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雙11都在尋找自己的新故事。今年的故事,從快遞貨架延伸到了街頭巷尾。在這個消費集中爆發的節點,最大的變化不只是折扣力度,還有履約速度。
當央視主持人尼格買提穿上騎手服的視頻刷屏時,這不僅是一個諧音梗(“立刻買提”)創意,也預示著這個雙11購物場景拓寬,比往年更多了一種即時性選擇。
一個關鍵節點和前提是,今年雙11,天貓官方旗艦店攜40萬家品牌門店,集體接入淘寶閃購。用戶在淘寶App下單購買天貓旗艦店正品,既可享受88VIP消費券、平臺立減等大促權益,又能由閃購騎手在數分鐘內送達。在杭州、上海、北京、廣州、深圳五大城市核心商圈指定門店淘寶掃碼下單,還能獲得最高4999元紅包。
從今年年初發力閃購,到如今將手機家電、母嬰個護、服飾汽車等天貓旗艦正品納入服務范圍,淘寶閃購迎來了它全面參與的第一個雙11。這為大促體驗增添了“即時性”的關鍵維度,也讓一個全新的消費場景開始從設想走向現實。
![]()
折扣正品分鐘級送達,一個更便利的雙11
過去雙11,消費者在線上享受著購物狂歡和極致性價比。今年雙11,有了淘寶閃購這個新變量的加入,雙11折扣與分鐘級送達的體驗合二為一。
消費者在淘寶App里,可以像往年一樣領88VIP消費券、享受平臺立減,但不同的是,訂單不再由遠方的大倉發出,而是由離你最近的vivo、特步、全棉時代門店的店員打包,交由騎手“分分鐘送達”。
![]()
![]()
![]()
短片里,尼格買提為提不動家電的大爺配送洗地機,立刻結束了大爺“每日做家務”的煩惱;也貼心為約會寧愿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女孩送上外套,讓溫暖比男朋友先到;與此同時,他敏捷穿梭門店幫消費者提貨最新款手機,比在門店排成長隊取手機的消費者更領先一步。
無論是“太重不想搬”“臨時緊急的需要”,還是“怕麻煩不想排隊”或者“先人一步用到新款”,背后都有消費者對即時獲得感的深層次追求。“雙11買了立刻提”從一句口號,變成了一個具象化可感知的場景。
一個插曲是,拍攝中的尼格買提被網友誤認成“撒貝寧”曬上社交平臺,被逗樂的網友們則順勢掀起了一場P圖玩梗的二創熱潮。從“尼格買提”到“立刻買提”,再到“撒貝寧”誤認,天貓雙11淘寶閃購用娛樂化敘事完成自傳播,也悄然種下了今年雙11天貓大牌正品好物“即刻買、即刻得”的消費心智。
![]()
這樣的變化,也將改變消費者雙11的決策邏輯。一些應急性、沖動型的需求,如“臨時需要一件外套”、“耳機突然壞了”、“派對馬上需要酒水”,這些原本或許不屬于雙11的場景,也將被大促場景覆蓋。
這個雙11,消費者也不用在“線上折扣”和“線下即得”之間做選擇。當你在商場試到一件合適的衣服,通過淘寶閃購下單,享受雙11優惠然后空手到家,衣服或許先到家,相當于同時擁有線上優惠、正品保障和線下效率。
消費者消費行為正從“計劃性囤貨”向“即時性滿足”偏移。雙11不再僅是遠場電商的狂歡,它正在通過閃購,融入城市的毛細血管,成為一種更日常、更即時的生活方式。
雙11“萬店同慶”,門店從成本中心變為增長引擎
對于品牌而言,雙11“萬店同慶”,不止是多了一個銷售渠道,更是一次重要的供給側變革。
長期以來,品牌商家的線上旗艦店和線下門店,在雙11這樣的節點上,或許會出現“左右互搏”的情況。淘寶閃購的接入,提供了一個破局方案:讓門店成為線上訂單的“前置倉”和“履約中心”。
線下資產由于即時消費的加入重新盤活。
一家門店的輻射范圍,不再是周邊幾百米的步行客流,而是騎手3-5公里的配送范圍。這意味著門店的服務半徑被放大了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直接帶來了過去無法觸及的全新客群和訂單增量。門店的庫存、導購和服務能力將發揮更大價值,原本的坪效壓力也能轉化為新的增量。
聯想是一個典型案例。其內部成立的“OMO事業部”,讓線下126家直營店接入閃購。聯想直營銷售管理副總裁張繼兵透露,此舉讓部分門店的訂單量增長超過30%。因為“閃購提升了我們直營店全域服務的能力,擴大了生意觸達的半徑。”
![]()
品牌供需關系或許也將改寫。
李寧集團副總裁馮曄觀察到,即時零售是傳統電商“需求和場景的自然延展”。當消費者臨時需要一雙運動鞋,或是美妝產品告急時,遠場電商無法滿足的需求,現在被近場的門店完美承接,創造新增量市場。
以近期華為、小米的新機發售為例,加入閃購后,分鐘級送達服務精準捕獲了那些愿意為“第一時間”付費的“時效需求型”消費者。這不僅為品牌帶來了全新的銷售增量,更重要的是,它將“首批到手”的極致體驗和社交價值轉化為用戶滿意度。
40萬家門店的集體上線,意味著從數碼家電、服飾美妝,到母嬰個護,品牌商家在雙11擁有了一支深入城市肌理的“地面部隊”,能夠以最低的履約成本、最快的響應速度,服務最廣的本地消費者。
對于品牌來說,這也是一次全域經營升級的機會。
無論用戶來自天貓貨架搜索、淘寶閃購入口,還是線下掃碼,都能匯入同一套會員體系、同一盤庫存。數據孤島被打破,品牌能對用戶的全域行為進行更深入的洞察與運營,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降低滯銷風險。
雙11“好貨不貴不用等”,從流量到效率之爭
當即時消費被放大到雙11的主戰場,它不再僅是一種“新業態”,也在預示整個電商競爭格局的轉向。
過去,電商的增長故事圍繞“遠場”展開。核心是流量、規模化和倉儲集約化。但當這套邏輯的邊際效益遞減,增長的密碼越來越藏在“近場”之中。
電商的未來或許在更深的便利化和本地化。今年雙11的“萬店同慶”,正是天貓推動“近場電商”的一次集中發力。這背后,電商的競爭也從單純的線上流量之爭,轉向由供應生態重構催生的效率與體驗之爭。
![]()
![]()
![]()
![]()
新的競爭維度,不再是誰能用更低的價格吸引用戶,而是誰能用更高效的供應鏈,滿足用戶更多元、更即時的需求。對于品牌商家來說,線下門店成為承擔倉儲、發貨、服務的即時節點,即時履約能力成為新的競爭力。
40萬家門店參與雙11,讓一張覆蓋全國的即時履約網絡初具規模。消費者體驗有了全新變化后,也是對整個零售基礎設施的一次壓力測試和迭代升級。
當你在線上天貓旗艦店為雙11的折扣心動下單,但為你打包發貨的,不再是幾百公里外某個大倉的工人,而是離你家不到3公里的品牌門店店員;為你配送的,也不是需要等待數天的快遞員,而是半小時內就能敲響你家門的閃購騎手……遠中近場多元融合的“大消費”時代或許正以比我們想象更快的速度到來。
從“好貨不貴”的初心,到如今“好貨不貴,還不用等”的體驗,天貓雙11正在離用戶真實需求更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