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華剛 攝影報道
“巴蜀地區,應該是全國會館最密集的地方,而重慶和四川的會館多,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巴蜀地區有鹽。”
10月30日至31日,“傳統鹽業遺產價值闡釋與保護利用”學術研討會暨2025年中國文物學會鹽業文物專業委員會年會在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舉行。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教授趙逵,在會上作完主旨報告以后,以“巴蜀鹽多造就會館多”這樣一個獨特的研究視角,向封面新聞記者闡述了川鹽古道在歷史上的重要性。
![]()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趙逵。
巴蜀地區盛產川鹽 輻射鄂豫滇黔
在巴蜀地區,重慶三峽沿線產鹽,還有四川盆地最低的地方,以自貢為主,這一片也產鹽。
“巴蜀地區的鹽跟其他地方的鹽,有很大不同。”趙逵的研究視野獨特,他雖是建筑學院的教授,卻對鹽業歷史研究頗深。
“在國內,一般地方產的鹽,以海鹽為主,而巴蜀地區則是產自地下的井鹽。并且,在巴蜀周邊,比如鄂豫滇黔這一片,包括陜南地區,全是仰仗巴蜀地區的鹽,所以它是在內陸產鹽行銷范圍最大的一個地區。”趙逵研究發現,四川的鹽還有一個很獨特的現象:國家興,四川的鹽就衰,國家衰,四川的鹽反倒會興盛起來。
天府之國最大的寶貝是川鹽
“像太平天國運動,一旦阻斷了淮鹽,兩湖地區及以前不吃川鹽的地方,就要開始吃川鹽。到了抗戰的時候,國民黨在全國的鹽稅收不起來,他們也會發起創新技術,用自貢的鹽來代替其他地方鹽銷的利潤。”
對于川鹽的研究,趙逵認為,在更早的時候,比如古巴人時期,他們最主要的對外貿易物資就是鹽。“四川叫天府之國,而天府之國真正的最大的寶貝,是鹽這樣的資源。這是周邊地區全都要仰仗的。”
明代“開中制”讓山陜商人變成全國最大鹽商
在明代,朝廷施行了“開中制”,再加上川鹽的特殊性,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商人都往這里匯聚。“開中制的核心就是商人把糧食、馬匹、布料等軍需物資運到邊關,就可以換取鹽引,商人得到鹽引以后,就獲得了在全國販運鹽的資格。”
依靠開中制,山西、陜西商人成為了全國最有錢的商人,鹽商。山陜商人遍布全國,山陜會館也就修到了全國。
彰顯鹽商實力 山陜會館最為華麗
“幾百年過去了,如今我們都還可以看到,山陜商人修建的會館都是非常華麗的會館。”趙逵發現,在巴蜀地區,那些有鹽運的村子都會有“九宮十八廟”“七宮八廟”的說法,而這些宮、廟大多數是外地商人的會館。“福建商人修建的叫天后宮,江西商人修建的叫萬壽宮,湖廣商人修建的叫禹王宮。”
巴蜀地區這么多的會館,核心是沿著他們的商業進行延伸。“這些會館里面建造最華麗的會館,依然是山陜會館,如自貢的西秦會館。在全國的山陜會館里面,其華麗程度能排上號的,也包括敘永縣的春秋祠。”
川鹽古道上的敘永山陜會館叫春秋祠
敘永縣的山陜會館為什么叫春秋祠?山陜商人修建的會館,除了叫山陜會館、春秋祠、西秦會館這樣的名字以外,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叫關帝廟。“因為山陜會館里面都供奉有關羽的神像,而關羽的家鄉就在山西運城鹽湖。關羽講義氣被奉為武財神,其實關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形象,就是閱讀《春秋》的形象,這是他的文形象。所以各地的山陜會館里面會增加一個關羽的文形象,春秋祠就此而來。”
本次大會,趙逵第一次來到敘永縣,親眼看到了如今敘永保護完好的、巨大的山陜會館——春秋祠。“這就恰恰說明山陜鹽商在敘永這個川滇黔交界的川鹽古道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趙逵表示,川鹽古道一經考證幾乎都是千年古道,鹽道邊上的村落隨便一找也都是千年古村。“從鹽運這條脈絡把產鹽地和運鹽地結合起來,川鹽古道的文化價值就有了自己的獨特性,這恰恰是需要四川來挖掘的,而且是大有可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