遺產,形成“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這些微更新精準優化既有空間,讓古村落煥發可持續生機。
![]()
![]()
法國建筑科學院院士、Architecturestudio合伙人Roueida Ayache教授
Roueida Ayache及其團隊Architecturestudio在巴黎三大建筑遺產改造中提出:遺產保護應是“保留-調整-轉型-增添”的動態演進過程。圣安娜醫院保留奧斯曼時期石料與軸線,將封閉空間轉為開放療愈環境,增添公共功能,實現從隔離到融合的轉變。西厄學院校區打開封閉立面,增添透明圖書館與階梯廣場,使校園成為城市樞紐。法國廣播大廈嚴格保留標志性外觀,內部升級聲學效果并增添現代功能。三大項目統籌城市、建筑與景觀維度,通過打通院墻、構建友好界面、強化自然對話,重新縫合建筑與城市肌理。
![]()
下午第一場圓桌論壇圍繞建筑遺產修復的原真性、材料與鄉村議題展開深入探討。陸文宇教授首先提出原真性作為核心議題。Benjamin Mouton指出,原真性概念源于1990年代《奈良文件》,但其核心并非單純依賴原材料。他認為歷史建筑始終處于動態演進中,應當接納不同時期的新元素,關鍵在于修復過程是否忠于原有設計理念。建筑同時具備有形與無形價值,即便物質載體更新,其承載的記憶與使用痕跡依然構成真實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王維仁從材料角度提出,修復需要在尊重原有結構的基礎上進行適度創新,通過材料建立人與建筑的對話。他強調鄉村實踐有助于重建人們對尺度與自然的感知,城鄉關系應是互補互動的有機整體。陳立超基于講座中的兩者木材切割方式,強調對材料語言的敏銳感知是當下建筑教育中的重要維度。Olivier Greder分享其在中國美院的教學觀察,認為材料既連接歷史又根植當下。Roueida Ayache則指出,翻新項目在保留空間感覺的同時,也應體現時代特征,如20世紀項目中使用鋁材反映當時的時代精神。
![]()
![]()
![]()
論壇第三部分的報告和圓桌討論由王澍教授與佛朗索瓦·蘭德(Fran?oise Ged)女士主持。AREP法鐵設計集團遺產工作室負責人、法國夏約大學教師Véronique Veston,業余建筑工作室聯合創始人、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可持續建造實驗中心主任陸文宇教授,法國特色小城鎮市長聯盟主席,香檳市(Ervy-le-Chatel)市長Roger Bataille三位嘉賓做了極具啟發性的學術報告。之后,主持人王澍教授,蘭德女士,Catherine Jacquot,Alain Marinos,Benjamin Mouton與演講嘉賓進行了對談。
![]()
![]()
AREP法鐵設計集團遺產工作室負責人、法國夏約大學Véronique Veston
Véronique Veston提出工業遺產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相結合的新研究方法。她指出,工業遺產雖占全球面積不足1%,卻與生態環境密不可分——許多動植物棲息于工業遺址中,保護工業遺產即保護生命。她倡導建立跨學科的“遺產和生物多樣性小組”,整合歷史學、法學與氣候科學等多領域知識,制定統一標準與法律框架。通過案例證明工業遺產并非生態破壞者,反而能為生物多樣性提供新環境,如廢棄車站可成為蓄水空間。在當前生態危機下,她強調需打破學科壁壘,以多學科方式重新定義生物多樣性保護,讓人文與科學在遺產保護領域深度對話。
![]()
![]()
業余建筑工作室聯合創始人、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可持續建造實驗中心主任陸文宇教授
陸文宇教授通過其作為主創建筑師之一設計建造的杭州南宋御街與富陽文村兩個代表性項目,分享了近二十年在城鄉有機更新領域的實踐與思考。在城市更新中,南宋御街項目將24米道路恢復為12米步行街,重建水系,復原宋代街巷尺度。采用“留人留屋”策略,保留多時期建筑層積,拒絕統一仿古,體現歷史真實性。在鄉村更新中,富陽文村項目通過長期駐村調研,制定“保護-更新”分類導則,采用“分期實施+自愿參與”機制,保留石匠工藝,推動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融合。這些實踐重新定義了建筑師作為協調者的角色,強調更新是與社區共構、隨時間演進的持續過程。
![]()
![]()
法國特色小城鎮市長聯盟主席,Ervy-le-Chatel(香檳市)市長Roger Bataille
Roger Bataille市長在講話中指出,當代城市更新應通過轉化與再利用使建筑重融社會生活,建筑師需從孤立設計者轉變為社會參與者。他提出法國小鎮更新的三個方向:保護與再利用并行,將遺產轉化為可居可用的生活場所;為市民而建,強化建筑的公共屬性與共享性;創新與傳統并重,在可持續發展中探索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通過對多個講座的總結,他強調建筑修復應重視手工技藝與自然材料,生態與文化遺產共同構成宜居城市根基。小尺度更新啟示我們:建筑師需協同多方主體,通過設計激活遺產空間,以共享合作重塑社會關系。
![]()
下午第二場圓桌論壇繼續深入探討建筑與環境的多元關系。王澍教授認同Véronique Veston提出的生物多樣性與文化遺產的跨學科關聯,指出建筑師角色正日趨復雜多元。Véronique強調多學科團隊能帶來更廣闊的視野。陸文宇教授將話題引向建筑教育的根本性問題:在紛繁復雜的當下值得反思的是培養塑造標志性形式的“明星建筑師”,還是培養投身于保護與更新的“社會協作者”。針對建筑教育,Alain Marinos指出建筑不能與人文割裂,Catherine Jacquot認為學生掌握未來鑰匙,教師責任重大,建議善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并超越二元視角看待城鄉關系。觀眾問及巴黎圣母院修復時,Benjamin Mouton表示,遺產既受法律保護,也依賴公眾愛護。修復應遵循適度原則,避免標新立異的方案,以延續其歷史價值與文化記憶。
![]()
在講座和討論結束后,王澍院長和陸文宇教授代表建筑藝術學院向法國建筑科學院院長Catherine Jacquot女士和法國國家建筑與遺產之城現代中國建筑觀察站站長佛朗索瓦·蘭德(Fran?oise Ged)女士頒發榮譽教授聘書。
![]()
榮譽教授授予儀式
![]()
在之后的閉門會議中,中國美術學院、法國建筑科學院、法國文化部、法國國家建筑與遺產之城、法國夏約大學、法國特色小城鎮聯盟、香港大學等機構的中法專家學者,針對當今建筑學、城鄉規劃、景觀設計面臨的深刻變革帶來的對遺產的價值的重新認識和理解,在歷經半年多醞釀與起草的“白皮書”討論稿基礎上,繼續進行深入交流,逐字逐條討論“白皮書”內容,經過持續三個多小時的充分討論,形成最終版的白皮書《學院倡議——關于建筑、城鄉規劃、景觀與遺產的綜合戰略倡議》。白皮書將于近日以中法雙語正式對外發布。
![]()
![]()
![]()
![]()
來 源|建筑藝術學院
編 輯|黃筱柔 陳蓉蓉
責 編|邱莉麗
審 核|徐 元 張敏敏
中國美術學院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news@caa.edu.cn
“國美學術通訊”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體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