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某篇文章中的一個完整段落為例,分析其中的修辭與邏輯。
例文:《始終充滿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三論“在激情奮斗中綻放青春光芒”》節選
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很大程度體現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上。青年主動擁抱正能量,就能為個人的成長進步播灑陽光雨露;青年積極傳播正能量,就能為社會的美好和諧注入強大暖流;青年始終充滿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才能在激情奮斗中更好綻放青春光芒。現在的高校學生、廣大青年,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未來必將大有作為。同時,他們的知識體系搭建尚未完成,價值觀塑造尚未成形,情感心理尚未成熟,正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浸潤引導,需要以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涵養心靈。
注:本文來源網絡(我不說,你猜吧),感興趣的朋友請自己搜索。
正式分析之前的重要說明:
下面的分析僅僅針對文學修辭和論證結構及部分關鍵命題,盡量不涉及概念。其中可能存在的概念模糊、歧義等邏輯缺陷請大家自行分析。
![]()
一、總體評價
雖然文章的副標題中有“三論”的字眼,但是它屬于典型的宣傳文章,不存在任何的“論證”,目的是“感染”、“教導”和“號召”——與文章標題中的“三論”南轅北轍。
●修辭效果非常成功。通過排比、比喻、對比和呼告,使用氣勢磅礴、極具鼓舞性和動員力的語句來反復強化觀點。
●邏輯論證幾乎沒有。從文字結構來看,表面上具有“提出問題-分析現狀-得出結論”的結構,但沒有給出任何有實證效果的證據,也沒有嚴謹的邏輯推理,僅依賴修辭的感染力和感情共鳴——所有的修辭手法都是反復強調必須理解和認同其論點。
二、修辭手法
這段文字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主要包括:
●排比。“青年主動擁抱正能量……青年積極傳播正能量……青年始終充滿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這三個句子結構相似,層層推進,從“個人”到“社會”再到“青春價值”,很有氣勢,用訴諸感情的方式增強語言的節奏感和感染力。
●比喻。“為個人的成長進步播灑陽光雨露”。將“正能量”比作植物生長所需的“陽光雨露”。
“為社會的美好和諧注入強大暖流”。將“正能量”比作“暖流”,告訴人們正能量能夠給社會帶來的溫暖。
“綻放青春光芒”:把青春比作花朵的綻放,富有畫面感。
●對比。文字中的隱含對比。“朝氣蓬勃……開放自信”是積極的一面,與下文“知識體系搭建尚未完成……尚未成熟”有待發展一面形成對比。
對比是為了推理出 “(青年)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浸潤引導”這個結論。
●呼告。文章有明確的對象——“青年”和“高校學生”,直接呼喚、教導這一特定的目標群體。
這個修辭表面上是殷切的期望和引導,實際上近乎于說教。
二、內在邏輯
從“有效性-可靠性-隱含前提”三個方面對這段話進行分析。
這段文字的政體論證結構可以認為具有以下大結構。
前提1: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很表現于其青年一代的精神風貌。
前提2:當前青年正處于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期。
結論:當前青年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能量的引導與涵養。
●論證的有效性很弱。文章幾乎沒有嚴謹的推理過程,通篇都是“勸導”——誘導或教導。
簡化推理鏈條:“青年很重要”+“青年不成熟”,則“青年需要正能量引導”。
邏輯跳躍——即使“青年很重要”和“青年不成熟”這兩個前提成立,并不能必然得出“必須用……來引導”這個結論。因為多元化的社會,必然存在其他同樣有效甚至更好的方式,例如哲學討論、多元文化比較、社會實踐等。
●文章中的關鍵命題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其可靠性,多是特定意識形態下的價值判斷。
命題“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不能認為是普遍認可的社會學觀察結論,沒有可靠性。(PS:通常認為,社會風氣的好壞取決于社會制度)
命題“民族的文明素養體現于青年的文明素養”,是一個以偏概全的判斷,青年群體只是整個社會人群的一部分,并非社會的主導群體,這個命題不具有可靠性。
命題“(青年)知識體系搭建尚未完成,價值觀塑造尚未成形,情感心理尚未成熟”,是一個概括性斷言,部分正確,可靠性存疑。這個命題的存在,是為了推理出后續“需要引導”結論。
命題“擁抱/傳播正能量必然帶來個人成長與社會和諧”,是一個高度理想化的因果斷言,可靠性不足——把“正能量”當作“個人成長與社會和諧”的唯一因素。(PS:個人成長、社會和諧的因素非常復雜,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社會制度。)
文章通過排比和比喻,在“青年不成熟”和“需要正能量”之間建立了情感和修辭上的強關聯,可惜,這種關聯沒有任何邏輯上的必然性。
不妨問一個問題:為什么“正能量”是解決“不成熟”的唯一或最佳途徑?
