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2年,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旨召集全國高僧進宮辦超度法會。
這場看似普通的宗教儀式上,一個叫姚廣孝的僧人,跟燕王朱棣說了幾句話,沒人想到,這會成為后來改變明朝皇權走向的關鍵伏筆。
![]()
姚廣孝這人生得就有點“矛盾”,家里是世代信道教的,可他偏偏半路出家當了和尚,法名道衍。
這種“亦道亦僧”的背景,后來反倒成了他的優(yōu)勢既懂出世的通透,又摸得清入世的門道。
他不光讀佛道經典,還偷偷研究兵法和歷史,甚至琢磨術數相法,本來想順著“高僧”的路子一直走下去。
可后來發(fā)現,光研究佛法,好像填不滿他心里的那點“想法”他更想看看,自己的本事能不能在亂世里派上用場。
![]()
就這么著,姚廣孝跟著朱棣回了北平燕王府,這一去,就成了朱棣身邊最“離不得”的人。
朱棣對佛道兩教感興趣,姚廣孝能跟他聊得透;朱棣想知道朝堂里的動靜,姚廣孝能把朱元璋晚年對藩王的態(tài)度分析得明明白白。
不光如此,姚廣孝還幫朱棣處理府里的政務,私下里陪著朱棣看兵書、練戰(zhàn)術,有時候兩人能聊到后半夜。
![]()
很顯然,這時候的姚廣孝,已經不是單純的“僧人謀士”了,他更像朱棣手里的一把“藏起來的劍”,平時看著不起眼,關鍵時候能派上大用場。
時間一晃到了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上臺,一上來就盯著各地的藩王,周王、齊王先被削了權,下一個眼看就要輪到北平的朱棣。
朱棣在府里坐立難安,姚廣孝這時候找了他。
![]()
他沒直接說“咱們反了吧”,而是把削藩的詔書和各地藩王的下場擺出來,又分析了建文帝身邊的大臣文官多、武將少,朝堂里本就意見不統(tǒng)一。
這種“不勸而勸”的本事,比直接喊“起兵”高明多了他讓朱棣自己想明白,反是唯一的活路,不是被人推著走,后來朱棣決定起兵,姚廣孝又幫他定了個“奉天靖難”的口號。
這個口號選得很妙,既把起兵說成是“清君側、救天下”,又占了道義的便宜,老百姓聽著也容易接受。
![]()
軍事上更不用說,姚廣孝幫著規(guī)劃北平的防御工事,還想出了夜戰(zhàn)的法子趁著南軍不防備,半夜突襲他們的糧草營,好幾次都把南軍打懵了。
朱棣帶兵出去打仗的時候,姚廣孝就留在北平幫著世子朱高熾守家,李景隆帶著幾十萬大軍來攻北平,就是姚廣孝出主意,靠著城里的兵力和百姓,硬生生把北平守住了。
如此看來,朱棣能打贏靖難之役,姚廣孝絕對是“功不可沒”的那個人。
![]()
可等朱棣打進南京、當了皇帝,姚廣孝卻突然“變了”,朱棣要封他當大官,給他人,還給封地,甚至說讓他還俗,過正常人的日子。
姚廣孝卻一一拒絕了,只說想回北平的慶壽寺,繼續(xù)當他的和尚。
搞不清的人覺得他傻,放著榮華富貴不要,可仔細想想,他怕是最清楚明初功臣的下場胡惟庸、藍玉的案子還沒涼透,功高震主從來不是說著玩的。
![]()
更何況,姚廣孝當初幫朱棣,好像真不是為了這些,回了慶壽寺的姚廣孝,日子過得很簡單。,他接著研究佛法,還寫了本《逃虛子集》,里面全是他對佛理和人生的想法。
朱棣有時候還會找他進宮聊朝政,他也只是說幾句建議,從不主動爭什么。
后來他還幫著監(jiān)修《永樂大典》,沒事的時候就教弟子讀經,偶爾寫首詩,詩里全是“浮名身后累,清趣眼前真”這樣的句子。
![]()
并非明智之舉,他是真的看透了權力和名利都是暫時的,心里的安靜才是長久的,姚廣孝這輩子,看著矛盾,其實特別通透。
他幫朱棣奪天下,不是為了自己當官發(fā)財,而是想把自己的謀略用在實處;他功成后歸隱,不是怕了,而是懂了權力的邊界。
![]()
這種“拿得起放得下”的本事,怕是很多身居高位的人都學不來。
毫無疑問,他稱得上“傳奇謀士”這四個字不光有本事,更有守住自己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