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新疆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四團金楊鎮的一片鹽堿試驗田里,曾經板結嚴重的土地煥發生機——玉米顆粒飽滿、棉花吐絮潔白、紅薯藤蔓茁壯、花生顆粒飽滿,一旁養殖池內的珍珠龍膽石斑魚更是長勢喜人。這一切,都得益于“鹽堿水多級資源化循環農業系統”創新技術。該技術由浙江大學董偉仁高級實驗師與舒妙安教授聯合研發,在不依賴外部淡水的情況下,讓干旱地區的鹽堿地實現了“農漁共生、資源循環”的綠色發展新突破。
在阿拉爾市,鹽堿地治理一直是農業發展的“硬骨頭”。為破解這一難題,浙江大學董偉仁高級實驗師與舒妙安教授聯合研發團隊,從“水”入手,構建了一套“水—田—漁—林”四級資源化循環利用體系。
該研發團隊引入成熟海水淡化設備,將當地鹽堿水轉化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淡水,直接用于農田滴灌,既滿足作物需水,又能抑制土壤返鹽;另一部分是濃鹽水,經科學調配成“類海水”,成為珍珠龍膽石斑魚等海產品的養殖水源。更關鍵的是,養殖產生的尾水富含氮、磷、有機物等養分,被二次引至田間,用于滴灌紅柳、梭梭等固沙植物,既能壓減土壤堿性,又能為植物提供肥料。整個系統全程零外部淡水輸入、零廢水排放,實現了鹽堿水資源的“梯次利用、閉環循環”。
“我們不再與鹽堿‘對抗’,而是學會與之‘共存’,并讓它產生價值。”董偉仁表示,該系統的最大突破在于全程利用原本荒置的鹽堿水資源,實現了生態與經濟效益的雙重提升。
![]()
董偉仁(左)和種植戶一起在試驗田中查看紅薯長勢。阿迪力·艾尼 攝
為檢驗技術的廣泛適用性,今年,研發團隊在試驗田試種了玉米、大豆、紅薯、花生等多種作物。盡管是生荒地首年種植,所有作物均實現豐收,產量遠超預期:紅薯畝產達3025公斤、花生畝產195公斤、棉花畝產215公斤,是以往同類鹽堿地首年收成的3倍之多。
“試驗田的種植成功不僅證明我們能在鹽堿地上種出作物,更能通過循環水肥持續改良土壤質量,為后續種植打下更好基礎。”董偉仁表示。
“以前這種鹽堿地第一年根本種不出東西,現在能有這樣的收成,想都不敢想!”種植戶劉玉青高興地說。
![]()
試驗田旁養殖的南美白對蝦,已于9月上市。卿朋 攝
除了生態效益,這套循環農業系統還構建了“以漁補農”的可持續效益閉環。研發團隊算了一筆經濟賬:單一作物種植與高價值海鮮養殖結合,可有效彌補農業投入,使整個系統在生態修復的同時具備經濟效益。
“我們不僅要讓地‘綠起來’,更要讓這項技術‘推得開、用得起’。”董偉仁表示,該模式在能源上可配套光伏發電,在水源上直接利用鹽堿水,具備在西北干旱、半干旱鹽堿地區大規模推廣的普適性。
對于未來,董偉仁充滿期待:“如今試驗成功,希望未來能在西北地區將這項技術推廣到萬畝以上,真正實現‘向鹽堿地要糧’,為邊際土地資源利用、糧食安全保障和生態振興貢獻力量。”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曹月月 阿迪力·艾尼)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