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
近日,一場以“寶藏巴蜀——探秘中華傳統文化與跨越喜馬拉雅的文明對話”為主題的文化尋蹤活動在崇州拉開帷幕。來自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20名四川大學留學生,在專家學者帶領下,開啟了一場穿越千年的文明對話之旅。
四川大學相關負責人告訴封面新聞記者,本次活動由四川大學留學生管理辦公室資助立項,由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牽頭實施,是“留傳經典·蜀韻川大”國際學生特色活動建設項目的重點活動。參與學生通過“尋寶”互動與文化參訪相結合的方式,深度解鎖巴蜀文化密碼。
![]()
“寶藏巴蜀——探秘傳統中華文化與跨越喜馬拉雅的文明對話”項目全體合影。(受訪者供圖)
活動日清晨,留學生們從川大華西校區整裝出發,首站抵達千年古剎光嚴禪院。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李濤教授現場授課,將兩座古塔背后的文明交流史娓娓道來。
“唐代印度高僧善無思禪師在長安主持譯經,安史之亂后選擇在此修行,用半生搭建起中印佛教文化橋梁。用半生實踐搭建起兩國佛教文化溝通的橋梁,這是當時文明互鑒最鮮活的縮影。”站在善思塔前,李濤教授向學生們揭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文明交流史。
談及悟空靈塔時,李濤教授告訴封面新聞記者:“悟空祖師曾跨越喜馬拉雅山脈,遠赴印度、西藏取經,最終帶回的《貝葉經》,如今已成為見證古代巴蜀與南亞文明對話的珍貴實物。大家可以想象,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這樣的文化交流需要何等的毅力。而這座塔,正是對這份堅持與交流精神的永久紀念。”
活動日午后,街子古鎮變身“文明交流實踐場”。留學生們按國籍分組,手持用南亞八國語言繪制的“藏寶圖”碎片展開協作。憑借多語言優勢,他們成功破解線索,先后解鎖字庫塔、古戲臺與唐公祠等文化地標。在字庫塔前,學生們深入了解造紙術對世界文明的深遠影響;瑞龍橋畔,九脊頂歇山式屋面等建筑細節成為最生動的中國建筑美學教材。
活動收官于崇州經典園林景觀罨畫池,在外事秘書助理蔣筱然老師的導覽下,留學生們漫步池畔,透過亭臺樓閣與花木水體的巧妙布局,深度體驗川西園林“一步一景”的美學意境,感受陸游、范成大等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化印記。
據悉,本次活動創新采用“文化尋寶”模式,以巴蜀歷史遺跡為“活教材”,讓留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感知中華文明底蘊。參與學生紛紛表示,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不僅讓他們觸摸到厚重的歷史文化,更在文明對話中搭建起跨文化友誼的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