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中老年朋友不少都有這情況:早上起床猛一坐,腦袋“嗡”一下就暈,眼前還發黑;出去買個菜,走兩步就覺得腿軟,記性也越來越差。有的朋友覺得,年紀大了就這樣,沒當回事,偶爾含片西洋參頂一頂,可頭暈、沒勁兒的毛病還是老反復。
那么,這反復發作的毛病,根源到底在哪呢?其實,中老年人低血壓不只是血壓計上面的數字低那么簡單,很多時候還真是咱們老生常談的氣血兩虛給鬧的。
低血壓跟“虛”有啥關系?咱們先看看低血壓的是啥表現吧
簡單來說,就是人突然站起來時頭暈、眼前發黑、心慌無力,嚴重時甚至會暈倒。現代醫學將這個低血壓問題分為原發性低血壓(患者靜息狀態下連續3次,且非同一天,測得收縮壓低于90mmHg或舒張壓低于60mmHg)和繼發性低血壓(如藥物性、內分泌疾病相關)。
![]()
那中醫是怎么看這個問題的呢?在中醫看來,這一系列不舒服,通常被歸為“眩暈”或“虛勞”。說直白點,核心就是——身子虛了,而且是氣血雙雙虧虛。
為什么會虛呢?原因有好幾條,但總離不開“不夠”和“消耗”:有的人是天生底子薄,或是大病久病,導致身體制造氣血的原料不足;更多的人是后天沒養好,比如飲食不規律、過度勞累,傷了脾胃這個發動機;還有的是操心太多、思慮過重,暗地里把心血給耗損了;另外,年紀大了或身體透支,導致腎精虧虛,也會讓大腦失去滋養。
您看,歸根結底,氣血兩虛是根本。氣不足,就沒辦法把血推上去;血不足,腦子、心臟和四肢就得不到足夠的滋養。所以才會頭暈、乏力、心慌、記性差。
![]()
那這和脾又有什么關系呢?關系太大了!脾就是人體的“中央廚房”,負責把食物轉化成氣和血。血壓要想穩當,全靠充足的氣血在下面托著。所以,想把低血壓調好,關鍵在于把“中央廚房”的功能搞好,也就是——健脾胃,補氣血。
理論說起來可能有些抽象,咱們這里先賣個關子,不講具體怎么治,來看一個真實的病例。通過這個病例,您再想想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名醫醫案:調治低血壓,關鍵在于“升脾陽”
2001年的時候,有個做買賣的宋女士,才37歲就長期血壓低,平時總頭暈、沒勁兒,記性也不好。西醫給她開了升壓的西藥,吃了反而頭痛、心慌更難受,只能偶爾含片西洋參緩解。后來因為生意上太忙、操勞太多,有天下午突然頭暈得差點昏倒,還惡心想吐,全身軟得躺床上起不來,家人趕緊開車送她去找國醫大師郭子光老先生看病。咱們來看看,郭老是怎么治這種頑固的氣血兩虛型低血壓的。
國醫大師郭子光教授,出身于祖傳中醫世家,幼承庭訓,秉承家枝,熏得其真傳。郭老勤求苦訓,博采眾方,擅長治療內科疑難雜癥,驗識俱豐,在用中醫藥治療疑難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是中醫學康復科的開創者。
郭老一看宋女士的樣子:人長得瘦,坐在那兒沒精神,說話有氣無力的,臉色蒼白,嘴唇和指甲都沒血色。問她啥感覺,她說除了頭暈,還心慌、不想吃飯、有點怕冷,好在大小便還正常。讓她伸舌頭看看,舌頭顏色淡,舌苔是淡白色的;摸脈的時候,脈搏又細又弱,量了血壓才80/52mmHg。
![]()
郭老說,此乃氣虛血弱,肝陽不升之虛損證。著重治脾,因脾居中州,為升降之樞紐,通過升脾陽旨在帶動肝陽升發,肝陽升發則頭痛暈疲乏諸癥自除;脾氣健運,則氣血生化有源,有治本之意。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化裁。
初診處方:黃芪30g,紅參15g,白術15g,當歸15g,陳皮15g,柴胡10g,升麻10g,羌活15g,仙鶴草20g,仙茅10g,生姜10g,大棗10g。1日1劑,服3劑。
這毛病不在血壓本身,是氣血兩虛,再加上陽氣升不到腦袋那兒去,脾沒力氣“把陽氣提上去”。腦袋在身體上頭,氣血要往上送,得有股“外力”推一把,這股“外力”就是脾陽。
