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期的到來,代表我們的孩子即將長大成人。
你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變化和需要嗎?
很多家長會關注孩子的身體發育、情感發展、心理動態,這些都是重要的,但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家長忽略的變化:青春期也是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
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對此提出了“同一性”的概念,指的是青少年會追問“我是誰”“我重視什么”“如何理解世界”等問題,以確認自我的角色和價值、自我與外界的關系。同一性發展順利的孩子,能夠確立自己的理想與價值信念,對未來發展有認知、有主見;發展失敗的孩子,則可能出現低自我評價、無法適應變化、價值判斷混亂等問題。
![]()
/ 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 /
發展孩子的同一性,必不可少的是鍛煉孩子復雜思維的能力,孩子需要對現實世界有認識、有理解,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學習具體的思考方法,展開多角度的追問與反思。
C計劃給在讀6年級的孩子開設的寒假在線直播思辨閱讀課(L6),選取了《動物農場》《記憶傳授人》《饑餓游戲》等經典反烏托邦文學,與孩子們一起思考幾大經典哲學追問——追求理想社會,為何最終走向其反面?標準化的完美社會值得追求嗎?如何做價值取舍?如何充分理解和尊重人性的價值?
課程會教孩子們在公共輿論中破解謬誤、掌握歸因分析等思維工具;培養重視人文價值、重視個性、客觀公正的思維品質。
春季在線直播思辨閱讀課(L6),我們選擇了《魯濱遜漂流記》《萬物有靈且美》《哈利波特與密室》等經典書作為思辨素材,探討職業倫理、家庭與責任、流動與留守兒童等主題,帶孩子探討個體面對的不同選擇和困境,從中學習如何做出更好的思考和判斷。課程會教孩子們破除偏見、拆解論證、道德判斷、寫建議信等思辨技能,培養真誠、同理心、勇氣、合作等思維品質。
![]()
![]()
![]()
/ 心動嗎?點擊上圖享受限時優惠! /
學期一(寒假)
什么是反烏托邦?
為什么是反烏托邦文學?
怎樣的社會是理想社會?
孩子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它可能表現為對一些不合理社會現象的簡單思考,比如,希望世界沒有饑餓、人人都能自在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人人都能過得幸福;也可能是對自己現有生活的不滿,比如,希望未來社會可以不用考試、不用去學校……
但孩子很少思考的是:如何定義“好”“開心”“幸福”?為什么我們想要追求公平、正義、平等?如何達到我們心中的理想社會?你愿意為了安全、平等犧牲自由、個性嗎?人性在追求理想社會的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文學正是幫助孩子思考這些問題的絕佳素材。
![]()
/ 宮崎駿電影截圖 /
烏托邦(utopia)是人們對理想社會的想象和描繪,在烏托邦中,人們遠離戰爭、不公 、痛苦,它是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反烏托邦(dystopia)則是其反面,它和諧美滿的表面下隱藏著對人的尊嚴的踐踏、對自由的剝奪,甚至是饑餓、貧困本身。
追求烏托邦,最終卻走向了它的反面,我們在人類歷史中能看到很多類似的例子。反烏托邦文學是對烏托邦理論的反思,也是對復雜的現實社會的反映。
這樣的復雜思考,對于孩子世界觀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幫孩子具像化自己對理想社會的理解,避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能對實現理想社會可能存在的困難有預期。這樣的孩子更可能在認清阻礙的基礎上,迎難而上,不至于遭遇一點與自己預期不相符的情況就失望、放棄;也更可能參與進改變社會的行動中。
反烏托邦小說有很多,比如經典的反烏托邦三部曲,但對于青少年來說,很多都還比較難以理解。C計劃選取的三本小說,既有著反烏托邦小說的強烈思辨色彩,也符合青少年的思維發展特點,是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反烏托邦文學。
1、等級化與控制是不可避免的嗎?
它如何形成?
——《動物農場》
在英國的一個農場里,由于人類的剝削壓榨,動物們過著悲慘的生活:食物匱乏、毫無自由、備受奴役。一天晚上,農場內的一頭老公豬“老少校”發表了一番宣言,號召動物們團結起來反對人類。最終,動物們把人類趕出了農場,而領導這場戰斗的豬,卻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統治者、剝削者……
這是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的著名寓言小說《動物農場》描寫的故事。
![]()
/ 《動物莊園》電影截圖 /
借助這個故事,導師將與孩子們探討:烏托邦是什么?它可以實現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為何最終走向它的反面?絕對的控制如何形成?孩子將學習復雜論證、滑坡論證等思辨工具,學習如何保持清醒的認識。
奧威爾描寫的這個故事并不復雜,但一經出版即獲得巨大關注。美國文學評論家夏正清甚至認為“西方的童話和寓言中,沒有比《動物農場》更中肯地道出當今人類處境的了。”若想真正讀懂它,必須了解歷史,讀懂象征——這也會是C計劃課程的重點之一。
思辨素材:《動物農場》
素材特色:20世紀蘭登書屋百部優秀小說、20世紀最佳寓言小說、被大英百科全書譽為“西方世界偉大著作”,曾有評論家稱:多一個人看奧威爾,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2、你愿意生活在一個沒有痛苦、風險,
但自由和個性也不復存在的社會嗎?
