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從歷史到當下:當代高校文學創作研究圓桌論壇”在蘇州舉行,本次論壇由蘇州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和江蘇當代作家研究基地聯合主辦,主要圍繞蘇州大學教授、作家房偉的中短篇小說“三部曲”《獵舌師》《小陶然》《狩獵時間》展開討論。論壇由蘇州大學副教授臧晴、劉陽揚主持,來自全國的20余位評論家、學者出席會議并發言。
![]()
蘇州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陳一向與會嘉賓介紹了蘇州大學悠久的辦學歷史,并指出房偉是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雙肩挑”的杰出代表。其文學創作以鮮明的個性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著稱,主題涉及民族歷史、城市文化、現代性探討、身份認同等問題,具備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深度。此外,他在文學批評領域也有著豐碩成果,擁有極高的理論價值和學術影響力。
![]()
蘇州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堯談到了與房偉的初識,以及他從山東轉到蘇州工作的經歷。認為江蘇的人文環境對房偉的寫作有很大幫助,使其本來中斷了的小說創作得以復蘇,近年來陸續推出了《獵舌師》《小陶然》《杭州魯迅先生二三事》《狩獵時間》《血色莫扎特》《石頭城》等多部中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成果斐然。王堯強調當下的人文學科工作者應當具備兩種能力,一種是論述能力,一種則是敘述能力。當下把文學作為知識生產方式加以培訓教育的方式使得學生的審美敘事能力、語言能力以及想象力所有弱化甚,而房偉卻是將這兩種能力相結合得非常成功的范例。
復旦大學教授王宏圖從高校教師從事文學創作的角度切入,認為當今的學院小說有被標簽化的風險,高校創意寫作面臨的最大困境不在于技巧,而是如何讓寫作者擁有能夠持續創作的內在驅動力。房偉將自身豐富的生活經歷與跌宕起伏的成長體驗推演至各種題材的創作中,一方面令作品中細致入微的世俗生活鮮活接地氣,一方面經由筆下人物引發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王宏圖還指出,不論是《獵舌師》《石頭城》等抗戰題材的作品、《狩獵時間》為代表的學院題材,還是《小陶然》等世俗生活題材的創作,都包含著房偉一定的創傷性經驗,這與他作為70后作家的人生歷程與體悟在某種程度上是同構的。
《當代》雜志主編徐晨亮介紹,“三部曲”中《獵舌師》《九三年》《小陶然》《余墨》等多篇作品都首發于《當代》并引起了很好的反響。房偉的創作吸收了傳統現實主義的創作方式,又融合了懸疑、諜戰等大量類型文學與網絡文學的要素;既有中國古典文學中志怪傳奇的影子,又有與西方先鋒文學對話的特色,對素材、知識、寫作技巧等出眾的融合與吸納能力,源于其在小說創作方面擁有一個強健的“胃”。其聚焦當下中國式情感與高校知識分子的小說集《小陶然》《狩獵時間》顯示出其才華與熱情之外深刻獨到的社會學眼光。徐晨亮還透露,《當代》即將推出的房偉最新小說《補時光的烏龍少年》,會給人新的閱讀體驗,值得期待。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雜志執行主編崔慶蕾 以《獵舌師》為例,指出房偉對歷史的敘事帶有可貴的反思性,創作拋開常見的正面宏大敘事模式,而從具體的人物、日常生活入手,更注重對“抗戰”中“生活”的書寫。作品對包括外國士兵等在內小人物的呈現,超越了二元對立與是非判斷的思維,構建了一個多聲部、多側面的歷史現場,讓讀者看到了歷史更豐富的細節和表情,也引發了人們對歷史、人性復雜性的深入思考。房偉深切了解當下高校內的悲喜冷暖,師生的教研、學習和生活日益被編織進算法,備受激烈甚至殘酷競爭的裹挾,人文光輝與溫度黯然退卻,《狩獵時間》使高校知識分子精神世界與現實生活的復雜性得以呈現,展現出作者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憂患意識。
《南方文壇》雜志副主編曾攀提出了“房偉現象”的說法,認為房偉作為70后作家,在年齡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創作題材與風格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他同時強調,如何使創作走向成熟、又在成熟之后勇敢地走出創作舒適圈,是一個值所有作家深入思考的問題。此外,他提到房偉的創作從更深的意義上說,代表了小說如何走進歷史,又如何走出歷史的路徑。當下,對于歷史的認知與處理很容易進入固化的模式,使得歷史無法真正抵達當下。而房偉對于歷史的處理和呈現正是在做這項艱辛又充滿意義的工作。
