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錯誤的決定能毀掉一個政權嗎?1950年那個血腥的六月,蔣介石親手埋下了國民黨在臺灣衰落的種子。
民國三十九年之春,臺北尚處白色恐怖之陰影中,保密局于各處大肆搜捕,抓捕一批潛伏之特工。
![]()
最讓蔣介石感到意外的是,“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被抓了起來,這位可是保定軍校畢業的高級將領,居然是共產黨的秘密黨員。
吳石1894年出生于福建閩侯,早年赴日本陸軍大學留學,回國后在北伐戰爭中多次立功,還曾擔任第四戰區參謀長,參與了淞滬會戰作戰計劃的擬定
![]()
抗戰勝利之后,吳石擔任“國防部”史政局局長,掌握不少軍事機密;到了1948年,他被任命為參謀次長,正式進入國民黨軍隊核心層,成了高層中的一員
蔣介石做夢也沒想到,這個在自己身邊工作多年的得力干將,早在1947年就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借助自己的職務,吳石將眾多軍事情報傳遞給了解放軍,為渡江戰役以及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助力
![]()
抓住吳石之后,蔣介石的第一反應是生氣,他在日記中寫道:“吳石背叛,實乃我此生最大之恥辱,”被身邊人背叛的這種感覺,令向來多疑的蔣介石更加猜忌了。
保密局很快查明,與吳石一起工作的還有聯絡員聶曦、情報員陳寶倉,以及從香港派來的朱楓。
![]()
朱楓原名朱諶之,1905年出生在浙江鎮海,曾在上海開展地下工作;1949年底,被組織派遣到臺灣,擔負與吳石等人接頭的重要使命
這位45歲的女士,具備豐富的情報工作經驗,往昔于國統區構建過好幾個秘密聯絡點
![]()
聶曦乃福建人氏,早年投身學生運動,而后成為職業革命者
![]()
給吳石提供不少內部消息的是身為“國防部”情報人員的陳寶倉
![]()
蔣介石欲借嚴厲手段警示眾人,1950年6月10日,他下令于臺北馬場町公開處決四人,此乃國民黨政府遷臺后首次公開執行死刑,蔣介石就是要讓所有人都明白背叛的下場。
刑場選定于臺北市南區的馬場町河灘地,此地原是日據時期的練兵場,當日下午,好幾百名官員、記者以及民眾皆聚集在刑場周邊。
![]()
蔣介石心里思忖著,那些“叛徒”面對死亡必定會嚇得變了神色,甚至或許會在眾人面前求饒,如此便可威懾住欲反對他之人。
事實已然表明,蔣介石徹底錯估了形勢,當四位烈士被押往刑場的時候,每個人都昂首挺胸,神情跟平常沒多大差別,吳石身著一套灰色中山裝,脖頸被繩索死死勒著,可他的目光依舊十分堅定。
他在監獄墻上所寫的絕命詩已在臺北傳揚開來,該詩為:“天意茫茫未可窺,悠悠世事更難知。平生殫力唯忠善,如此收場亦太奇”。
![]()
聶曦顯得頗為英武,嘴角浮著淡淡的笑意,仿佛要奔赴的并非死地,而是凱旋之場,《中央日報》記者報道里提到聶某神態自然,一點都不慌張
![]()
朱楓被死死捆著,臨刑時大聲呼喊“中國共產黨萬歲!”,那聲音清亮響亮,一下子讓整個現場都受到了震懾
![]()
而陳寶倉,面對死亡卻如老將軍般十分鎮定,他在監獄中給妻子寫信道:“我為理想而死,死亦無憾”,他這般將生死看得淡薄的氣概,令不少在場之人皆受觸動。
![]()
槍聲響起,四位烈士倒在血泊中。蔣介石本想看到的恐懼和求饒沒有出現,相反他看到的是堅貞不屈的革命者形象。
次日臺灣的各份大報均刊登了行刑現場的照片與報道,未曾料到的是,不少報道在不經意間便凸顯出四位烈士的英雄氣概。
胡適在看到《自由中國》雜志的相關報道后,私下表示:“如此從容赴死,確是革命者的風范,”甚至一些國民黨內部人員也開始質疑這種做法是否明智。
![]()
立法院副院長黃國書私下對友人說:“殺掉吳石容易,但這樣的處決方式,恐怕會適得其反”。
民眾的反應更是出人意料。原本蔣介石以為公開處決會讓民眾害怕,結果卻讓很多人對這四位“叛徒”產生了同情。
臺北的茶館內,眾人輕聲訴說著烈士們的英勇事跡,有人言道:“這般方為真英雄”亦有人發問:“若國民黨真代表正義,緣何這些人要背離它”?
![]()
蔣介石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吳石案件在國民黨內部引起了巨大震動。既然參謀次長都可能是共產黨,那誰還能相信呢?官員們開始互相猜疑,人人自危。
“國防部”里頭的氛圍格外壓抑,軍官們開會的時候一個個都特別謹慎,就怕說錯話被安上“通共”的罪名,那作戰計劃的制訂就變得又慢又小心翼翼,全是因為沒人敢去擔那個責任
![]()
據中將參謀長彭孟緝事后回憶,吳石事件發生過后,大伙都變得疑神疑鬼的,軍事效率明顯下降
蔣介石自身也變得更為多疑,他開始頻繁更換高級將領,就怕再出現第二個吳石,1951年,他一年之中更換了三任“國防部”次長。今日確定,明日更改的這種做法,使得軍隊的指揮體系混亂至極
更嚴重的問題體現在軍心士氣層面,基層軍官目睹連參謀次長都被處決,開始對自身前途心生絕望,“反攻大陸”的口號愈發響亮,不過真正去踐行的人卻日益減少。
![]()
1954年,“國防部”的一份內部報告顯示,軍隊中消極怠工的情形愈發嚴重,那種眾人皆懼的氛圍延續了數十年,蔣經國接班后,即便嘗試改革,可問題已然極難解決,國民黨內部已然形成明哲保身的文化,官員們慣于不求取功勞,只謀求無過錯的行事之法。
1986年,民進黨成立時,國民黨竟然連像樣的反制措施都拿不出來。幾十年的內耗和猜疑,已經把這個曾經的革命政黨變成了一盤散沙。黨內存在不同派別,各自處理自身事務,面對新興政治力量的挑戰,卻毫無應對之策
當年那四聲槍響,致使四位烈士喪失生命,也令國民黨在臺灣的統治根基出現動搖,蔣介石妄圖用“殺雞給猴看”的手段鞏固自身政權,不過最終卻為政權的衰落埋下隱患。
歷史有時候真的很諷刺。那個在馬場町策劃公開處決的政治強人,絕不會想到自己的這個決定會在幾十年后讓國民黨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
當民進黨在2000年第一次贏得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也許蔣介石在九泉之下真的會為當年的沖動決定而后悔不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