鬢發已白,卻依然奔走在田間地頭;功勛卓著,卻始終心系蒼生稼穡。
他們是中國種業的“銀發天團”,用一生的堅守與智慧,將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種子播進億萬畝良田,用實際行動筑牢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
今天,走進這群耄耋之年仍不懈耕耘的“老種子”,感受他們如何用滿頭華發換來豐收畫卷,看看中國種業令人動容的“銀發力量”!
![]()
生命不息 育種不止
Veteran Experts
“鄭單958之父”堵純信
在玉米育種界,鄭單958是一個傳奇。這個由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堵純信培育出的玉米品種,曾霸榜全國推廣面積第一的玉米品種“寶座”長達十幾年,是當之無愧的“大單品”。
初見堵純信時,他話比較少,只有提及玉米育種時,才打開了話匣子,神采奕奕地分享著自己的育種經驗。
堵純信說,他這一輩子都在和玉米打交道。很多人問他,為什么退休了還不肯休息?他回答,育種早已不是一份簡單的工作,而是融入了血脈、成為了生命的一部分。
有人說育種工作枯燥乏味,但堵純信覺得育種很有趣,在他眼中,每一株玉米都是活的。堵純信表示:“我們這個工作也不是重體力活,不像扛包的,就套個袋子,在地里多轉轉,看一看,這些生物在變化,從出苗,到抽纓,到授粉,到結籽,接觸多了,想著如何提高產量,什么性狀有什么缺點,應該怎么改進,也怪有意思的。”
仿佛上天都眷顧這位樂觀堅韌的育種家,鄭單958在2000年通過國家審定和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陜西、山西、北京等8個省審定后,2004年成為我國第一大玉米品種,創造了我國玉米品種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和累計推廣面積的最高紀錄,農民們都親切地叫它“一號”種子。
截至2022年,鄭單958累計推廣面積超過9.3億畝、增產玉米543億公斤、增收近653億元,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貢獻。
現在,堵純信滿頭華發,說自己只有一個愿望,就是希望中國的田野里,處處是自主培育的“金種子”,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絕不會離開田地
Veteran Experts
“玉米老陳”陳偉程
河南農業大學教授、玉米育種家陳偉程的微信名字是“玉米老陳”,一名“90”后,走過了70年的玉米育種之路。
“幾十年就忙活了一件事,想讓咱老百姓的收成能多一點兒。”這句樸實無華的話語,是陳老一生最精準的注腳。他的世界里,沒有太多宏大敘事,有的只是對一粒粒玉米種子的極致追求。
他最欣慰的,莫過于看到自己團隊育成的豫玉22、偉科702、偉科966等20多個適應不同生態區的玉米優良品種,在廣袤的黃淮大地上深深扎根,將豐收的希望變為現實。“讓老鄉們的地里,能多收一點糧食。每當想到這,我就覺得,我這一生的汗水,值了!”
鮐背之年,壯心不已。如今,對他而言,最高的嘉獎并非來自獎杯與證書,而是走到田邊時,農民朋友那句帶著泥土芬芳和豐收喜悅的由衷贊嘆:“老陳,你這品種真中!”這聲樸素的“中”,便是他科研路上最動聽的捷報。
陳偉程用畢生心血守護著“一粒種子”的承諾。歲月染白了他的雙鬢,卻從未磨滅他心中的熱忱。91歲高齡還能擲地有聲地喊出“只要我這把老骨頭還在,我絕不會離開田地。”
六十余年 癡心玉米
Veteran Experts
“玉米堅守者”程相文
“我跟玉米打了一輩子的交道,每天看的、想的、牽掛的,都是它們。”河南省鶴壁市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程相文分享,每天去玉米地里走一走,已成為他雷打不動的習慣。他說:“那里有我的根。”
這根,從1963年扎下。那年,剛大學畢業的程相文被分配到浚縣。那時的玉米畝產僅百十斤,鄉親們緊緊拉著他的手說:“你是大學生,能不能讓地里多打糧食?窩窩頭能吃飽,我們就高興啊!”
這句樸素的期盼,像一粒種子在他心中深深扎根。“我一定要培育出高產優質的玉米品種!”
