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三月的早班點名,趙副廠長來了!”車間主任在冷風中喊著。工人們回頭,看見那位一年多前還坐在東北局秘書長辦公室的趙德尊,穿著褪色棉大衣站在人群里,只是默默點頭。
他是真的從正部級辦公室直接掉進生產線。行政6級,這在當時相當于副兵團級,沒幾個人能爬到那個臺階;行政12級,則屬于正廳以下、處級以上的模糊區間,很多省廳干部都比這個級別高。跌了整整六級,響動不小。有人背后嘀咕:“聽說這是‘五虎上將’里最年輕的那個。”趙德尊裝作聽不見,埋頭琢磨氯霉素的日產量。
弄清當年的行政級別體系,有助于理解這次落差。軍隊系統用軍銜、套級并行,大將通常按行政4級核定;正兵團級對照行政5級;再往下,副兵團級是行政6級。地方系統沿用同一把尺子。因而,一個四十歲出頭、長期在后方工作的干部能被定到行政6級,本身就意味火箭式上升。
![]()
速度從何而來?一是學歷。放在1940年代,清華畢業生是稀罕物,再加上投身革命,既懂經濟又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那就是“高級知識分子”的標配。二是缺口。當時最不缺的是拿槍的,真正缺的是會治理、會動員、會寫公文的地方干部。每新解放一塊地,都要填大量人手。提拔快,并不稀奇。
再把鏡頭往前拉。1935年北平街頭,趙德尊還是一名學生,參加救國會的游行,寫大字報、貼傳單,被巡捕房追得滿城跑。抗戰全面爆發,他干脆離開校園去了冀西。那里槍支匱乏,他先搞宣傳,再幫忙組織小股游擊隊。部隊人手緊張,他把《論持久戰》拆解成白話稿,挨村念給民兵聽。
1945年日本投降,中央決定讓一批骨干組成東北干部團北上。黑土地廣闊、人煙稀少,基層政權要從零起步。趙德尊先做黑龍江省工委組織部長,再升省委副書記,徹夜摸索“邊墾荒、邊打仗、邊建政”的路子。那幾年,冰天雪地里辦夜校、收公糧、修橋梁,忙得連名單都顧不上統計。
1952年,全國行政區重劃,東北局權力極大。他被定為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主席,掛行政6級。表面風光,其實挑戰重重:大廠礦需要恢復,百萬復轉官兵要安置,還得跑北京為邊境貿易要配額。趙德尊耐著性子,寫了厚厚一摞報告。
形勢急轉直下發生在1954年。高崗、饒漱石事件震動全國,東北局高層連續開會自查。會上,有人點名“張、張、趙、郭、馬”五人搞“小圈子”,林楓主持會卻未及時制止。“反黨”的帽子壓下來,沒人再替他說話。趙德尊一句:“錯誤可以認,反黨不敢當。”聲音不大,卻被記錄在卷。
![]()
組織決定:降行政12級,留用,改任東北制藥廠經營副廠長。通知下達那晚,他拎著一個黃色挎包,坐吉普到廠區宿舍。連夜寫給妻子的信只有一行:“先穩住,等通知。”第二天,他就跟廠里工程師一起比劃生產流程,研究蘇聯引進設備的故障率。
有意思的是,他對降級反應并非外界猜測的憤懣。三個月后,藥廠請示增加無機鹽車間預算,需副廠長簽字。趙德尊用鋼筆寫了九個字:“可行,急用,不批即誤生產。”行政級別降了,效率卻沒降。車間里年紀大的工人悄聲說:“這人不像來鍍金的。”
1965年,化工部要在北京籌建深夜化工研究院,調他任副院長。那年他51歲,自嘲“半路學化學”。研究院主要攻克精細化工中試難題,他又開始研讀英文期刊。夜里樓道燈亮到凌晨,年輕技術員說:“副院長比咱起得還早。”
然而大規模政治運動說來就來。研究院被貼上“技術保守主義”標簽,他再度被隔離審查。兩年連軸的“牛棚”生活,和無數老干部一樣,柴火垛旁睡稻草、抄寫檢查、挖“自己”的思想根子。差別只在于,他每天堅持給工友講安全生產。“機器停轉也得有人盯軸承,不能鬧事故。”這種口吻,別人勸也勸不住。
1979年三月,中央來電:恢復名譽,調回黑龍江,任省委書記。組織部干部傳達任命時,他皺著眉:“別重復了,再念也不會更真實。”隔了半月,中央首長親自北京見面,“老趙,是該你回去挑擔子了。”他沉默片刻,才答:“遵命。”
![]()
回到哈爾濱,他走進省委大樓第一件事是看干部花名冊。省里原系統多有空缺,需要補位的比想象更大。沒人提降級舊賬,他也不提。1983年,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政法委主任等職務一起壓過來。他按章辦事:先熟悉刑事審判統計,再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試點。
1985年九月,離休文件批下。他把自己多年前寫的一封短簡夾在檔案末頁:“個人得失,跟新中國的一道賬。”那張泛黃的信紙沒有附件,算是給過去一個簡單交代。
趙德尊一生起落數次,最大轉折不是行政級別變動,而是依舊能把工作做完——從省主席到副廠長,最后依然能在省委書記位置上整合資源、調整政策。這條曲線表面波動,但核心是一條線貫穿:角色變了,態度沒變。不得不說,在那樣的年代,這份穩定心性本身就極為難得。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