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新冠mRNA疫苗問世以來,關于它的安全和有效性的爭議從未停歇……2025年10月,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發布的研究讓人倍感驚訝:接種過新冠mRNA疫苗的癌癥患者的免疫治療效果更好,生存期更長,甚至有些原本對免疫療法效果不佳的患者,反而是獲益最明顯的。這似乎呼應了之前關于多例新冠mRNA疫苗接種后腫瘤自發消退的病例報道。原本為預防病毒而設計的疫苗,是如何在癌癥治療中發揮積極作用的?這一臨床現象究竟是巧合,還是自有“玄機”?
撰文 | 李娟
![]()
圖源:研究者提供
新冠mRNA疫苗自投入使用以來,始終纏繞著各種爭議,比如其長期安全性到底如何?疫情后還有沒有必要繼續定期接種?另有人堅持疫苗的唯一用途是防病毒,對任何超出這一范疇的研究都值得懷疑。如今,這些爭議在《自然》雜志于10月22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面前,又有了全新的討論維度。
這項由美國佛羅里達大學Elias J. Sayour團隊主導的研究發現,原本旨在預防新冠病毒的mRNA疫苗,能夠作為一種強大的通用免疫調節劑,系統性地喚醒抗腫瘤免疫力,成為晚期癌癥免疫治療的“得力助手”。該疫苗通過激活I型干擾素信號,將免疫荒漠轉化為戰場,在疫苗與免疫治療聯用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和黑色素瘤患者中,生存期得以大大延長。
“最意外的是,獲益最明顯的,恰恰是那些原本被認為免疫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Sayour在采訪中解釋,“要是這種方法能讓現有治療效果提升,哪怕只是小幅提升,對患者都意義重大,尤其如果它能適用于不同癌癥、不同患者的話。”
對最初設計新冠mRNA疫苗的人來說,這無疑是“無心插柳”的驚喜。有研究者表示:“和正在研發的腫瘤靶向個性化mRNA疫苗比,新冠mRNA疫苗成本低得多。這項研究提示,我們有望設計出更優的非特異性疫苗,調動、重置免疫響應,成為適用于所有癌癥患者的通用疫苗。”
臨床關聯確鑿:接種疫苗的癌癥患者生存期近乎翻倍
在當代癌癥治療的變革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的發現,是近十年最令人振奮的突破之一。這項成果意義重大,其基礎研究榮獲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如今,多款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已成全球醫藥市場的“重磅炸彈”,每年創造數百億美元價值,徹底改變了癌癥治療模式。
ICIs的作用原理是解除免疫細胞T細胞上的“剎車”——阻斷PD-1或PD-L1等檢查點,讓人體自身免疫系統重新攻擊癌細胞,為許多晚期癌癥患者帶來長期生存希望。但遺憾的是,這份“希望”并非覆蓋所有癌癥患者。現實是,不少患者對ICIs反應差,甚至完全無法從中獲益。
![]()
圖1 兩種經典免疫檢查點——CTLA-4和PD-1——以及它們各自的抑制劑(即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如何幫助T細胞重新激活、攻擊腫瘤細胞。? The Nobel Committe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Illustrator: Mattias Karlén | 圖源:nobelprize.org
療效不佳的根源,和腫瘤的“免疫狀態”密切相關。只有那些有大量T細胞浸潤、預先具備抗腫瘤免疫力的“熱腫瘤”,才能對ICIs有積極響應。而“冷腫瘤”則截然不同,腫瘤組織內T細胞少,還被髓系抑制細胞、調節性T細胞等免疫抑制細胞包圍,如同“免疫荒漠”,對ICIs天生耐藥,成了癌癥免疫治療的棘手難題。
![]()
圖2 冷腫瘤與熱腫瘤的概念以及通過多種干預手段激活免疫系統,讓腫瘤從“免疫荒漠”變成“免疫戰場”的嘗試。| 圖源:參考文獻[2]
就在研究者尋求突破時,新冠疫情催生的SARS-CoV-2 mRNA疫苗,意外進入癌癥研究者視線。臨床上,有零星觀察發現,少數晚期癌癥患者接種新冠mRNA疫苗后,腫瘤竟自發消退。這一振奮人心的現象,讓長期從事癌癥疫苗研究的Sayour團隊提出大膽猜想:這種抗病毒疫苗,會不會有通用免疫調節能力,能作為“助推器”增強ICIs療效?