六十余載寒來暑往,程相文將全部心血傾注在這片熱土上。他帶領團隊培育出39個優質玉米品種,其中“浚單20”在2011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成為黃淮海夏玉米區種植面積第一、全國第二的大品種。一個個品種的背后,是他在實驗室與田間地頭無數次的往返,是他在河南與海南南繁基地之間的執著奔走。
如今年近八旬,他依然堅持著這樣的奔波。中國飯碗要盛中國糧食,程相文說,“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讓農民都種上咱們自己育出來的好種子。”玉米育種早已不是他的工作,而是他畢生鐘愛的事業,是他對這片土地和人民最深情的承諾。
望著無邊的玉米地,程相文說,只要還有一分力氣,我就要繼續為國家、為老百姓,再做點實實在在的事。
讓鄉親們吃上好饃
Veteran Experts
“麥田守望者”鄭天存
一個小板凳,一個舊背包,一本寫滿數據的記錄本——這就是周口市農業科學院原院長鄭天存的“標配”。今年已八十多歲的他,身影依舊時常出現在田間地頭。“這雙腳一踩到田埂上,心里就踏實。”他說。
這份對土地的深情,源于童年刻骨銘心的記憶。“小時候嘗過饑餓的滋味,”鄭天存回憶道,“那時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讓鄉親們都能吃上白面饃’。”這個樸素而堅定的愿望,成了他一生的驅動力,讓他從黑發走到白頭,從未離開過農田。
圍繞這個心愿,他將大半生奉獻給了小麥育種事業。他創制的小麥新種質“周8425B”,被全國14個省市廣泛應用,至今已育成審定品種超過1000個,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衍生推廣品種最多的小麥骨干親本,改變了中國小麥育種的格局。
從“周麥”到“存麥”,再到“艾麥”,品種的名稱在時代中更迭,但鄭天存育種的初心始終未變,那就是培育出產量更高、品質更好、農民種著更安心的小麥品種。看到團隊育成的品種成為區域試驗的“標桿”,化作農民口袋里的豐收,最終成為千家萬戶餐桌上的白饃,便是他內心最充盈的時刻。
如今,已過耄耋之年的鄭天存,心中裝著更大的愿景。“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我們河南種業、中國種業,能一代代地傳承、興旺下去。”他堅定地說。
從青絲到白發 只問耕耘
Veteran Experts
“農民的好朋友“郭小麥”
廣袤麥田里,大家時常能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他手持小鏟和鋼卷尺,時而俯身察看,時而與農民交談。他就是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因為常年與土地和農民為伴,大家更愛親切地喚他一聲“郭小麥”。
“小麥是我的最愛。”這句樸實的話語,是郭天財近半個世紀科研生涯最真實的寫照。
每年從小麥播種到成熟的八個多月、二百三十多天里,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扎在麥田。他手中的兩件“法寶”——一把用于察看墑情與根系的小鏟,一把用于測量株高葉長的卷尺,看似簡單,卻是他精準研判長勢、為農民提供科學管理意見的關鍵。
他堅持走在問題發生之前,提前為農民朋友們想好應對之策。同時用最生動的大白話,將晦澀難懂的科研原理轉化為農民聽得懂、用得上的田間技術。
他的堅守,見證并推動了河南小麥生產的滄桑巨變。作為全國第一小麥生產大省,河南小麥平均畝產已從1949年的42.5公斤,躍升至如今的近450公斤,并創造了畝產912公斤的高產紀錄。每一次產量的飛躍,都凝聚著以他為代表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在品種更新與栽培技術上的心血。
雖已年逾古稀,但郭天財服務“三農”的熱忱絲毫未減。他表示,將繼續為小麥產量的穩定提升、為農民種麥效益的不斷提高而奔走,只為讓“中國飯碗”里能裝上更多優質的“河南糧”。
育種守護中國油瓶子
Veteran Experts
“花生院士”張新友
在中國,每三粒花生中就有一粒產自河南。作為全國第一花生生產大省,河南的輝煌背后,凝聚著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遺傳育種專家張新友四十多年的心血。
“花生既事關我們國家食用植物油的安全,又事關農民的增收。”在張新友看來,這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四十多年科研路,他始終圍繞生產與市場需求,引領團隊完成了花生育種的三次關鍵跨越。
上世紀80年代,他率先攻克品種的豐產性與早熟性難題;隨后,他將目標鎖定在提升含油量,培育出近20個含油量超55%的品種,讓每畝地能多產10-15公斤油;進入新時期,他又推動“品質革命”,將育種方向轉向高油酸。他團隊育成的“豫花37號”,如今已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高油酸花生品種。
從追求“高產飽腹”到“優質增效”,張新友帶領團隊用品種創新,穩穩托起了河南花生占全國三分之一的產量,為端牢“中國油瓶子”作出了關鍵貢獻。
對于未來,這位院士充滿期待。他寄語青年農業工作者,在掌握基因編輯等新技術的同時,更要練就一身田間工作的硬本領,涵養吃苦耐勞的品格。“希望年輕人將新技術與硬功夫結合起來,一定比我們老一代做得更好。”
探尋中國玉米高產密碼
Veteran Experts
“MY73”育成者湯繼華
在河南農業大學的實驗室里,墻上掛著三句箴言:“人生階段性、作物季節性、科研時效性”。湯繼華教授用三十多年的時光,詮釋著這三句話的深刻內涵——育種如育人,都要在有限的時光里,追趕生命的節律。
作為河南農業大學學術副校長,湯繼華的心不大,“裝得滿滿的都是玉米”。在他眼中,育種就像搭積木,需要把抗病、抗倒、高產的基因精準地聚合在一起。他帶領團隊攻克了困擾玉米生產的南方銹病難題,發現了多個抗病基因,創新性地提出了“降優增密、增容擴率、增根抗倒、多因增抗”的高密度育種方案。
這套看似復雜的技術路線,最終化作了20多個實實在在的玉米品種。豫玉22、MY73、YD268等品種在中原大地上生根發芽,累計推廣1.7億畝,增產85億公斤,為農民新增效益153億元。這些數字,是對他們這些育種人最大的肯定。
“科研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發表文章。”湯繼華常對團隊說,研究要么“頂天”,解決前沿科學問題;要么“立地”,真正為農民解決地里的難題。在他看來,所有的理論研究,最終都要落到實際生產中去,讓農民看得見、用得上。
如今,湯繼華依然奔走在實驗室和試驗田之間。他說,每一粒種子都是中國糧食安全的底氣。讓中國人的飯碗裝上更多優質的河南糧,這就是一個玉米育種者最大的動力,也是他傳遞給下一代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
你還知道哪些育種家的動人故事
歡迎評論區分享
撰文 | 鐘海芳 葉香玲
視頻 | 陳浩 劉麗梅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點擊下單,把健康帶回家↓↓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