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宋緒政 仲麗君
今年秋季的連綿陰雨,給山東寧陽縣種植玉米、花生等傳統農作物的農戶們帶來了不少煩惱,收獲困難、秋播延誤的焦慮籠罩在田間地頭。然而在寧陽經濟開發區彩石村的洋蔥制種田里,卻是另一番熱鬧景象,村民們正有條不紊地埋下洋蔥小鱗莖(俗稱“種球”),隨后輕壓土壤、澆透定根水,整套動作嫻熟流暢。
“現在栽苗,明年6月采收花球、提取種子,一畝純利近萬元,比種玉米省心又劃算!”彩石村村民程偉直起身擦了擦汗,語氣里滿是期待。
這片充滿生機的農田,承載著彩石村30多年的洋蔥制種傳承。
洋蔥制種生長周期穩定,每年9-11月育苗定植,越冬后次年6月采收。與玉米采收依賴聯合收割機、需支付農機費用且受調度限制不同,洋蔥制種以收取種子為核心,待花球成熟后人工即可采摘,小規模農戶單人就能完成,門檻低、操作便捷。
這份“高收益、低風險”的底氣,并非與生俱來。曾經,彩石村的洋蔥制種產業深陷“種得出、賣不掉”的困境。
“以前種完就犯愁,不知道種子該往哪兒銷,價格也被壓得低,辛苦一年掙不了幾個錢。”村民李明的話道出了曾經的困境。轉變始于彩石村村集體的積極作為。為破解銷售難題,村“兩委”積極對接河南、江蘇等地的大型收購企業,最終達成深度長久的合作關系,形成“企業訂單+村集體組織+農戶參與”的發展模式。
“企業實地考察后,認準了我們這里的土壤、氣候條件,以及村民多年的制種經驗。”彩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田洪說,合作企業的訂單需求完全覆蓋當地制種產量,徹底解決了銷路問題。村民只需專注種植,村集體統一負責對接企業、協調運輸,讓“好產業”真正轉化為“好收益”。
除了打通銷路,村集體還把服務延伸到種植全流程:在集體經營的制種田里,雇傭村民參與栽植、采收,讓村民多一份務工收入;在村民自家的制種田旁,修建水井方便灌溉;遇到打藥施肥需要機械設備時,主動對接供應商、協調調度設備,用實打實的幫扶解決村民的后顧之憂。
去年,全村洋蔥制種經濟收入達400多萬元,較往年實現顯著提升。今年,更輻射帶動了周邊村莊積極參與。
鄰村邢家莊村、枕河村、齊家嶺等村紛紛前來“取經”,開始推廣洋蔥制種產業,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面對鄰村的求助,彩石村的“土專家”們毫不藏私,從栽植的時間把控,到管理的關鍵技巧,再到采收的注意事項,手把手把經驗教給鄰村村民,讓洋蔥制種在更大范圍內落地生根。
彩石村洋蔥制種產業的崛起,是寧陽經濟開發區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近年來,開發區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工業升級、農業振興”雙輪驅動,在發展省級化工產業園以支撐縣域經濟的同時,積極培育特色農業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從“單打獨斗”到“集體引領”,從“銷路難尋”到“訂單上門”,從“一村發展”到“片區聯動”——推動老產業煥發新活力、讓農民在特色種植中實現穩定增收、讓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是寧陽經濟開發區始終堅守的發展追求。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客戶端歡迎各界投稿,提供線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視頻。泰安新聞素材請聯系齊魯晚報泰安融媒中心,熱線電話:0538-698211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