——《記憶傳授人》
如果真正地消滅了階級、剝削、痛苦,實現了平等、和平,那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記憶傳授人》就構建了這樣一個世界。
選擇帶來風險,那就取消選擇,社區中的人們,從家庭、對象,到職業,全部由社區統一安排;差異帶來分化,那就消滅差異,人們的服裝、發型、住宅全部一致,甚至連顏色都被取消;激情帶來沖突,那就消滅激情,人們掌握平和的溝通方式,吃藥以控制激情……生活在社區中的人們不會感受到任何的痛苦。
![]()
/ 《記憶傳授人》電影截圖 /
但人類的歷史,是充滿著痛苦的歷史,這些痛苦怎么辦呢?人們的群體記憶被抹去,只留下“美好世界”構建之后的個人記憶,此前的群體記憶由一個記憶傳授人來承受。
導師會與孩子討論:你愿意為安全、和諧、穩定,在多大程度犧牲掉你的個性和自由?這樣的犧牲究竟意味著什么?幫助孩子意識到每一種選擇背后的代價,反思不同價值之間的權衡選擇。
在《記憶傳授人》的世界里,痛苦是絕對需要被避免的。導師將與孩子展開關于痛苦的思辨討論:如何理解痛苦?痛苦本身有意義嗎?你愿意抹去自己的痛苦記憶嗎?
思辨素材:《記憶傳授人》
素材特色:榮獲美國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獎、美國《波士頓環球報》號角圖書獎銀獎、美國威廉·艾倫·懷特獎、被美國圖書館協會評選為“最佳青年書籍”和“著名兒童書籍”。
3、在一個極端壓迫的世界里,
如何充分理解人性的價值?
——《饑餓游戲》
帕納姆國有13個區,它等級分明、貧富分化、用暴力維系穩定統治。每年,其它的12個區都要通過抽簽,向中心城市凱匹特輸送少男少女“貢品”各一名,參加饑餓游戲。這是一項殘酷而可怕的生與死的競賽,所有的“貢品”必須戰斗到死,留下最后一名幸存者,成為勝者。主角凱特尼斯替代12歲的妹妹自愿參加新一屆的饑餓游戲......
這是書籍《饑餓游戲》的設定。統治者的規則意在泯滅人的人性、激發人性的惡,凱特尼斯也并非一開始就是一個憤慨的人物,她要照顧妹妹和媽媽,參加游戲只想著如何讓自己活下去,但最終,她卻走向了反抗,這是為什么?是什么讓反抗成為可能?
![]()
/ 《饑餓游戲》電影截圖 /
對美好世界的想象,如果僅僅停留在國家、政權,或社會形態,它將永遠是懸浮、虛空的,甚至可能是災難性的。只有真正考慮到了人的需要、人的尊嚴,良善的社會才成為可能。
要理解這些并不容易,導師將通過與孩子共讀《饑餓游戲》,引導孩子設身處地體驗壓迫和不平等,思考自由、平等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么;通過歸因分析框架,幫助孩子分析等級森嚴的統治如何維持;通過人物分析法與孩子一起分析凱特尼斯的反抗之路如何鋪就,幫助孩子體悟人性的光輝。
思辨素材:《饑餓游戲》
素材特點:《紐約時報》等多暢銷書排行榜第1名、獲《科克斯書評》、《學校圖書館期刊》等年度最佳書籍、被評為“2009年度十大小說”,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曾評價它“人物塑造真實而令人喜愛,劇情緊湊,充滿戲劇性,令人著迷”。
學期二(春季)
4、如何看待動物和職業?
——《萬物有靈且美》
《萬物有靈且美》是萬物系列的第二本,這套叢書被改編成了英劇《萬物生靈》,英劇與原著一同獲得了非常高的贊譽。
這本書也是非虛構作品,作者吉米·哈利是生于1916年的一名英國鄉村獸醫,他原本成長在一個大城市里。在鄉村給動物看病的過程中,他要和各種各樣的村民打交道,治療各類動物。
書中一個個小故事不但很有趣,也會幫助我們去反思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反思鄉土社會的生活方式,而獸醫職業面臨的倫理、專業和從業問題,也會幫孩子了解“職業化精神”。
![]()
當然,這本書中也有非常多令人觸動的場景、生靈描寫,非常治愈人心。2022年的世界讀書日的活動中,我們就將這本書作為共讀書籍之一推薦給了孩子和家長們,希望在疫情困擾的時刻,大家能夠從這本書里得到治愈。
5、如何看見“不被看見”的孩子?
