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1月6日,銅陵長江三橋正式通車,皖江之上再添飛虹。大橋路線全長11.88公里,上層搭載高速公路,下層搭載高速鐵路和普速鐵路。值得關注的是,大橋采用主跨988米的“斜拉-懸索協作體系橋”方案,是世界首座公鐵兩用雙層斜拉-懸索協作體系大橋。
![]()
銅陵長江三橋航拍
長江再添一個過江通道
銅陵長江三橋由銅陵市綜合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中鐵大橋院設計、中鐵大橋局施工。大橋起于銅陵市陳瑤湖鎮花園村,跨越長江,經過羊山磯,止于銅陵市大通鎮民族村,具有“高速公路、城際鐵路、貨運鐵路、鐵水聯運”多功能。上層搭載設計時速120公里/時的六線高速公路,下層搭載設計時速250公里/時的兩線安徽省沿江高速鐵路和設計時速160公里/時的兩線跨江普速鐵路。
G3(京臺高速)銅陵長江公鐵大橋是《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2020-2035年)》中規劃的過江通道之一,是安徽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大橋有利于完善國家和安徽省高速公路網,提升區域過江通道通行能力,對于發揮皖江承東啟西、連接長三角和川渝鄂贛的中樞作用,促進區域交通優化發展、完善過江通道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斜拉橋懸索橋“合二為一”
大橋采用主跨988米的斜拉-懸索協作體系橋方案,為千米級大跨度鋼桁梁橋世界范圍內首次采用,跨度位居公鐵分層布置的同類橋型世界之首。
“同等條件下,斜拉橋承壓變形更小,能保障車輛通行平順性;懸索橋跨越能力更強,更易實現大跨度,而斜拉-懸索協作體系則兼具兩者優點。”中鐵大橋局G3銅陵長江大橋項目部副總工程師宋海濤介紹,該體系既有效利用了懸索橋“一跨過江”的優點,將對通航的影響降至最低,又有效利用了斜拉橋承重強的優勢,將主塔建在岸邊避開防洪堤壩,有效保障了防洪安全。
作為懸掛大橋懸索主纜和斜拉索的支柱,大橋南北兩座主塔塔高均超過200米,設計為門型,設上下兩層橫梁。針對大橋主塔高度高、南北塔跨度大、科技含量高、施工難度大、施工環境復雜等特點,中鐵大橋局采用世界首創的9米全自動智能液壓爬模技術,把大橋主塔柱單次澆筑高度從傳統的6米/節躍升至9米/節,與傳統施工方式相比可減少12個施工輪次。
大橋取得“五項世界首創”
由于大橋采用斜拉-懸索協作體系,既有斜拉索,又有主纜,在鋼梁架設階段,建設者們面臨兩種結構并存的復雜難題。“我們綜合采用了斜拉橋和懸索橋的架梁工藝,并對曾應用于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的1800噸架梁吊機進行改制,保障其適配本橋施工。”中鐵大橋局G3銅陵長江公鐵項目部指揮長劉幸福介紹。
大橋合龍時,兩個合龍口分別位于兩側斜拉索與懸索的交叉區,因斜拉段對溫度不敏感、懸索段極敏感,合龍前與懸索連接的鋼梁受溫度影響高差最大達40厘米。對此,施工團隊選擇恒定溫度快速作業,結合主纜受力變化,通過調索、配重、反壓等措施,實現鋼梁毫米級精準合龍。
截至目前,大橋建設已取得了“五項世界首創”“十項工藝創新”、形成企業級工法11項和申報專利32項等成果,將為國內今后同類型橋梁施工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一跨過江 減少生態干擾
銅陵長江三橋穿越安徽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皖洲自來水廠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及規劃老洲江北水廠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對環水保要求極高。
為此,大橋采用一跨過江的設計方案,最大程度降低對區域內水生生物棲息、洄游及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的干擾。同時,從設計到施工全過程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淡水豚實時監測。主橋及其他橋墩施工棄用打入樁,選用鉆孔樁減少振動與噪聲;污水管理方面,針對不同污水設置沉淀池、隔油池、化糞池、壓濾機,確保污水經三級沉淀后排放;北錨碇施工時,通過地下連續墻施工隔離周邊與基坑地下水,僅處理基坑內地下水,避免影響周邊地下水位與水質。
11月6日11時起開放通行
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G3銅陵長江公鐵大橋項目設站收費經營的批復》,經研究,通車時間:2025年11月6日11時00分,G3京臺高速公路銅陵長江三橋開放通行。
限速規定:主線采取分車型限速(小客車120公里/小時、其他車100公里/小時),上下匝道限速40公里/小時。通行路線:從銅陵市區前往合肥、樅陽方向的車輛可選擇經銅陵長江三橋過江。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通訊員 王幫琴 完顏亮
(安徽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