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我們穿行于由光滑、筆直、沉默如謎的玻璃幕墻構成的峽谷中,步履匆匆,目不旁視,內(nèi)心毫無波瀾,我們似乎早已接受了這種“無聊”作為現(xiàn)代的代名詞。
但為何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總有一絲不易察覺的饑餓感?英國設計鬼才托馬斯·赫斯維克在他振聾發(fā)聵的作品《人本主義: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設指南》中,精準地捕捉并診斷了這種“頭腦的饑餓”。
![]()
氛圍感到底是什么?赫斯維克給出了令人驚艷的解釋,是一系列微妙的情緒波動,讓人感到有趣,并且它具有慷慨的精神。
但他還發(fā)現(xiàn),建筑師會認為“無聊”的建筑是美觀的。他認為,現(xiàn)代建筑教育鼓勵的不是創(chuàng)造力,而是盲目從眾。本應慷慨地給予,但事實是用無聊在洗腦。要追溯“無聊”的根源,我們必須將目光投向更深處——那片本應孕育創(chuàng)造力的搖籃,卻常常走向其反面的某種建筑教育體制。
一、診斷
赫斯維克的書與其說是一本建筑評論,不如說是一份來自頂尖“匠造者”的世界建筑設計指南。他首先扮演了一位冷靜的醫(yī)生,診斷出我們時代建筑環(huán)境的流行病——一種由“過于扁平、過于筆直、過于锃亮、過于匿名”所構成的“無聊綜合征”。
他用“每年因撞上玻璃幕墻而死亡的1億到10億只鳥”這一觸目驚心的數(shù)據(jù),為這種冰冷的“平淡”寫下注腳。鳥兒付出了生命,而我們的情感與精神,又何嘗不是日復一日地穿行于這些沉默的巨石之間?
赫斯維克的核心論點極具顛覆性:“情感是一種功能”。我們走在大街上,產(chǎn)生的數(shù)十種情緒會疊加在一起,這些情緒遠比我們理性認識到的更為重要。
一座建筑的功能,遠不止遮風擋雨的“實用性”和結構穩(wěn)定的“堅固性”,更在于它能否激發(fā)我們內(nèi)心的“美感”(Venus),能否與我們對話,提供慷慨、趣味和故事。當我們的建筑環(huán)境失語,這便是一種大規(guī)模的功能失靈。
二、 溯源
這種現(xiàn)象從何而來?赫斯維克將矛頭指向了建筑行業(yè)本身,但病灶其實深植于更早的階段——建筑師的養(yǎng)成器皿中。建筑教育,這個本應是創(chuàng)造力溫床的地方,卻在不自覺中完成了一場系統(tǒng)性的“去人化”規(guī)訓,為平庸的誕生設定了“出廠參數(shù)”。
首先,是“評圖系統(tǒng)”的異化,它鼓勵的不是創(chuàng)造,而是表演。評圖,作為建筑教育的核心,在現(xiàn)實中常常異化為一場令人痛苦的權力展演。學生們很快學會,一個平庸的設計,若配上一套晦澀時髦的理論說辭,遠比一個優(yōu)秀但“沉默”的設計更容易過關。這種教育鼓勵的不是“做出好建筑”,而是“解釋出好建筑”。這種對語言的過度依賴,正是哈爾彭研究中所指出的“盲目從眾”——一種為了在系統(tǒng)內(nèi)獲得“合法性”而進行的創(chuàng)造力獻祭。
其次,是“紙上建筑”的真空管,導致了與真實世界的致命脫節(jié)。為了“解放”創(chuàng)造力,建筑教育常常剝離預算、結構、材料等真實世界的限制。學生習慣了作為項目的主宰。這培養(yǎng)了一種傲慢,認為建筑師的工作是“教育”公眾,而非“服務”公眾。當建筑脫離了建造的邏輯和日常的實用,它必然會忽視使用者的真實感受——溫度、觸感、尺度、氛圍,這些赫斯維克所珍視的“人本”特質(zhì),在炫目的效果圖面前變得無足輕重。這正是為何那么多建筑師會認為“無聊的建筑是美觀的”,因為他們的評判標準,已與大眾的情感需求完全脫鉤。
最后,是“明星建筑師”的偶像崇拜,以模仿扼殺了原創(chuàng)。建筑教育常常不自覺地強化了對少數(shù)“大師”符號的崇拜。學生的設計過程,不是從問題到答案的艱苦探索,而是“如何用某個大師的風格來做一個項目”的轉(zhuǎn)譯練習。這種以模仿為捷徑的“創(chuàng)造”,生產(chǎn)出的只可能是大量二手的、缺乏靈魂的“習作”。
三、藥方
如果說僵化的某種教育體制是病灶,那么赫斯維克的《人本主義》就是一劑對癥的猛藥。
他反對“不可說的”理論空談,呼吁“可感知的”人本特質(zhì)。他盛贊米拉之家“曲線”說的慷慨,推崇那種充滿褶皺、卷曲、進深和起伏的建筑。因為它們能在太陽的移動中呈現(xiàn)萬千光影,用無窮的細節(jié)訴說生命力的故事,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氛圍感”。他甚至給出了極具操作性的“人本化規(guī)則”,如“三米距離測試”,迫使設計回歸到城市、街道和門前的人本尺度上。
他呼吁用“有溫度的”在地敘事,來對抗“冷冰冰的”國際風格。他提醒我們,最美麗的城市,味道永遠是本地的,而非千篇一律的。建筑應該有能力去講述自己的故事,去促進人與人之間“最快下載過程”的催化。這恰恰是對那種脫離現(xiàn)實的“真空管”教育最直接的反叛。
讀畢全書,我們恍然大悟:我們周遭世界的“無聊”,并非不可避免的時代風格,而是一種可以被改變的集體選擇。它源于一種“去人化”的教育,它忘記了建筑的詞根原意是“首要的工匠”,忘記了建筑的根本是為“人”服務。
赫斯維克以一位匠造者的熱忱與擔當,不僅診斷了病癥,剖析了病理,更遞給我們一套充滿希望的工具。這本《人本主義》是一聲響亮的號角,呼喚著學生、建筑師乃至每一個城市居民,去拒絕平庸,去要求、去創(chuàng)造一個更有趣、更富生命力的世界。因為,我們理應擁有一個能激發(fā)出敬畏與喜悅,并讓我們綻放生命的建筑環(huán)境——一個擁有著溫暖、跳動心臟的世界。
原標題:《讀書 | 水姐:讓建筑有溫度,不無聊——評《人本主義》》
欄目編輯:史佳林 文字編輯:郭影
來源:作者:水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