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當上皇帝后,并沒有像朱元璋那樣,一下子搞出來二十幾個兒子。
因為朱棣心里一直放不下徐妙云,這個與朱棣共患難卻沒能同富貴的女子,占據了朱棣心中大部分的情感空間。
朱棣只有三個兒子,都是徐妙云所生,他希望孩子們能和睦相處,但現實往往事與愿違……
寬厚的大哥
朱棣與徐妙云一共生了三個孩子,老大朱高熾,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
老大從小就隨媽媽,而老二從小就隨爸爸。
朱高熾小的時候就非常穩重,很像是一位學者,而且朱高熾非常喜歡讀書,年紀輕輕便博覽群書。
朱元璋非常推崇儒家學說,所以朱高熾也學習了儒家典籍。
學習了儒家的東西,也就意味著性格中肯定會帶著仁慈寬厚,朱元璋就中意這樣的孩子。
朱高熾的大伯朱標就是這樣的人,因此朱元璋一直都對朱標很滿意。
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熾和幾位堂兄堂弟都住在應天皇宮之中,某天早上,朱元璋讓他們在破曉之時去檢閱軍隊。
秦王世子、晉王世子以及周王世子都是早去早回,唯獨朱高熾這個燕王世子,去得晚回來得比較晚。
等到朱高熾去找朱元璋交差時,朱元璋就問他:“怎么就你回來得這么晚?”
朱高熾回答道:“現在是冬天,清晨的天氣太冷,應該讓士兵們吃飽肚子再檢閱,以防他們生病。”
原來,其他幾位世子都是一到軍營就開始檢閱,士兵們餓著肚子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朱高熾在去的時候想到了這件事,因此他下令讓士兵們起床后先去吃飯,吃了飯之后再來檢閱。
等士兵們吃完飯,太陽也差不多要升起來了,氣溫也沒有那么冷了,朱高熾這才開始檢閱。
朱元璋見朱高熾如此細心,心中不免對他產生了好感,于是朱元璋就將朱高熾留在了身邊。朱元璋開始工作之前,他讓朱高熾去分閱奏章,也就是把不重要的奏章和重要的奏章分成兩摞。
朱元璋批閱奏章時,發現有錯字的奏章被分在了“不重要”的那一摞里。
朱元璋又責問朱高熾:“你是不是沒看出來這里有錯字?”
朱高熾其實已經看出來了,不過他說:“顧小過不足瀆天德”,意思就是這點小錯還不至于勞煩您出手糾正。
朱高熾這話在無形中又抬高了朱元璋一截,朱元璋很開心,同時他也對朱高熾的機靈程度感到驚訝。
為了驗證朱高熾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朱元璋隨即問了朱高熾一個很“突兀”的問題:“堯和湯在位時期,都爆發了大水災,當時的百姓是如何度過這等天災的?”