研究團隊先開展了大規模回顧性研究,利用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真實世界數據,分析了2015-2022年間接受ICIs治療同時接種新冠mRNA疫苗的患者的生存期。
在884例III/IV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研究人員對比了180例啟動ICIs治療后100天內接種mRNA疫苗的患者,和704例未接種患者的生存情況。他們發現,接種疫苗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OS)近乎翻倍——未接種者中位OS僅20.6個月,接種者延長至37.3個月。接種組3年生存率達55.8%,超一半患者能活過3年;未接種組3年生存率僅30.6%。
為排除其他臨床因素干擾,研究用嚴謹統計模型校正了患者年齡、性別、腫瘤臨床分期、病理組織類型、關鍵基因突變、既往治療史等潛在影響因素。校正后的數據顯示,接種新冠mRNA疫苗的患者生存獲益仍舊顯著,且不受疫苗廠家、劑量影響,那些II期不可切除、IV期轉移性等不同分期患者都能從疫苗接種中明確獲益。
隨后,在另一組接受ICIs治療的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中,重復分析也得出類似結論。轉移性黑色素瘤是惡性程度極高的皮膚癌,晚期患者對ICIs的耐藥率也很高。研究團隊調查了210名接受一線ICIs治療的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記錄,其中43人在ICIs治療100天內接種新冠mRNA疫苗,167人未接種。校正腫瘤突變狀態、是否有腦轉移或肝轉移、ECOG體力狀態評分等混雜因素后,數據同樣令人振奮:
接種疫苗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OS)顯著延長至30-40個月,未接種組為26.67個月。由于2024年5月數據收集截止時,仍有15名接種疫苗的患者存活,實際中位OS應該更高。此外,接種組3年生存率達67.6%,未接種組為44.1%;接種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10.3個月,未接種組4.2個月,雖未達統計學顯著差異,但已能清晰看出疫苗對延緩腫瘤進展的作用。
但疑問隨之而來:常規疫苗會有如此的作用嗎?
研究人員隨后設計了關鍵對照驗證,結果發現,只有“新冠mRNA疫苗”,且需在ICIs治療前后100天的特定時間窗內接種,才能帶來這種生存獲益。接種流感疫苗或肺炎疫苗的ICIs患者,以及接種新冠疫苗但未接受ICIs治療的患者,都沒觀察到類似益處。這確鑿證明:新冠mRNA疫苗作為獨特的免疫調節劑,能和ICIs產生特異性的強大協同效應。
免疫“連鎖反應”:從喚醒到攻擊腫瘤
如此顯著的臨床協同效應,背后的科學機制是什么?在患者身上的發現,能在動物模型中重現嗎?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研究團隊選用了對ICIs不敏感的小鼠腫瘤模型展開深入分析。
研究發現,新冠mRNA疫苗與ICIs能產生強大協同效應,關鍵在于“免疫警報”信號——I型干擾素(IFN-I)。在小鼠模型中,若用抗體阻斷“I型干擾素受體”(IFNAR1),聯合療法的抗腫瘤效果就會完全消失;而直接注射高劑量I型干擾素,能重現類似治療效果。這一結果明確表明,IFN-I是激活免疫反應的必要“啟動器”。
那么,新冠mRNA疫苗是如何觸發這一反應的?
研究顯示,盡管疫苗經過改造降低了免疫原性,但仍能強烈激活IFN-I。mRNA疫苗的抗腫瘤活性,主要來自機體對mRNA本身的先天免疫識別,還和它使用的“保護殼”——脂質納米顆粒(LNP)封裝技術有關:LNP的特殊結構,讓mRNA在細胞中形成類似病毒的“高分子量二級結構”,被病毒識別傳感器MDA5捕捉,進而觸發強烈的IFN-I反應。要是用脂質顆粒聚集體(LPA)包裹mRNA,就無法誘導類似的抗腫瘤效應。
![]()
圖3 新冠mRNA疫苗的結構簡單示意圖。| 圖源:參考文獻[3]
小鼠動物模型顯示,在IFN-I的強烈信號驅動下,免疫系統會發起針對腫瘤的“連鎖反應”:
第一步,全身先天免疫被全面激活。血清中IFNα和1型輔助性T細胞趨化因子(如CXCL10)水平快速升高,這些信號促使淋巴器官中抗原呈遞細胞(APCs)快速激活。關鍵的是,這些被“病毒警報”喚醒的APCs,會在淋巴器官中高效呈遞腫瘤相關抗原,成功把原本針對病毒的免疫程序,轉化為抗腫瘤免疫。
第二步,適應性免疫“擴軍升級”。mRNA疫苗與ICI聯用后,負責直接清除腫瘤的CD8?T細胞數量快速增加,并進入活躍狀態。研究者發現,這些T細胞不僅在血液和淋巴器官中增殖,還會大量滲入腫瘤組織。在黑色素瘤模型中,腫瘤內部的PD-1?CD8?T細胞比例,從不足6%飆升至超過60%,展現出強烈的免疫動員。進一步檢測證實,它們能識別并攻擊多種腫瘤抗原,是“精準作戰部隊”。
與此同時,腫瘤細胞自身也發生變化——PD-L1水平顯著升高。PD-L1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作用靶點,這意味著,mRNA疫苗的免疫激活,實際上為ICI藥物打開了更多“攻擊窗口”,讓免疫療法更能發揮作用。在疫苗激活免疫、T細胞充分動員的基礎上,ICIs保證T細胞的殺傷活性持續釋放,最終協同實現腫瘤消退、患者生存期顯著改善。
健康人實驗驗證:疫苗激活免疫“快而準”
這一機制在人體內是否成立?