所以郭老給宋女士開了“補中益氣湯”加減的方子,思路就是“補氣血、升脾陽”。補中益氣湯原方本來就有黃芪、白術這些,專門補脾胃氣、幫著陽氣往上提,適合沒勁兒、蹲起頭暈的人。郭老在原方基礎上做了調整:把原方的普通人參換成了15克紅參,紅參補氣更足,還帶點溫乎勁兒,宋女士常年氣虛還怕冷,這個更適合她;原方里黃芪、白術、當歸、陳皮、升麻、柴胡這些核心藥都留著,保證能補氣血、升陽氣,還不堵脾胃;另外加了15克羌活、20 克仙鶴草、10 克仙茅。羌活能溫通陽氣;仙鶴草能補身體的虛損,讓氣血補得更穩;仙茅能把陽氣的根基固住,免得最后補了又漏;最后用10克生姜、10克大棗調和藥性,護著脾胃。
吃了三服藥后,到復診的時候,宋女士的血壓就升到96/65mmHg了,頭暈、沒勁兒的癥狀都輕了,說話也有精神了。因為她平時煎藥不方便,郭老就讓她改吃生脈飲成藥,還囑咐她,方便的時候接著按之前的方子喝3到4個月。
一年后,宋女士因為感冒咳嗽又去找郭老,說這一年里她斷斷續續按方子喝了40多副藥,現在渾身有力氣,低血壓再也沒犯過,連感冒都比之前少了很多。常年氣血虛,抵抗力也差,所以這氣血一補上來了,身體自然就結實了。
通過這個病例不難發現,辨證準確、用藥精當是多么重要。這里也必須要鄭重提醒大家:并非所有低血壓都跟宋女士一樣。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請大家一定要在專業的中醫指導下,分清體質和辨證用藥。
![]()
回頭想想宋女士的案子,為啥之前吃西藥、含西洋參不管用,郭老一治就好?關鍵是抓住了“脾沒力氣造氣血、升陽氣”的主要矛盾。而且郭老用藥特別講究:補氣血的時候沒忘了升陽氣,要是光有氣血,脾沒力氣把它送到腦袋,還是會頭暈。
郭老的方子咱們不能照搬,但他顧護脾胃這個思路,卻是咱們每個中老年朋友都能借鑒到日常保養中來的。咱們中老年朋友多虛癥,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正因為如此,更要格外愛護我們的后天之本——脾胃。大家可能常聽科普說,不能總吃大魚大肉和難消化的東西,以免加重脾胃負擔。這話沒錯,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讓脾胃太安逸,總吃些清湯寡水,缺乏營養,它同樣會“餓”得沒力氣工作。尤其很多老年朋友們,一頓飯下來,一共沒吃多少,主食比菜吃的還多,這樣可不行。現在跟以前不一樣了,光吃飽不行,更重要的是吃好。
吃好不等于吃貴,而是懂得均衡與優質。首先,堅持清淡、少油鹽是對的,但“清淡”不等于只吃白粥咸菜。這個吃好,一定包括了適量攝入優質的肉、蛋、奶。很多老友習慣了一頓飯主要扒拉米飯饅頭,配幾口小菜,這其實遠遠不夠。咱們得轉變觀念,想辦法把餐桌變得更多樣,為身體的氣血添磚加瓦。身體的健康是您最寶貴的財富,很多老一輩朋友節儉慣了,但在這件事上,請一定要學會“奢侈”一點,對自己好一些,就是給兒女減負,為晚年的生活質量投資。
當然,除了會吃,還要會養和動
這個養,在于順應天時,規律作息。脾喜暖惡寒,除了吃進去的食物要溫和,平時也要注意腹部保暖,睡前用熱水泡泡腳,促進氣血流通。避免思慮過度,因為“思慮傷脾”,放寬心、找老伙計們聊聊天、下下棋,心情愉悅本身就是一帖良藥。
![]()
而動,則要講究一個“度”字。郭老在調理宋女士的低血壓時,并非只用藥物,也強調了后續的養護。對于咱們來說,不必追求高強度運動,關鍵是堅持和循序漸進。每天站樁,打一套舒緩的太極拳,做幾節簡單的八段錦,動則生陽,都能讓體內的陽氣慢慢升發,氣血隨之活躍。記住,是活動身體,而不是勞累身體,以感覺微微發熱、身心舒暢為佳。
歸根結底,對付低血壓這類氣血虛弱帶來的問題要這么想,均衡的營養是原料,順暢的脾胃是樞紐,溫和的運動是推力,平和的心境是保障。幾方面協同發力,才能把氣血穩穩地托起來,濡養全身,讓頭暈乏力、腿軟健忘的困擾真正遠離我們。
希望大家都能更用心地疼愛自己,吃好每一頓飯,享受每一次散步,擁抱每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畢竟,擁有一個硬朗的身板,享受自在的生活,才是我們每個人最大的福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