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4,元光元年,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意思是凡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的各家學說,都要從博士官學中排除出去。不是不讓儒家之外學說存在,而是不讓在“博士官學”中存在,民間依然可以學。
漢武帝采納了這一建議,將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一律罷黜,排斥黃老別名百家之言于官學之外,同時提拔儒家門徒,《漢書·武帝紀贊》中稱這一政策為“罷黜百家,表章六經”。1910年,蔡元培在《中國倫理學史》的緒言中首次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說法。
問題在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不好嗎,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為何舍棄之前的官學“黃老之說”?我們都知道,如今很多網友指責漢武帝獨尊儒術,認為不利學術繁榮之類云云,乃至認為獨尊儒術是一步千古戰略錯棋。既然如此,不妨先了解一下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原因。
![]()
劉徹為何推崇儒家?
西漢建立之后,官方采用的是黃老學說,政治上講究無為而治,經濟上輕徭薄賦,思想上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因此,黃老學說是當時的“國策”,全方位的貫徹。這也與當時社會原因相關,因為秦末慘烈戰亂,國家需要休養生息,不能過多干預社會,因此黃老學說與當時國情相匹配。
隨著時移世易,隨著國力增強,黃老學說逐漸就愈發不符合國情了,其實就是國策需要與時俱進。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漢初兩大問題在漢武帝時變得越來越棘手了。
![]()
首先,中央統治勢力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加深,比如“三王叛亂”,即淮南王、平西王、江都王三個諸侯王密謀造反。雖然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但漢武帝時還有十多個諸侯國,都擁有造反能力,這對“大一統中央集權”威脅極大,乃至可能導致漢朝皇帝淪為周天子的結局。
其次,北方匈奴對邊境的侵襲加劇。漢書記載,漢景帝連續三次和親、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卻換不來和平,匈奴反而發起3次大規模的入侵,分別發生在雁門郡(導致太守馮敬戰死)、上郡及隴西郡。漢武帝上臺初期,匈奴入侵越來越嚴重,對漢朝的威脅越來越大。
![]()
可見,漢初國力較弱時,自然沒辦法“強硬”的處理這些問題,于是采用黃老學派的“無為而治”,但隨著國力增強,隨著中央與諸侯、漢朝與匈奴的矛盾加深,再用黃老學說的“無為而治”,就是任由諸侯和匈奴的威脅變得越來越大,漢朝就將越來越危險。
因此,漢武帝需要一種新學說,誰能為解決上述兩大問題提供理論解釋,那么漢武帝自然就會推崇誰!在當時諸子百家中,唯有儒家提供了相應的解釋,而且是完美的解釋,讓漢武帝找不到拒絕的理由,于是采納“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議。
![]()
為何選擇公羊學派?
談及儒家,很多人誤以為儒家全是迂腐的政治觀點,全是清朝那一套(清朝落后文化統治先進文化的特性,導致其選擇儒家中的糟粕思想,因為這種思想最利于其統治)。其實,這對儒家存在嚴重誤解,因為從孔子后,儒家內部都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存在很多不同的派別,公羊傳是其中之一。
《漢書·儒林傳》記載:漢武帝非常重視《公羊傳》,不但自己“尊《公羊》家”,而且還“詔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興。”因此,“公羊傳”成為漢武帝時的真正“官學”。問題是:何謂“公羊傳”,漢武帝為何推崇“公羊傳”?
![]()
《春秋》是儒家經典之一,據傳是由孔子修訂而成,但這部書有兩個基礎缺點:其一是記事極為簡略,比如只記錄“鄭伯克段于鄢”這個標題,然后就沒有了;其二是所記之事各自獨立、互不關聯,如同流水賬,讀者沒辦法知道彼此因果聯系。因此,宋代王安石批評它是“斷爛朝報”。
由于過于簡略、彼此又各自獨立,顯然就不利于理解春秋之義,于是春秋戰國時的古人就對其進行“闡述”,因此在春秋戰國期間,就出現了著名的“三傳”,即《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其中,“春秋·公羊傳”的作者是戰國公羊高(他的老師是孔子最小的徒弟子夏,而子夏門徒中名氣最大的多是法家人士),他的觀點高度契合漢武帝時代的國家需要,比如以下兩點:
![]()
首先,“公羊傳”旗幟鮮明的提出“大一統”思想,而“大一統”不僅只是地理上的一統,還有政治上的一統,包括政權上的一統,即主張中央集權、反對諸侯分權。
雖然其他經典中也暗含不同程度的“大一統”思想,但都沒有公羊傳如此旗幟分明,沒有公羊傳這么系統論述。同時,不少經典甚至反對天子集權和臣子無原則地忠于天子,即政權上不像公羊傳那樣主張皇帝集權。
![]()
其次,根據齊襄公滅紀一事,即齊國第五代國君齊哀公因紀侯向周天子進言而被烹殺,到齊襄公已經經歷九任國君,公羊傳提出“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這就是大復仇思想。
漢武帝時,很多朝臣還主張黃老之說,主張對匈奴和親、忍讓,害怕匈奴。在這種情況下,公羊傳的“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就給了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思想支持。
后來,漢武帝說:”齊襄公復九世之仇,《春秋》大之。”遂堅決北伐匈奴,解決邊患。因為,劉邦有過白登山之恥,呂后有過匈奴致書之辱,文景兩代匈奴不斷入侵,如此之仇焉能不報。
上述可見,公羊傳的思想,非常契合當時漢朝和漢武帝的實際需求,而其他思想或不夠明確、或不夠系統、或甚至與漢武帝思想相悖。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不推崇公羊儒家推崇誰呢?
![]()
所謂時移世易,時代總在發展,總會遇到新的問題,而要處理新的問題,首先就需要理論支持,公羊傳顯然有助于漢武帝解決當時的問題。
因此,所謂漢武帝獨尊儒術,其實尊的主要是公羊派,而不是整個儒家。如果誤以為漢武帝尊儒,尊的是整個儒家各種學說、尊的是以德報怨儒學、尊的是清朝僵硬儒學,那就大錯特錯了。
當然,后世儒家也根據時代需要調整相應學說,以符合統治者的現實需要,其中既有進步成分,但也有糟粕,不能簡單的一概而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