朱高熾馬上回答道:“當時的百姓靠的是圣明君主頒布的恤民政策。”
朱元璋大喜,稱贊了朱高熾一番。
朱高熾小時候的表現,就決定了他未來的路,長大后的朱高熾也非常仁厚,而且在處理政事方面非常擅長,甚至比朱棣還要專業。
朱棣在外征戰期間,一直是朱高熾在處理國家大事,他從來沒有讓朱棣失望,只會給朱棣一些驚喜。
正是因為朱高熾這出色的治國才能,朱棣才舍不得廢掉他的太子之位。
盡管朱棣更喜歡那個跟自己比較像的朱高煦,但是朱高煦真的沒有當皇帝的才能,要是讓他當了太子,這天下肯定會讓他給經營到破產。
因此,朱棣一直都沒有想過要更換太子……
狡猾的二弟
洪武二十八年的時候,朱高煦其實也在應天,跟朱高熾他們一起學習。
但是朱高煦“言動皆輕佻”,朱元璋不喜歡這樣的孩子,因此很少跟朱高煦搭話。
朱高煦這性格跟朱棣一模一樣,因此等他們回到北平與父親生活在一起后,朱高煦很受重視,朱高熾反而被冷落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了,朱棣本想進京祭奠,但是朱元璋臨死前又遺詔,不許任何一位皇子進京,以防生變。
朱棣雖然很想去皇宮里探查一下“敵情”,但由于這道遺詔,他還是沒去成。
一年之后,朱棣又派自己的三個兒子去給給朱元璋燒紙。
朝中有不少官員建議朱允炆扣押他們三兄弟,并以此來要挾朱棣。
但是朱允炆與朱高熾關系很不錯,他并不想與朱高熾鬧翻,于是他便以“不能打草驚蛇”為由,放走了兄弟三人。
不過,群臣要對付他們的消息已經被人泄露給了他們,三兄弟大驚,趕緊逃離了京城。
朱高熾和朱高燧都是跟著車隊走的,唯獨朱高煦不一樣。
他偷偷潛入舅舅徐輝祖的家里,偷走了徐輝祖最喜歡的一匹寶馬,騎著就跑了,氣得徐輝祖差點暈過去。
朱高煦在返回的路上,在一個驛站里休息,結果他吃飽喝足之后,又把這里的驛丞給殺了。
這件事辦得很沒道理,后來朱允炆下令征討朱棣時,這也是他們的罪名之一。
靖難之役期間,朱高煦跟著朱棣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幾次從敵軍手中救下朱棣,救命之恩,無以為報,朱棣只能是盡量給朱高煦一些賞賜。
每次打完仗,朱高煦得到的賞賜都比別人多。
不過朱高煦真正想要的,并不是這些金銀財寶,而是太子之位,或者說皇位。
在戰爭期間,朱棣曾對朱高煦說過這樣一句話:“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很簡單,但是卻有很多深層含義,而且還存在歧義。
朱高煦的理解可能是:“我病了,你好好努力,你大哥不堪大用,你可取而代之。”
而朱棣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可能是:“我病了,你好好努力,你大哥身體不好,很可能會早逝,到時候肯定讓你來當太子。”
這么一個誤會,父子二人一直就沒能解開,這也導致了后來的悲劇。
侄子與二叔
朱高煦認為自己在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拼死救回父親,父親為了報答自己,就該把自己立為太子,讓自己當皇帝。
但是當皇帝可不是靠戰功就能當上的,主要還是政治頭腦,而朱高煦缺的就是這一塊。
朱棣多次提醒朱高煦,讓她多讀書多學習,朱高煦就是不聽。
朱高煦一聽讀書就頭疼,他覺得這就是朱棣拖延時間的方法,因此他也不打算指望朱棣了。朱高煦在眾人的眼皮子底下,組織了一支只屬于他的軍隊,甚至還訓練了一批死士,一副要不給我就要硬搶的樣子,令朱棣十分頭疼。
朱棣想解決兄弟之間的矛盾,可惜到他去世也沒成。
朱棣在出征路上去世后,他身邊的大臣秘不發喪,一直到朱高熾做好準備后才昭告天下。
朱高煦本想借著老爺子去世的混亂發動戰爭,但是現在他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戰機。
這一次雖然輸了,但是朱高煦沒有放棄,因為他知道大哥身體不好,命不久矣,所以他還有一次機會。
但是朱高熾的兒子可不一般,他是朱棣最喜歡的皇太孫朱瞻基,他比狡猾的二叔還要“狡猾”。
朱高熾去世后,朱高煦本想半路截殺朱瞻基,但朱瞻基早就料到了他會這么做。
朱高煦興師動眾地找了半天,結果朱瞻基早已經到達了,并且開始舉行登基大典了。
朱瞻基即位后,朱高煦更是不服氣,他想效仿父親,從侄子手中奪取皇位。
但是朱瞻基沒有朱允炆那么笨,朱高煦也沒有朱棣那么厲害,“第二次靖難之役”以朱高煦被活捉告終。
朱瞻基本不想殺掉二叔,但朱高煦寧死不屈,甚至還想反殺,朱瞻基不得已才對二叔一家動了手……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