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倫
?10月16日至18日,筆者隨中美研究中心(ICAS)團隊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參加一年一度的北極圈大會,并主辦題為“中國的北極關系:戰略競爭與務實合作”的分論壇。作為目前全球最重要的北極事務多邊會議,大會吸引了來自六十多個國家的兩千余名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
表面看,北極議題聚焦氣候、航道與資源,然而它已實質上成為全球戰略競爭的前沿。在大會中感受國家間思想碰撞后,筆者認為,面對北極問題日益復雜的語境,堅持參與、積極發聲、以理性和專業回應誤讀,對于傳遞中國聲音、尋求多邊合作,尤其顯得必要和珍貴。
誤讀與轉折:俄烏沖突后的“中俄敘事”。俄烏沖突爆發后,國際社會對中俄關系的認知經歷了從“同謀論”到“系統性誤讀”的過程。一些美歐媒體將中國在北極的科研與經濟合作活動片面解讀為對俄羅斯的支持,并據此構建“中俄聯手軍事化北極”的敘事框架。這種敘事長期主導了部分西方政策討論,使北極合作被籠罩上不必要的政治陰影。
但近年來,隨著中國在北極事務中的實際行動被更多國家觀察到,這種過度政治化的解讀開始逐漸減少。多位歐洲學者在本屆會議上指出,中國的北極參與主要集中在科研合作、氣候變化觀測與可持續發展領域,其政策始終強調“尊重、合作與共贏”。還有一些與會專家也承認,“中國在北極的實際活動遠未達到被西方媒體渲染的程度”。
盡管如此,以美國為首的部分國家仍然在戰略競爭框架下推銷“中國威脅論”。這種慣性反映了美方在北極治理中尋求主導地位的政治動機,也說明“安全化敘事”仍然是美國維持自身話語主導的重要工具。然而,經過年初美國謀求格陵蘭島控制權一事,越來越多國家已經開始認識到,美國對于北極地區的利益訴求是單邊的,而涉及多邊的全球氣候治理和資源利用問題不可能在美國主導的封閉體系中得到解決,跟隨美國排斥中國只會削弱相關治理的有效性。
在場與差距:中國國際參與的經驗和挑戰。筆者注意到,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的官方、智庫、科研機構乃至議員團隊,往往能夠在不同議題下形成相互呼應、配合緊密的“敘事合唱”。他們不僅熟悉會議流程和話語節奏,更善于通過精準選題與數據支撐,將自身立場融入多邊討論。美國之所以能在國際會議上形成相對統一的北極敘事,正是因為其從政府到學界、從科研機構到媒體,在多個層面建立起了一套有組織、有延展性的表達體系。
相比之下,中國在參與此類大型國際會議以及提升話語協調與議程設置能力方面,仍有積累更多經驗的空間。我國官方代表在大會中展現出真誠務實的合作姿態和對國家政策的深刻理解,充分體現了中國積極、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未來,若能在有限的發言時間內更加聚焦國際關切、強化協同表達與議題設計,中國聲音將在多邊場合中更具系統性與感染力。
借鑒與啟示:講好中國的北極故事。從本屆會議觀察,同處亞洲且對北極圈開發合作抱有濃厚興趣的日韓兩國的對外傳播方式值得參考。日本善于通過科研合作和技術展示樹立形象,其北極研究所、海洋機構常以數據和實驗成果為核心論據,讓科研成為溝通的語言;韓國則以造船、航運和新能源領域的產業優勢切入,用具體案例講述“參與即貢獻”的故事。這些均使日韓能在北極議題上有效擴大認知影響。
中國在北極科研、船舶制造、極地工程與氣候觀測等方面具有領先優勢,如何將這些具體成果更系統地融入國際傳播?與其被動回應“存在感”爭議,不如主動塑造“貢獻感”敘事:讓世界看到,中國的北極行動不僅是科學探索,更是為全球公共利益提供知識與能力的實踐。
?事實上,不僅是本次北極圈大會,類似的國際會議平臺都為我國提供了一個難得機會,讓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面對面地闡釋立場、澄清認知、探索合作。面對快速演變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主動參與多邊議程、在國際智庫與政策圈建立制度化對話渠道,已經成為中國擴大國際認知空間的重要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更多地走出去、講出來、合作起來。(作者是中美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