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幕的第八屆“中語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中,上海市實驗學校高中部語文教師鐘意菁憑借“裝在套子里的人”一課,斬獲高中組一等獎第一名。
這堂課不僅贏得了評委的認可,評委組用“邏輯鏈清晰、學生思維生長可見”高度評價這堂課;更生動詮釋了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的轉型——從“教知識”走向“教思維”。
近日,第一教育專訪鐘意菁,探尋這堂課背后的設計理念與實踐智慧。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
鐘意菁
用兩個問題,
打破百年經典的“標簽化”閱讀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統編教材中的星標課文,意味著可以選讀,但鐘意菁認為非講不可。“學生越來越習慣于‘貼標簽’,”她說,“而語文課要做的,就是打破這種惰性。”
課程伊始,一張ai生成的詞云圖揭示出學生的初讀印象:“保守”“謹慎”“畏首畏尾”……這些標簽恰是教學的起點。
“學生能說出別里科夫是怎么樣的人,卻不理解契訶夫為何塑造他,更不懂這個人物何以穿越百年成為經典。”基于這一學情,鐘意菁摒棄了“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的扁平化提問,設計出兩個直指內核的“元問題”:
第一個問題制造認知沖突:“這樣一個保守謹慎的人,我們身邊也有,最多不搭理他,為何小說中的人會恨他到想讓他去死?”這個問題將學生從簡單的道德評判,拉入對特定時代社會心態的探究。
在文本細讀中,學生發現:別里科夫恪守的是“沙皇統治的政府文告和法令”,而周圍的人在憎惡他的同時,卻表現出“不敢反抗”的沉默。
“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鐘老師解釋,“別里科夫是‘套子’法則的堅信者,而周圍的人則是對之憎惡卻不敢反抗反而默許的縱容者。契訶夫想批判的,正是這種彌漫的專制氛圍。”
第二個問題則指向創作意圖:“作者為何一定要安排別里科夫死去,并且是以‘從樓梯上滾下來’這種略顯滑稽的方式?”
學生的回答精彩紛呈:“滾下來意味著他從轄制眾人十多年的‘神壇’跌落”“當眾出丑擊碎了他精心維持的權威和面子”……在鐘老師看來,這些問題背后是一整套閱讀方法:“學生最終理解,解讀人物不能只看描寫,要看他與周遭的關系,看情節設置,最終讀懂作者的寫作意圖。”
![]()
從“面面俱到”到“精準發力”,
語文課的邏輯重構
“設計雖然只是兩個問題,其背后是一串問題鏈,”鐘意菁說,“這需要教師完成從‘掌控者’到‘引領者’的角色轉變。”
最初的教案并非如此簡潔。“我設計了十幾個環環相扣的問題,試圖把每個細節都講透。”她坦言,第一次試講的時候甚至沒能問完全部的問題就下課了。這種“面面俱到”的設計,是許多公開課的常態,卻也容易讓課堂變成教師的“獨角戲”。
轉機出現在上海市語文教研員范飚的指導中:“你不能把這根線一直牽在手上,學生就像木偶。”這句話點醒了她。她果斷刪減冗余,最終凝練成兩個核心問題。
這道“減法題”的背后,是教學理念的根本轉變:教師的“退”,是為了學生的“進”。鐘意菁將十幾個小問題內化于心,課堂推進完全依賴學生的反應與教師的適時追問。
而這種授課方式其實對老師的要求更高。“語文課不能只有感性,沒有邏輯。教師心里要有清晰的主線,才能做到形散神不散。”她總結道。“一堂看似行云流水的課,背后必須有一條清晰的心理邏輯線。老師要清楚這節課的核心目標是什么,所有的活動、討論、支架都為了達成它。”
在授課過程中,她也十分注重對學生的追問。“追問的本質,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她解釋道,“在學生思維的生長點上適時介入,才能實現真正的思維攀登。”
對于時下流行的ai輔助教學,鐘意菁持審慎態度。這節課上僅在一處使用ai:將學生預習時對人物的標簽化描述生成詞云圖,直觀展示共性認知誤區。“技術應當推動思考而非替代思考。語文課的核心永遠是語言文字的品味與思辨。”
她十分注重對人物、故事情節和環境的剖析梳理。在她看來,語文課要返璞歸真。無論教學理念如何翻新,語文的核心永遠是文本解讀。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讓學生在最基本的文字品味上失了根。
一堂好課背后:
團隊智慧與常教常新的信仰
冠軍課的背后,還有一支強大的團隊。從選定“人物象征意義”這一創新切入點,到磨課中教研組同事的“頭腦風暴”——“為什么瓦連卡會愿意嫁給別里科夫?”“我們身邊也有保守的人,為何他們的態度截然不同?”這些精彩問題最終都融入了課堂設計。
最讓鐘意菁感動的是比賽當天。“我們備課組的年輕老師特意調課趕到丹陽陪我。他們說怕我一個人緊張。”鐘意菁說,"這種被團隊托舉著的感覺,讓我站在賽場上時心里特別安定。"
![]()
“學校為中青年教師營造了良好的氛圍,”鐘意菁直言,學校為教師專業發展創設的良好平臺,特別是通過常態化開展的教學展能課比賽、專家引領的教研活動等舉措,有效促進了中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
從教十四年,鐘意菁將這次賽課視為一次寶貴的“淬煉”。而對于什么是“好課”的標準,鐘意菁也越來越清晰。
“一節好課,應該能看到學生思維的生長軌跡。”她說,“教師說得再精彩,如果學生只是在被動接收,那不過是知識的搬運。只有當學生在思辨中走得比我們預想的更遠時,這堂課才真正有了生命。”
獲獎是高光時刻,但回歸日常,從教十四年的鐘意菁始終堅守著一種“強迫癥”——她從不沿用舊課件。“學生變了,時代變了,教學必須常教常新。”這種持續的自我更新,不僅是她的教學秘訣,更是一種職業信仰。
文字:謝然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佳依
校對:曹鉺
責任編輯:吳華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
關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驚喜更多!
上觀號作者:第一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