●幾個關鍵的隱含前提:
?價值觀和素養是需要且必須被“從外部引導和塑造”。
這個隱含前提否定了青年人可以通過自我探索、試錯和獨立思考來形成價值觀的可能性,并預設了“引導”是唯一或首要的途徑(╳)。
? “正能量”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清晰、明確的含義,且絕對正確。
在文章中,隱含地默認這些概念的含義清晰準確、不證自明且絕對正確(╳)。
? “未成熟”的狀態需要通過指定的引導路徑才能轉化為“成熟”。
這個隱含前提實質是把“成熟”定義為一種同質化的、符合特定標準的狀態,忽略了個體獨特的批判性、創造性和多樣性(╳)。
?個人成長與社會和諧的方向是單一的,且與所倡導的價值方向完全一致。
文章隱含地認為,不存在其他合理的、多元的成長路徑或社會和諧模式(╳)。
如果沒有上面的隱含前提,這篇文章就沒有合理的基礎。不僅這個節選的段落要受到質疑,整篇文章的觀點或結論也難以成立。
從邏輯論證的規則和要求看這段文字,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有效性弱:推理過程存在跳躍,結論并非由前提推理得出。
可靠性不足:多個前提基于概括性、理想化的斷言,而非堅實證據。
依賴有爭議的隱含前提:論證隱含了一系列無法證明的、關于“引導必要性”和“絕對正確性”的預設。
從純粹邏輯思維來看,該論證無效。從不可靠性的前提出發,無法保證從前提到結論的必然性,必然無法推理出可靠的結論。
這段文字不是尋求邏輯真值的“證明”,而是通過富有感染力的修辭,來強化其(未加充分論證的)前提和(存在爭議的)隱含前提,從而用語言來感染并誘導讀者在情感上接受其結論。
一言而蔽之,結論僅僅來自倡導者自身的立場和愿望。
三、潛在的風險與損害
如果這種風格的文章大行其道,即使文章本身不存在“錯誤”,也會因其單一的思維方式和過度依賴文學修辭,存在都會損害人們理性思維能力的風險。
(一)習慣于“斷言”而非“論證”
大量使用修辭來增強感染力,忽視嚴謹的邏輯論證和事實證據。目的是在誘導甚至強迫他們接受其觀點,而非詳細論證為什么以及如何實現。
長此閱讀并認同這類文章,讀者會潛移默化地接受這種思維模式——觀點的正確性來自情感感染力和道德高度,而非內在的邏輯嚴密性和事實支撐。最終結果,人們會更容易被煽動性的言論說服,從而缺乏追問“為什么”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二)“情感共鳴”優于“理性分析”
大量使用比喻、排比和呼告等文學修辭,直接訴諸情感(自豪感、責任感、對美好的向往),不得不說是一種頗為有效的價“洗腦”方式。可怕的是,如果它成為唯一的方式,將會在社會中形成用“感覺”來代替“為什么”的思維和認知方式。
長期下來,人的頭腦中會形成“立場先行”的思維或認知定式——全盤接受符合自身情感和預設立場的觀點,對不同的觀點則本能排斥——不是去分析論證的合理性。
(三)“單一維度”的世界觀
文章為了達到鼓舞和誘導的目的,呈現出一個高度理想化、非黑即白的圖景(擁抱正能量 ->一切美好),而非探討現實中的復雜性、兩難困境、失敗的案例或相反的證據。
長期的效果是,削弱青年人應對復雜世界的能力。當他們遇到真實社會中的灰色地帶和矛盾時,由于認知失調,要么陷入理想破滅的悲觀,要么選擇逃避思考,無法進行理性分析。
(四)失去對“語言操縱”的警覺性
如果長期處在這類特定的文學修辭環境中,人們會對這種“語言套路”習以為常,甚至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只能感覺到情緒的鼓舞,而非信息的真實與嚴謹。
因為他們缺乏辨別修辭與論證的能力,這類人更容易被商業廣告、政治宣傳、網絡謠言等熟練使用修辭技巧的信息所操縱。
四、健康的語言環境
人類社會離不開藝術,文學更離不開修辭。人類的思維不僅僅只有邏輯思維,更應當有多種非邏輯思維,比如藝術、文學等。
在一個健康的語言環境中,應當包括:
?深度調查報告(訓練事實核查和因果分析)
?理性辯論和評論(展示不同觀點的交鋒)
?科學科普文章(傳授嚴謹的研究方法)
?文學藝術作品(培養共情和審美)
當然,像這樣的價值倡導文章(宣傳與洗腦),肯定也不可避免。
每個人都有權利、有機會來接觸到各種不同類型的文本,發展出辨別不同文體、不同目的的能力,知道何時該被感動,何時該冷靜分析——教育的關鍵作用。
教育,產生就是引導學生如何批判性地閱讀——引導學生分析:“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打動我?它的論據是什么?它的推理合理嗎?它省略了什么?如果我要反駁它,該從哪里入手?”
如果人人能夠運用“批判性思維”的武器,那么他們就既能從文學藝術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又能保持理性思維的獨立和清醒。
未完待續……
限于篇幅,《宏大敘事類文章的危害》另外寫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