研究團隊邀請了健康志愿者參與實驗,追蹤他們接種新冠mRNA疫苗后的免疫變化。每位志愿者在接種前后的多個時間點采集血液樣本,分析血清中250多種免疫因子的變化。
結果顯示,接種后24小時,I型干擾素(IFNα)水平大幅飆升——比基線值高近280倍,是所有細胞因子中變化最劇烈的。同時,IL-6、IFNγ等炎癥信號分子也在短時間內上調,說明機體進入“高度警戒”狀態。不過,這場免疫“風暴”來得快、去得也快:一周后,所有指標都恢復正常。
從血液細胞層面看,疫苗接種后的6至24小時內,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等髓系細胞被迅速激活,它們表面負責免疫識別的PD-L1分子大量增加;自然殺傷細胞和T細胞也進入活躍狀態,出現短暫的免疫應答高峰。這種反應雖然迅速,但7天后,所有細胞都回到基線水平,體現出人體免疫系統的自我平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輝瑞BNT162b2的刺激效果,明顯低于莫德納的mRNA-1273。這是因為兩款疫苗中mRNA劑量不同,說明干擾素反應強度與劑量呈正相關,也提示LNP-mRNA自身有可調節的免疫激活潛力。
腫瘤樣本驗證:新冠mRNA疫苗是“冷腫瘤”的“增敏劑”
上述發現讓研究者提出大膽假設:既然mRNA疫苗能短暫激活干擾素通路,那它能不能在癌癥患者的腫瘤組織中“喚醒”免疫反應,從而讓腫瘤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更敏感?
為驗證這一假設,研究團隊分析了2315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病理樣本。結果十分矚目——活檢前100天內接種過新冠mRNA疫苗的患者,腫瘤中PD-L1的表達水平高于未接種者,且更易達到臨床治療的重要閾值(PD-L1≥50%)。達到這一標準的患者,無需聯合化療,單藥免疫治療就能獲益。相比之下,流感疫苗或肺炎疫苗沒有帶來類似影響,進一步說明這種效應是新冠mRNA疫苗特有的免疫現象。
研究者隨后擴大分析范圍,比對了超過2800份涵蓋不同癌種的病理報告。結果顯示,活檢前100天內接種新冠mRNA疫苗的患者,腫瘤PD-L1平均水平比未接種者高近四成,而流感疫苗同樣沒有類似作用。
![]()
圖4 該研究分析覆蓋不同癌種。 | 圖源:參考文獻[1]
進一步的生存期分析驗證了之前發現的臨床關聯,PD-L1 水平的增高帶來了實際臨床獲益:接受ICIs治療的患者中,接種新冠mRNA疫苗的癌癥患者的總體生存期顯著延長,死亡風險降低。尤其是“冷腫瘤”患者的生存獲益反而最顯著,甚至超過PD-L1高表達的群體。也就是說,疫苗似乎在“重新規劃”免疫系統,讓原本“沉默”的腫瘤區域被識別、被攻擊。
未來可期:還需臨床試驗進一步確認
綜上,這項研究勾勒出一個全新的“腫瘤增敏”模型。原本為預防感染設計的新冠mRNA疫苗,在此扮演了意想不到的角色:免疫系統的全局“喚醒者”。更重要的是,這項成果提出了全新思路——系統性先天免疫調控可作為提高腫瘤對免疫治療敏感性的有效途徑。
由此看來,那些原本用于抵御病毒的現成mRNA疫苗,或許能被重新定位為“抗腫瘤免疫增強劑”。如果這一機制能在未來的臨床試驗中得到驗證,那么這種低成本、可快速實施的新策略,或許能讓更多對免疫治療無反應的“冷腫瘤”患者,迎來新的生存希望。目前,研究團隊正在籌備開展隨機臨床試驗,希望能夠獲得好結果。
參考文獻
[1] Grippin, A.J., Marconi, C., Copling, S. et al. SARS-CoV-2 mRNA vaccines sensitize tumours to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655-y
[2] Yuan, X., Xiao, Y. & Yu, D. Turn cold tumors hot by reprogramming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Nat Biotechnol 43, 466–470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5-02597-w
[3] Ramachandran S, Satapathy SR, Dutta T. Delivery Strategies for mRNA Vaccines. Pharmaceut Med. 2022;36(1):11-20. doi:10.1007/s40290-021-00417-5 [4]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surprise-bonus-covid-19-vaccines-bolstering-cancer-treatment[5] https://theconversation.com/covid-19-mrna-vaccines-could-unlock-the-next-revolution-in-cancer-treatment-new-research-258992
注:本文封面圖片來自版權圖庫,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系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