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運城新聞網)
一部“立體”的農耕史詩
——萬榮黃河文化農耕文明雕塑博覽園見聞
記者 趙卓菁
黃土崖與雕塑藝術相得益彰,原始質樸的氣息撲面而來……步入萬榮黃河文化農耕文明雕塑博覽園,導覽圖清晰指引,游客漫步其間,靜享一場藝術與文明的對話。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與魂。為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講好黃河故事,豐富黃河旅游景觀體系,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當地有關部門沿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依托東側荒溝荒坡,打造了一系列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公園,黃河文化農耕文明雕塑博覽園正是其中之一。
黃河文化農耕文明雕塑博覽園以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萌發、演進與未來展望為脈絡,共布置雕塑23組。
“這是首次以雕塑藝術系統闡釋黃河農耕文化,也是黃河岸畔首個國際雕塑創作營地,更是藝術創作與生態治理融合的一次創新實踐,旨在打造網紅打卡地,構建文化生活新圖景。”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集中展示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發展歷程,萬榮縣聯合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公共藝術委員會,利用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東側的黃土溝壑,建設農耕文明主題園、古中國文化主題園等一系列雕塑博覽園。項目匯聚國內外頂尖藝術家深入鄉村,以雕塑藝術系統闡釋黃河文化,搭建高水平的創作平臺,生動講述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演進歷程,傳遞以文化滋養生活的美好愿景。游覽其中,可感受歷史榮光與藝術風采的交融,品味農耕文明的深厚底蘊,體驗文化與美學碰撞的奇妙旅程。
![]()
該博覽園占地300余畝,分為四大板塊
萬物萌發
萬象爭榮
萬民歡慶
萬事繁榮
![]()
第一板塊“萬物萌發”以黃河、汾河及兩河交匯為背景,融入大禹治水、后稷稼穡、世紀曙猿及二十四節氣等元素,藝術化呈現農耕文明在黃河流域的起源。首組雕塑《曲水流觴》以兩道大拱象征黃河與汾河,拱面雕刻遠古先民采摘、耕種、祭祀的場景。雙拱合圍成圓形廣場,形似古老的“方澤壇”,講述農耕文明的肇始,寓意一切藝術源于大地,終將回歸大地。
“現在,就讓我們穿越這祭壇,開始雕塑藝術之旅吧。”一位小游客興奮地說。本板塊共設置雕塑8組。左側的雕塑《大禹治水》將大禹形象融入山體,表達其對山河、水土的深刻思考,傳遞中國治水智慧中的東方哲學。“雕塑引人深思,大禹察看山川水勢,變堵為疏,鑿開龍門,將洪水導入東海,展現的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游客衛先生感嘆道。
![]()
雕塑《黃河水》擷取黃河浪花為型,通過有節奏的排列形成韻律,既展現黃河寧靜溫柔的一面,也傳遞其剛強質樸、自強不息的精神。
“站在這片土地上,看兩河交匯、黃河水奔騰、大禹治水的智慧,不禁想問,是怎樣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燦爛的華夏農耕文明?”游客孫峰感慨。
![]()
《谷地地理計劃》以鋼絲網3D打印萬榮地形,形如站立的沙盤。俯視其間,可見黃河與汾河蜿蜒,孤峰山、稷王山聳立,峨嵋臺地沃野連綿。這幅“鋼絲山水”隨季節與光線變化呈現不同光影,娓娓道來黃河農耕文明的喜怒哀樂。
《創世紀》借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以黃土原色塑造,描繪出先民在兩河交匯處繁衍生息、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圖景。
![]()
繼續前行,《立春》《小雪》《谷雨》等形似圓盤、雪花、雨滴的節氣雕塑圍合成圓形石陣,以石刀、石鏟、石斧、石碾等先民工具為元素,藝術化再現二十四節氣循環。“先民觀察自然變化,總結出二十四節氣,指導農業生產,這是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該園區工作人員介紹道。
“今天我們帶著孩子來逛這個雕塑博覽園,收獲遠超預期。”游客黃先生看著正在石陣中穿梭奔跑的孩子,欣慰地分享道,“本來還怕他覺得枯燥,結果這些雕塑的造型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不停地問這個是干什么的,那個代表什么。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比在書本上讀10遍‘二十四節氣’都來得直觀、記得牢。這里真的是一個非常適合親子研學、讓孩子了解厚重文化根脈的好地方。”
![]()
《生命的種子》雕塑形如遠古玉琮玉璧,象征著對種子與生命的禮贊。正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或許正是先祖從狗尾草中選育的第一粒粟米,或孤峰山下的第一顆高粱破土而出,中華民族由此從游牧走向農耕。
左側的《五谷豐登》作為本板塊收官之作,寄托著中國百姓對風調雨順、豐收圓滿的永恒祈愿。
園區的后方區域為第二板塊“萬象爭榮”,以“春種秋收,夏長冬藏”為線索,布置6組雕塑,展現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欣欣向榮。第三板塊“萬民歡慶”以豐收慶典為主題,同樣設有6組雕塑。第四板塊“萬事繁榮”則展望農耕文明的未來,布置3組作品。完整游覽園區約需兩個小時。
![]()
站在高處眺望,赭黃色的土崖以千萬年不變的姿態綿延起伏,而那些靜默矗立的雕塑——無論是青銅的深沉還是鋼鐵的冷峻,竟都奇妙地融入了這片天地獨有的色調譜系之中。“它們不是被安放于此,而是像從這片黃土地里生長出來的一般,帶著大地的記憶與呼吸。”一位游客贊嘆道。雕塑的輪廓在陽光下與土崖的剪影交錯重疊,仿佛是一場自然與人文的無聲對話,共同構成了這片土地上前所未有的壯闊圖景——既是天地的塑造,也是人文的雕琢,渾然一體,蒼茫如史詩。
萬榮縣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以黃河文化為脈,將雕塑藝術融于土崖地貌,打造出綠樹成蔭、繁花似錦的博覽園,構建了一個公共藝術空間,不僅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新載體,更搭建起一個面向青少年開放的歷史文化與美育研學的平臺。
部分圖片來源:運城文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