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網絡流行一個概念:內卷。從“996”的加班文化到“績點為王”的大學生困境,人們用“內卷”來形容這種消耗了無數精力與時間,卻鮮見成長的惡性競爭狀態。
在中小學,又何嘗不是以成績為王:家長和孩子緊盯著成績排名,戰戰兢兢,生怕落后一小步,被拋出主流社會體系。
![]()
在這樣的你追我趕下,我們的孩子逐漸變得:
失去創造力
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時代,創造力無疑是未來最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創造力意味著擁抱不確定性、擁抱風險。但在激烈的競爭下,孩子們為了得到最終“贏”的結果,學會的不是自我挑戰,而是規避風險、躲避不確定。
越發脆弱
在極度競爭的環境下,孩子無法接受過程中哪怕一丁點的失敗,一旦事情不按預期發展,就感覺“自己整個人生都完蛋了”。
精神空虛
為了不落后于同齡人,一些孩子埋頭做題,輾轉補習班、興趣班,沒有時間交朋友、體驗生活、自我探索,精神生活一片空白。
過往的一篇爆款文章中也提到了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機:從小競爭,只想著要超過別人,但競爭是為了什么?競爭之后是什么?沒有人知道。
不知道努力的意義、存在的意義,是現代人的通病,而這,正是社會競爭的土壤所培育的。
我們的社會太強調競爭了,很多人都相信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埋頭競爭的我們,似乎忘記了,現代社會是一個講究合作的社會。溝通與合作,是世界各國高度重視的21世紀核心素養。
在工作中,我們離不開與同事的協作配合、與合作伙伴的互助。國際企業,比如微軟、谷歌、臉書,對員工的招聘、考評都少不了“是否有團隊精神”這一標準。
在學校中,即便是成績上存在競爭關系的同學,比起相互防備的純競爭,如果能以雙贏的心態,分享學習方法,互相幫助,進步也許會更加顯著,而從中收獲的友誼更是無價的。
![]()
從更大的社會層面來說,競爭背后“弱肉強食”的觀念,也是非常危險的。我們取得的成就,受家庭出身、性別、城鄉等各方面社會因素影響,所謂“弱者”,更多的是由于在現有體制下沒有得到公正的機會與資源。弱肉強食,本身就是建立在不正義的基礎上的。
國際文明社會同樣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礎上。在當今劍拔弩張的國際態勢下,說合作似乎顯得不合時宜,但沖突愈是彰顯,我們就愈要強調合作。所謂培養國際視野,最重要的也是讓孩子理解全球合作共贏的共識。
我們可能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慘烈的競爭,對于孩子而言,現有的教育體系里似乎也沒有給合作留下多少空間。
另一個愈發明顯的現象是,自媒體和人工智能的泛濫,加劇了虛假信息生成與傳播。無論是孩子或成人,我們每天都要輸入很多信息,但這些信息越來越難辨真假,甚至很多時候以訛傳訛。生活在信息時代,應該如何分辨謠言、明辨事實真偽?
怎么辦呢?一個可能的辦法是,在現有教育體系外尋找精神滋養,學習真假辨別的能力,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
為此,C計劃將在寒假,為4年級的孩子推出思辨閱讀課,將經典科幻作為思辨素材,與孩子一起反思弱肉強食的價值觀,探索競爭之外的雙贏方式。
同時,在春季,我們選取了5本經典圖書作為思辨素材,涵蓋五大主題:樂觀與積極行動、理解與溝通、人情與社會、歷史與真相、戰爭與人性。孩子在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下,通過深度閱讀相關主題的經典書,鏈接主人公的經歷與自身經驗,汲取到自我成長的力量、了解事物的復雜性。
![]()
![]()
![]()
/ 心動嗎?點擊上圖享受限時優惠! /
學期一(寒假)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引導孩子充分反思競爭
科幻作品是反思競爭的絕佳讀本。科幻作品中,常見人類極端危機處境:外族入侵,地球危在旦夕,人類與外星人展開星球大戰……而在瑰麗的想象背后,隱含的恰恰是強調競爭、弱肉強食的價值觀。
C計劃的思辨閱讀課將在幫助孩子充分理解科幻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反思:面對利益的爭端、意識形態的沖突,是否只有暴力與武力威懾?“落后”的文明就應該被消滅?因為資源不足,想要掠奪別的星球,合理嗎?