——《寂靜的孩子》
在美國課程標準Common core里提到對六年級的孩子的要求時,也特地強調了“發展復雜思維的能力”和“發展強烈的道德感”這兩項能力。
非虛構作品《寂靜的孩子》記錄了一群留守與流動兒童的故事。孩童的聲音本該像瀑布一樣歡樂,為何如此寂靜?生活在互聯網時代,城市中的孩子很少有接觸真實社會、思考社會問題的機會。課程將會帶著孩子們一起討論:該如何看待留守與流動兒童的教育困境?他們的破碎家庭背后,存在哪些結構性的原因?有哪些可以解決問題的路徑?讓孩子看見真實社會中的人,思考同齡人的困境,了解社會的復雜多元。
6、魔法學校如何啟迪AI時代的我們?
——《哈利·波特與密室》
J.K.羅琳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構建的魔法世界,憑借其奇幻的設定、深刻的人性探討,風靡全球二十余年,持續影響著一代代讀者的價值觀。
《哈利波特與密室》作為第二冊,“泥巴種”的歧視標簽引發同學沖突,揭露了“麻瓜巫師”的身份困境;在“自帶光環”的主角的襯托下,其他平凡但同樣勇敢的同學,如何看待自我價值?
當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在意他人評價、探尋自我價值時,我們可以帶著孩子深入思考:我們如何不被他人定義,堅守自我價值?當孩子不是人群中的“主角”時,如何在平凡中堅守善良,發掘自身閃光點?
7、如何看待家庭與責任?
——《尋找朱庇特》
《尋找朱庇特》的作者是曾獲得兩次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美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加里·施密特。這本書也獲得了包括卡內基文學獎提名作品、兒童獨立選擇獎在內的多項國際知名獎項。
在暴力單親家庭成長的約瑟夫孤僻又封閉。13歲那年,約瑟夫被杰克一家收養,在寄養家庭中,感受到愛、陪伴、與接納的他,內心開始慢慢解凍。
當我們熱議原生家庭的創傷時,《尋找朱庇特》或許給我們展現了一些希望: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是可以撫平傷痕、療愈疼痛的。
除此之外,我們也會與孩子討論:怎樣學習接納與溝通,療愈自我和他人?原生家庭創傷背后,有哪些復雜成因?朱庇特的經歷折射出兒童權利保護有哪些不足?
8、走進大航海時代之子,感受理性之光
——《魯濱遜漂流記》
“雞娃”“內卷”“躺平”,把個體放在大的時代背景去理解,孩子將在課堂上習得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現象的工具和視角。
法國著名文學批評家羅蘭·巴特曾說過:“如果所有學科都被查禁了,僅僅是一本《魯濱遜漂流記》,我們就可以重建人類所有的文明。”
魯濱遜在荒島中的生活,可以說是人類發展的縮影。而魯濱遜的個人特質,也是他所處的時代的象征。
C計劃的課堂,不僅會帶著孩子理解魯濱遜所處的時代,也將幫助孩子理解個體與時代的關系。
魯濱遜身上的突出特點是極度的理性。導師會借魯濱遜的抉擇與孩子探討在復雜情況下的權衡利弊。如何兼顧理性、感性?面臨道德抉擇,如何思考實用價值和倫理道德的關系?
我們還會教孩子用甘特圖做任務管理,用魯濱遜的“借貸分析表”培養孩子的積極心態和行動力。
![]()
導師是誰?
C計劃(C指Critical Thinking),致力于推廣批判性思維教育,旨在系統提高兒童和成人的獨立思考、邏輯思維和理性思考能力。
C計劃已培訓過上萬名兒童,數萬成人和教師,受邀在騰訊、聯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大附中、北京育民小學、深圳實驗學校等名企和名校進行大量培訓,是國內推廣批判性思維的專業教育團隊。
C計劃的導師團隊大都畢業于國內外名校、均有豐富的兒童教育經驗、擅長將思辨能力點融入課程教學。
![]()
為何不該錯過C計劃思辨課?
![]()
C計劃思辨閱讀課對標中美英分年齡段學生培養體系,系統訓練80多個思維能力點;
選擇豐富實用的經典書籍,有效訓練獨立思考和表達;
重視品質和價值觀的培養,讓孩子成長為求真、求知、公正和堅毅的獨立個體。
![]()
![]()
/L5、L6學員作品/
![]()
![]()
![]()
![]()
現在報名L6,即可享受限時最低價!
![]()
C計劃在線思辨課其他各級別已上線
(可點進公眾號了解詳情)
點擊下圖立即選班!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