《揚子江文學評論》雜志副主編何同彬從青年作家寫作的所面臨的問題切入,剖析了青年作家寫作的四大癥候:“圍欄癥”表現為作家的自我圈養,過早受學院體制束縛而難以兼具學者氣質,因此無法維系長久寫作的能力;“恐大癥”體現為青年作家迷戀微小敘事與個人化敘事,因此難以駕馭長篇創作;“蜉蝣癥”暴露出部分青年作家基本功薄弱的問題,甚至喪失了最基礎的敘事能力;“封閉癥”則表現出作家視野的封閉,拒絕與宏大敘事和整體世界進行交流。參照這些問題,何同彬認為房偉的創作能夠給青年作家帶來一定的啟發。
《上海文學》雜志副主編來穎燕認為房偉與其他在高校進行文學創作的年輕作家不同,他有許多不同的“取景框”,可以展現各種不同的文學風景。她提到房偉是一個從北方走向南方的作家,他的文體格調與靈魂有著北方的蒼涼風格,然而在情感表達上又有著南方的細膩,這在其世情小說集《小陶然》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以抗戰主題小說集《獵舌師》為例,來穎燕指出,房偉很多歷史題材小說的創作,在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歷史想象,并能從細微之處入手探索人性的豐富和深刻,因此這一想象永遠不會是無根之木。可讀性與專業性的巧妙平衡又使得讀者愿意跟隨他的節奏深入歷史的腹地,而非被強制冠以居高臨下的歷史說教,非常寶貴。
作家出版社編輯向萍分享了“三部曲”從選題醞釀,到編輯設計、印制出版的歷程,認為高校生活為房偉多元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身跌宕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對火熱生活的熱愛源源不斷地豐富著他的文學素材庫,合力使他的寫作路徑呈現出開闊的大家氣象。除此之外,她認為房偉的小說創作伴隨著不得不寫、不吐不快的強烈愿望,寫作業已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也是他一直筆耕不輟的原因。《獵舌師》《小陶然》《狩獵時間》只是房偉創作的一部分,接下來會就新的主題進行新的合作。
蘇州大學教授張蕾重點提到了文本的可讀性問題,認為在當下“講故事”變得越發困難,小說文本因此走向了某種困境,而房偉無疑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他的作品之所以好看,在于它并非天馬行空不知所云的敘事,而是不論何種題材皆依托于具體的人生經歷,天然帶有較強的故事性。而在敘事上,他既深植于現實主義的傳統中,又對其范式進行了一定的突破與重塑,同時不動聲色地運用了各種敘事技巧。其作品值得我們去深入閱讀與體會。
蘇州大學副教授 朱欽運提到了新文學傳統中“學者寫小說”的脈絡,并認為學術與創作想要同時兼顧并同時保持高質量是很困難的。房偉作為一個學者型的作家,其作品并不依賴學者的身份為其背書,具備完全獨立的藝術價值。朱欽運還指出學者進行寫作的使命之一是讓社會的象征系統產生裂變,房偉在這方面一直走在時代前列,立足于當下進行創作,為讀者不斷提供更加鮮活具體的生活經驗,從而窺探一整個時代的風貌。
蘇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振認為房偉作為作家在人間找到了陶然自樂的趣味感,這種狀態伴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會形成一種深度自洽的生命狀態。他將這份生命體驗融入文本之中帶給讀者,提示讀者要怎樣與周邊的世界連接。除此之外,他特別強調在當下復雜的時代環境中,如何通過敘事來傳達被流量異化的微妙情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蘇州大學文學院講師 陳浩文談到了作家創作的“題材舒適區”問題,認為房偉能夠在題材上進行從容、多樣化的拓展,源于他作為學者的素養。閱讀其抗戰題材作品,可以感受到一種內在悲愴感,理智與情感共同支撐起了他寫作的重量。
蘇州大學文學院講師牛煜指出,當下的中外文學界,不少短篇小說集難以擔當“集”的標準,往往給人東拼西湊的隨意感,認為小說集應有較強的主題相關度。房偉中短篇小說的創作上總是有著“系列式”的感想,每個系列都能展開許多故事,這是他與其他小說家不同的特質。
蘇州工學院講師魏雪慧認為房偉的文學創作并非孤立的寫作行為,而是一種文學化的生活方式。認為只有先把生活過透,筆下才會有那些有血有肉的故事。正是這種生活與文學的交融成為了他創作的根基。從歷史到當下,不是把歷史與當下割裂,而是要用文學的眼光,既要揭示歷史的厚度,也要把握生活的溫度。
研討會最后,蘇州大學教授、作家房偉簡單回顧了三部小說集創作的歷程,向一直以來鼓勵、支持、關注其創作的各方表達謝忱,并表示將聽取和吸納大家的建議和意見,實踐在未來的寫作中,創作出更多更高品質的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