我們希望在這個寒假培養孩子讀科幻的習慣,還因為,科幻作品對于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美國科幻大師阿西莫夫曾說,孩子應該盡早讀讀科幻,不能晚于11歲。因為這是開啟好奇心最好的年紀。
可以說,科幻作品,對于孩子的思維品質、能力素養的提升都很有幫助。
思辨素材1:《安德的游戲》
素材特點:“雨果獎”、“星云獎”獲獎名作。
思辨素材2:《吞食者》
素材特點:作者劉慈欣,“雨果獎”、“銀河獎”的獲獎作家。 此科幻故事收錄于《吞食者》一書中。
思辨素材3:《E.T.外星人》
素材特點: 斯皮爾伯格經典科幻電影。可在愛奇藝等視頻網站觀看。
思辨素材4:《是誰長眠在此》
素材特點:柳文揚著,《驚奇檔案》主筆,“銀河獎”獲獎作家 。短篇科幻故事,不用單獨購買。
怎樣更好地通過科幻素材訓練思辨
在自己閱讀科幻作品的過程中,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體驗:讀書的時候只能跟著作品情節走,讀完腦子一片混亂;更難以提出自己的觀點,即便是覺得哪里不對,也說不出所以然。
而在C計劃導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將通過學習論證說理的具體方法,掌握深入評價科幻作品的 設定和價值觀 ,形成獨立思考;將反思科幻背后的價值觀念,學習聯合國等知識。
來上過課的學生都有什么變化
在C計劃導師的引導下,孩子們不僅讀懂了科幻故事,還能結合文本深入思考。在上一期的思辨閱讀課堂中,孩子們創作出了令人驚嘆的科幻作品:
![]()
![]()
![]()
![]()
![]()
滑動查看C計劃小學員王昶作品
這位學員的科幻作品,主題不是戰爭,而是友好的建交。地球大使幫助失去了家園的丹納赫人,當地球需要盟友,原本對丹納赫人的單向援助變成了互幫互助。這種互助精神正是我們所強調的合作意識。
![]()
![]()
滑動查看C計劃小學員一諾作品
這部作品像是一篇寓言,故事描述了外星國王的兩個兒子對地球的觀察得出的不同結論,最后借由實地勘測的老國王發出思考:我們應該從不同方面認識事物,而不僅僅只看到其中一面。以多元視角看待事物,是C計劃課堂不斷強化練習的思維品質。
除了思維品質和閱讀能力的提升,孩子們的成長也是多方面的:孩子對學習更有信心了、更樂于與家長溝通了、更懂得如何與人相處了,也更愛思考了。
![]()
學期二(春季)
1、如何看待他人?
從不同做法中提煉啟發
——《窗邊的小豆豆》
如果一本教育部推薦的書籍,可能讓孩子不想上學,你還會讓孩子讀嗎?
你大概聽過《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幾乎家喻戶曉:它在中國的發行量已經超過了1100萬冊,連續十年名列開卷全國暢銷書排行榜,還入選了小學語文課本。它在世界范圍內也引起了廣泛反響:目前已有33種文字全球發行,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
“看完《窗邊的小豆豆》,孩子估計會更加崩潰吧。”有讀者評論道。
確實,巴學園自由自在、師生平等和諧、教學有趣新穎,孩子自己看《窗邊的小豆豆》,會被巴學園所吸引,很容易將艷羨的情緒轉化為對學校的不滿,產生厭學情緒。
一本教育部推薦的經典童書,孩子們免不了需要閱讀,但如果讀完停留在對學校的不滿,這肯定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可以怎么引導孩子呢?
C計劃曾跟孩子一起閱讀《窗邊的小豆豆》,導師會引導孩子更全面地分析不同教育的利弊。巴學園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教育理念,但它也并非十全十美。我們鼓勵孩子思考:巴學園有什么是你特別喜歡的?有什么又是你不太喜歡,或者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現實情況?
比如,我們跟孩子討論巴學園的電車,孩子們就提到:雖然電車好玩、新鮮,但是它擁擠而雜亂,還可能冬冷夏熱,而我們的教室會更明亮、安全、設備完善。
![]()
/ C計劃小學員婭維對巴學園的安全和環保進行改造設想(點擊可放大查看)/
不停留在表象,我們也會引導孩子看到不同教育方式差異背后的原因。為什么我們的學校不能像巴學園一樣?可能存在哪些困難阻礙我們的老師、校長建設一個像巴學園這樣的理想學校?我們可以怎么做向巴學園的優點靠攏?
