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龐慧敏 本報通訊員 蔣少萱
平陸運河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標志性工程,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條通江達海的運河工程。自2022年8月開工以來,項目團隊著力提升運河建設、養護、運營的智能化水平,科學有序推進國內首條全生命周期數字孿生智慧運河的建設。
在日前落幕的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平陸運河展區以“智慧運河”為核心,集中展示一系列數字化、智能化創新成果,成為展會的一大亮點。
工程建設一屏掌控
在平陸運河展區,國內首條全生命周期數字孿生智慧運河映入眼簾——智慧運河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水運工程智能管理平臺,融合AI、大數據、“BIM+GIS”等前沿技術,實現了“工程建設一屏掌控、BIM模型一模貫通、質量安全一圖統覽、工地現場一網感知、應急指揮一鍵管控”的智能化運作模式。
“現在屏幕上就是運河的三維模型。”展會現場,工作人員指導觀眾通過手機實時查看平陸運河的情況。據了解,平陸運河集團牽頭研發的數字孿生輕量化加載技術,使得數字孿生智慧運河系統成為全國首個可在移動端流暢使用的工程數字孿生模型,現場觀眾可通過移動端實時體驗智慧運河,切身感受智能水運管理的便捷與高效。
平陸運河集團科技信息部部長閆強表示,智慧運河最大的亮點在于全生命周期數據資源向可復用的工程數字資產轉化,以及AI輔助現場高效管理。
“對智能管理平臺的使用者來說,最直接的感受之一就是‘線下流程線上化’。”閆強舉例道,大量的計量支付、質量檢驗等文件需要流轉到多方簽字,以前各標段人員要外出去現場簽字,現在流程線上化極大降低了人力和時間成本。
質量安全一圖統覽
智慧運河對水情水位的精準預測預警,也讓工程建設者“豎起了大拇指”。閆強介紹,平陸運河施工期面臨河網動態變化頻繁、多標段施工導流協同難度大、工程監測范圍廣、業務數據分散等諸多挑戰。傳統工程建設管理方式依賴人工監測與經驗判斷,難以滿足工程高效推進、安全管控及精細化管理的需求。
“現在,我們采用‘一張圖’,把全線邊坡、船閘主體、跨線橋梁和水文情況的自動化監測都全部傳到數據平臺,可以實時看到數據變化和預警。一旦超出閾值,就會在平臺上有所體現,重要預警信息還會發給相關人員。”閆強表示,這有助于及時掌握現場基礎設施的安全與穩定情況,提前采取措施,極大降低了安全風險。
“我們還采用了智能化手段,輔助人工對現場的安全隱患進行自動排查。”閆強介紹,團隊利用AI視頻分析技術和無人機巡檢,對人員行為、現場環境等進行安全巡檢,自動排查不僅能識別未戴安全帽、未穿反光衣、未系安全繩等違規行為,也可以發現截水溝堵塞、土方裸露未覆蓋等問題。
AI技術貫穿全生命周期
在建成通航后,平陸運河將面臨江河海復雜聯合調度和高效安全運行的新挑戰。對此,項目將AI技術應用到船舶智能調度、水資源調度、航道智能養護、工程安全態勢智能感知等領域,提升運河通行效率和安全水平。運河基于全域智能感知和大模型算法等技術,打造江河海港閘多式聯運自主決策調度、車船閘港貨全鏈路智能化物流服務、船舶全域智能航行與安全管控的智慧水運應用新場景。
“我們研發了語音大模型,在本地化部署以后,管理者只需用語音提問,如‘運河現在的進度如何?’系統即可自動生成各標段、分項工程的進度報告、趨勢分析;通航后,通過該模型還可以實現船閘過閘情況的統計分析和流量預測。”閆強告訴記者,這使得管理者能夠用更加輕松的方式了解項目,將管理者從以往手動查找、統計、分析等繁瑣工作中解放出來,使其能更專注于決策。
據了解,平陸運河通航后,將直接開辟廣西及西南地區運距最短、最經濟、最便捷的通往東盟地區的通道,帶動西部陸海新通道沿線資源優勢加速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廣西平陸運河建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程耀飛表示,將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進平陸運河工程建設,助力打造優質工程、綠色工程、廉潔工程,確保平陸運河2026年如期建成通航。
來源: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