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資報評論員 劉柯
上周五,納斯達克科技“七姐妹”之一的亞馬遜,股價一度暴漲超過12%,最終收盤上漲9.58%,再創歷史新高。
有意思的是,亞馬遜股價創歷史新高是在其剛剛宣布計劃裁減約1.4萬名公司職員的背景下。按照傳統觀念理解,裁員一度被認為是企業走下坡路的代名詞,那為什么亞馬遜可以打破這個“魔咒”呢?
通常來說,裁員是企業效益不好后的無奈之舉。即便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就業率也一直是衡量經濟運行是否健康的一大關鍵指標。其實,不僅僅是亞馬遜,全球范圍內很多科技頭部企業都在裁員。比如,微軟今年僅半年時間就裁員超1.7萬人;Meta雖然只裁了600人,但卻是位于美國和英國的精英團隊;英特爾在今年夏季三個月就裁員20500人;亞馬遜自2022年以來,已累計裁員超2.7萬人。但這些科技企業的裁員并沒有引發市場恐慌,反而被資本熱情追捧,股價屢創歷史新高。
按資本市場的理解,每裁掉1%的人,就能多買一批英偉達的H100芯片。是的,在AI不斷進化替代的大趨勢下,科技企業每一次裁員,都被認為是為了節省人力成本而提升經營效率。按亞馬遜自己的說法,人工智能是自互聯網誕生以來最具變革性的技術,使企業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新,此次裁員旨在通過將資源重新分配到優先領域,讓公司“更加強大”。
曾幾何時,高學歷的科技精英一度是各大科技大佬引以為傲的核心資產,就算這些科技精英一天只上兩三個小時的班,他們都是科技企業的門面擔當,是科技企業自身價值的知識產權變現。科技行業的本質,就是以效率制勝而非時間堆積。在AI時代,機器賦能的效率制勝會反噬科技精英的研發積累。因為在AI時代,最容易被替代的就是計算,包括機器通過算力學習,然后實現對人腦學習的替代。在資本看來,AI替代的是高成本的人力支出,換來的是效率的提升和利潤率的上升,是更多的GPU投入,因此樂此不疲。典型如亞馬遜,雖然這兩年一直在裁員,但公司業績反而強勁增長,今年第三季度實現凈利211.87億美元,同比增長38%。其核心云業務AWS第三季度凈銷售額達到330億美元,同比增長20%,增速為2022年以來的最快速度。
從另一個角度看,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正從人才紅利向AI紅利轉變。當然,由于科技大佬能給這些精英足夠的股權,再加上這些精英個個都身懷絕技,“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因此,這樣的企業人員調整也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是多贏的好聚好散。這樣一種良性循環,正是AI紅利帶給整個科技產業鏈的福利。你可以想象成這些科技精英和大拿們,不再為某一家科技企業打工,而是為整個經濟社會打工。在彈性就業越來越普及的今天,在各行各業都在去中心化的大趨勢下,只要能體現個體的價值,其實并不一定要被單一的形式所拘泥。
當然,只要企業找對了發展方向,從事了正確的事情,也沒必要去關注資本市場的取舍。因為買與賣都是資本不斷正反博弈的過程,對于投資目標的看法,有時候甚至是南北兩個方向,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和好與壞。比如,對于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很多人認為他能長期穩定獲取收益,是當之無愧的“股神”;但也有人認為,他過于保守只買了蘋果,如果他能把科技“七姐妹”全部收入囊中,那收益率遠比現在要高。科技大佬的AI進化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AI替代到什么程度才達到一個平衡值?AI的不良反噬效應會以何種形式出現?這些都是未知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