在導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寫下自己心中理想又可行的改進方案,比如,根據學生的特長實施“走班制”;設計實踐活動;布置作業可以為學生量身定做鞏固任務。
![]()
/ C計劃小學員樂航對“走班制”的設想(點擊可放大查看)/
雖然孩子們的建議一時無法轉變為現實,但這樣的思考,能讓孩子對事物有更全面的認知,避免因為只看到消極面而陷入過度的悲觀情緒;也能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加積極的建設者,為改變環境而不懈努力。
這也是C計劃課堂的一大特色,讓孩子走出片面的思維模式,更理性地思考書中的經典問題,也更好地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
/ 孩子們說C計劃是他們的巴學園,長大后要回來當老師 /
2、學習非常人視角表達,
理解少數群體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
不少人可能是第一次聽說這本書,但這本書在國際影響非凡。它獲得了包括大英圖書獎年度最佳童書和美國多利?格雷兒童文學獎在內的30多項文學大獎。在出版的第二年,它登上了英國暢銷書排行榜冠軍寶座,使《哈利波特》七年來首次位居第二名。
![]()
/ 基于原著的舞臺劇在英國國家大劇院上演 /
這是一部從自閉癥孩子的角度講述的“偵探”故事。很多人喜愛它精彩跌宕的情節、別具一格的敘述視角和生動有趣的文學筆觸,C計劃的導師則會有更深一層的引導:跟孩子一起了解自閉癥兒童的生活情況,嘗試從“少數派”的角度看世界,思考自我接納與包容他人。
C計劃課堂也會引申至生活:引導孩子向作者學習“非常人視角”的寫作手法,以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通過學習非暴力溝通,幫助孩子化解親子沖突。
![]()
/ 孩子在上課后,跟媽媽敞開心扉 /
3、謠言因何而起?
如何辨析與打破謠言?
——《老師,水缸破了!》
這是一本向鄉村教師致敬的作品,也是一部讓孩子學會堅守夢想的溫暖童書。在沙漠地區,水格外珍貴。而偏僻的鄉村小學里,水缸就是僅有的儲水工具。在這樣一個地方,一個連續打破了三只水缸、遭人疑心的“水缸殺手”老師,艱難地帶領學生一步步達成愿望、實踐夢想。
C計劃導師會帶孩子一起去討論水缸破裂背后,反映了怎樣的復雜人性?謠言因何而起?如何辨析與打破謠言?讓孩子學會面對難題,從多元角度思考解決方案。
4、如何理解歷史人物的復雜性?
——《少年讀史記》
這是臺灣著名作家張嘉驊基于《史記》編寫而成的一本歷史通俗讀物,精選了從唐堯到漢武帝等帝王的人物故事。這本書曾獲得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冰心兒童圖書獎、桂冠童書獎(文化歷史類),也入選了首屆向全國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圖書。
書中的帝王故事是學習人物分析和寫作的極佳素材。C計劃導師將啟發孩子反思“好皇帝”“壞皇帝”的二元劃分,與孩子一起分析不同事件中帝王展現出來的特質,讓孩子認識到歷史人物的復雜性。在這樣的訓練下,孩子寫出的人物也會更立體豐富。
![]()
/ C計劃導師帶領孩子分析劉邦這個人物 /
為了幫助孩子更有條理地表達,導師還會教給孩子們一個重要的思維工具:金字塔模型,這個模型由芭芭拉·明托發明,是麥肯錫等眾多國際知名公司員工的必備技能。
C計劃課堂也會教學生了解史料,培養孩子質疑追問、重視證據的意識,逐步習得獨立求真的能力。
![]()
/ C計劃課程專屬用圖,版權歸思辨力(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
5、戰爭手冊有道理嗎?
分析論證結構,展開理性對話
——《敵人》
這是一本反思戰爭的經典繪本,同樣是一本國內少有人聽過,但聞名國際的書。它曾獲法國公民文學獎、雷恩青少年圖書獎、凡爾賽兒童文學獎。共同創作了這本繪本的兩位作者都是國際知名的插畫作家。
![]()
在C計劃過往的結課總結上,《敵人》是頻繁被孩子們提起的書。在《敵人》一課學習了邊角料閱讀法和放大鏡閱讀法后,孩子們看書不再只是“看個熱鬧”,而是更注意細節、更能抓住主線深入思考。
導師會教孩子區分事實和觀點,識別對于戰爭的煽動宣傳;也會引導孩子深入思考:究竟是什么塑造了“敵人”?仇恨到底從何而來?戰爭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幫助孩子養成反戰意識。
![]()
導師是誰?
C計劃(C指Critical Thinking),致力于推廣批判性思維教育,旨在系統提高兒童和成人的獨立思考、邏輯思維和理性思考能力。
C計劃已培訓過上萬名兒童,數萬成人和教師,受邀在騰訊、聯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大附中、北京育民小學、深圳實驗學校等名企和名校進行大量培訓,是國內推廣批判性思維的專業教育團隊。
C計劃的導師團隊大都畢業于國內外名校、有著豐富的兒童教育經驗、擅長將思辨能力點融入課程教學。
![]()
為何不該錯過C計劃思辨課?
![]()
C計劃思辨閱讀課對標中美英分年齡段學生培養體系,系統訓練80多個思維能力點;
選擇豐富實用的經典書籍,有效訓練獨立思考和表達;
重視品質和價值觀的培養,讓孩子成長為求真、求知、公正和堅毅的獨立個體。
![]()
![]()
/L4學員作品/
![]()
![]()
![]()
![]()
現在報名L4,即可享受限時最低價!
![]()
C計劃在線思辨課其他各級別已上線
(可點進公眾號了解詳情)
點擊下圖立即選班!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